趙潔
摘 要:近年來中國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理念越來越重視,不單單只是在課堂上的簡單知識交流,更多的開始注重法治教育隱性教育在生活中對青少年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么想要開展好這一門課程,就必須有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系統(tǒng),讓法治這門課程變得生動形象、融會貫通。
關鍵詞:法治教育;顯性課程;局限性
引言
法治教育的存在方式極為廣泛,它可以是一種強大的概念深存于人心,也可以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行為方式被人們?nèi)粘K貜?,它不能夠單單的附在顯性課程上面作為一種文字知識傳授給青少年。在這個應試教育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教育被限制在狹小的空間里,顯性課程想要把自己的法治觀念灌輸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須脫離自身知識一門學科這樣的死胡同,必須要帶著自身的法律理念在生活中影響著當代青少年,如果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它的優(yōu)劣之處將十分明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硬板的顯性課程知識將會影響青少年對法治的理解
現(xiàn)在的青少年學生接觸的許多文化都并非作者的第一手作品,他們接受的教育也都是人們熟知的應試教育,過著同樣的生活,接受同樣的教育,因此在這種環(huán)境下理解到的法治理念難免會有所偏差。我們很難要求他們?nèi)巳死斫膺@樣的法治精神并帶到自己的生活實踐當中,要知道這樣的法治教育如果也被作為一種應試教育傳授給青少年學生,那么它的根本出發(fā)點就永遠不會被人理解。課堂上老師的講授畢竟是有限的,不能將所有前輩關于法治的切身經(jīng)歷一一講述,長期的知識灌輸會導致青少年兒童學習的盲目和呆板,甚至導致青少年厭惡法治教育,從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是道德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存在形式,它應該始終保持活力,避免青少年學習變得古板僵硬,以免讓青少年兒童產(chǎn)生厭惡的心理。法治精神不僅灌輸古板的知識理念,更多的還是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示給青少年兒童在生活實踐上要怎么恰當運用。如果法制教育太偏向應試教育,無法讓青少年學生從中感受到法治生活體驗,那將會產(chǎn)生分歧,讓青少年學生的生活也更加混亂。法治理念的根本出發(fā)點就在于怎么將法治知識從硬板生硬的教材上靈活展現(xiàn)出來,變成一種親和生動的形式活躍在青少年兒童的腦海里和生活中,這樣的展現(xiàn)方式才具備法治理念教育的實效性和準確性。
2.容易造成盲目學習法律系統(tǒng)知識和法律相關條文
法治理念想要被青少年所理解消化除了依賴于系統(tǒng)知識的灌輸,更加需要學者對相關規(guī)范和條文要有所初步了解。把現(xiàn)在的法治理念落實到生活中,更需要化繁為簡,更改一貫顯性教育生硬古板的知識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許多法律知識除了要死記硬背之外,更應該深刻理解到它的真實含義,這個過程應該由顯性教育在課堂上完成。但是這種顯性教育也有弊端,無非就是離開了課堂對傳授的知識拋之腦后,生活中需要用到法治教育依然不明所以,這樣對青少年的教育是一種耽誤,只是走一個形式,并沒有真正給他們在生活中帶來實用。知識就是用來灌輸?shù)模@一點沒什么問題,它除了系統(tǒng)化的理念之外沒有更生動的感情包含在里面,一味傳統(tǒng)化的古板教育方式會造成怎樣的后果呢?它會讓學生對法治的學習產(chǎn)生按部就班的學習狀態(tài),對法治的認識只有嚴肅和古板,長時間會形成生硬的感情和固定的學習方式,這就成了法治理念的課堂教育里面最失敗的結(jié)果。
3.與社會生活的分割和疏遠會越來越大
顯性化課程如果過于縮小自己的門檻,將所有的學者都放進一個搖籃里強行灌輸這些法治教育知識,形成一種捆綁式思想教育,和人身綁架將毫無區(qū)別。這種法治教育逐漸變得不可取,更無法成為與人們?nèi)粘I钸M行更加融洽的法治教育。如果真的進行到這個地步,法治教育被用作這樣的一種強制手段灌輸給學者,那么很多學者對于法治教育知識的了解將會像這個狹小的空間一樣被束縛,更無法將這種法治教育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教育課程也就只是一門學問,像一張卷子做完就扔掉,對生活毫無用處。雖然教育者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更加生動的模擬課堂,甚至可以將法庭上的真實案例帶到課堂上來供青少年學生學習,但這些畢竟只是模擬出來的而已,與真實的還是相差甚多。想要青少年學生真正了解到法治精神理念的真諦、體會到法治的不菲價值、促進法治精神的逐步養(yǎng)成,必須要他們看到真實的法治教育落實在生活中是怎樣的碰撞。像生活中常見的交通規(guī)則、法庭宣判、監(jiān)獄判刑等等,都能夠體現(xiàn)到法治精神的所在。最后我想說,如果法治教育知識作為一門課程讓學者在狹小的教室學習,那就永遠無法體現(xiàn)出它的真正意義,這也是顯性課程的弊端,即使學者能夠依靠記憶力死記硬背,但是真的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相同的案例發(fā)生在自己身邊還是會不知所措,不能夠第一時間主動拿起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和尊嚴。這樣只會讓法治教育與青少年學生的社會生活相分割,這樣的青少年在系統(tǒng)化的法治教育學習當中逐漸偏離軌道,而且還無法培養(yǎng)自身在社會實踐中遇到關于法律問題該如何處理的能力,缺少履行法治精神的義務。
4.小結(jié)
學校的領導和教師都應該帶領青少年學生參加學校和社會各界的法治實踐活動,從而在形形色色的法治實踐行動中展現(xiàn)不一樣的自我,培養(yǎng)自己的法治道德素質(zhì)和法治實踐能力。法治教育這門課程的隱性課程建構(gòu)不能依賴于學校課堂上的只言片語,它必須要有一個舞臺來展露無遺,而這個舞臺就是社會的實踐活動。只有這樣,廣大青少年才能感受到法治道德建設就在身邊,自己也能感受到法制建設的法治運轉(zhuǎn),從根本上領悟到法治建設的真諦。法治教育最終目標視為更多的青少年兒童對以后的法治社會做好準備,心中必須要有一桿秤,對法治的理念要好好稱量。不斷培養(yǎng)自身成為中國的合法公民,在無數(shù)個社會實踐活動中強化自身,在社會實踐中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識,并知道自己該如何處理,該怎樣面對。如果參與了交通安全的法治實踐行動,那么青少年兒童就必須了解到交通安全法對于青少年成長的意義。交通安全法這門學問在社會上的影響深遠和種種規(guī)定,都是需要青少年兒童牢牢掌握的,對這種環(huán)境保護法要牢牢記在心中,并且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合理運用,遇到問題要沉著冷靜的面對和解決。通過這以上的各種法治體系建設、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課堂、理念和精神,這些會慢慢在未來的生活實踐當中慢慢展現(xiàn)出來,到時候看青少年能否冷靜的面對,并沉著的處理好問題。法治教育隱性課程雖然沒有知識在課堂上那樣被灌輸,但是它卻是無處不在的,它對青少年的影響將會久而久之。
參考文獻
[1]沈姮 戴志洲 卓越法律人才法治精神培育機制探析[J] 課程教育研究 2017(37):22-23
[2]楊洪能 侯自贊 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的路徑新探[J] 凱里學院學報 2016(02):13-16
[3]何晨玥 參與大學治理對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啟示[J] 高校輔導員2015(0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