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亮
摘要:例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例題教學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初中數學的例題教學不僅關系到知識學習、解題技巧的掌握,更加關系到學生對數學思想的感悟和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下面,本人就例題的準備方案和處理策略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例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9-0225-01
1.課堂例題的準備方案
所謂數學例題,就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以闡明數學概念、數學命題及其初步應用的題目。每節(jié)課的例題都應當精心的選擇和準備。
1.1 立足課本,就地取材
專家們在編寫教材中的例題時都是經過反復考量的,尤其是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新課標教材的一大特點就是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滿足多層次的學習需求,因此,教材的中的很多例題都可以做到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對于這類題,我們要選擇留用。
1.2 有的放矢,精選例題
有的放矢,其中的“的”莫過于初中數學的教學目標,即例題的選擇必須要服務于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要服務于學生數學技能、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高,要服務于中考,貼近考試題型。針對以上目的,教師可以對教材或資料中的題目適當的增添、刪減和合并,進行修改和創(chuàng)新。
1.3 分析學情,安排例題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學習新知必須要建立在原有知識結構基礎上,那么課堂教學安排就不得不考慮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狀況。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前,我們必須研究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實際教學中可增加一些鋪墊性例題彌補學生的認知缺陷,也能為教學難點的攻克做好過渡;也可以去掉一些太過簡單或是難度過大的題,以調動學習積極性。
1.4 深入挖掘,嘗試創(chuàng)編
給學生“減負”的前提是給教師“增負”。為了讓學生少做題、做好題、會做題,我們教師必須要花大力氣多做題、多分析,從中選出好題給學生做,更可以在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課程標準、研究中考的基礎上,結合教材、教輔和一些經典數學題做一些創(chuàng)新改編。改編題最大的好處是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需求,它的靈活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時代性、實踐性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原題。
2.課堂例題的教學策略
2.1 延時講解,適時點撥
在出示例題后,不要急于講解,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審題、解題,在自主學習出現(xiàn)困難時,從旁予以點撥來降低問題難度,引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例如九年級上冊第六章頻率與概率部分,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頻率公式以后,教材中有一道“估算池塘里有多少條魚”的題目,鑒于這道題涉及到了生物問題中種群密度的統(tǒng)計方法,因此我將這道題稍作修改,即訓練了這部分的知識點,也體現(xiàn)了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使問題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提高了很多。修改后的問題是“已知池塘體積是500m,為統(tǒng)計池塘中鯉魚的密度(條/m),捕捉了100條做標記后放回,一段時間后再次捕捉了150條,發(fā)現(xiàn)其中有10條有標記,請統(tǒng)計鯉魚的密度,并分析這個結果與實際值間的差距”此時學生很快想到了設池塘中有鯉魚x條,用公式計算得出x=1500條,進而知道鯉魚種群密度是3條/m,可對于下面的問題就有點束手無策了。此時,我從旁提示學生,捉過一次的魚再次捕捉時是否和第一次捕捉一樣容易呢?這樣學生就會想到再次捕捉會變的困難進而使得再次捕捉的數量(10條)與理論值要小,使得計算結果與實際值偏大。進而讓學生明白概率計算的實際意義。
適時適度的演示點撥,可以留給學生思維空間,給學生一種思維導向。因此,教師切不可顯得太過“萬能”,也不能以自己的水平要求學生,必須在等待學生答案的時候有耐心,在點撥學生的時候有愛心。
2.2 一題多解,多題一解
一題多解是要求學生以不同的思維角度出發(fā),用不同的知識、方法解決數學問題,一題多解既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思維,又可以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有利于知識網絡的建立。例如“對a-3a+2進行因式分解”引導學生進行一題多解:
方法一,公式法。
a-3a+2=a-1-3a+3=(a一1)(a+a+1)-3(a-1)
在一題多解的練習中還要組織學生討論分析不同的解法的優(yōu)劣差異,推薦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xiàn)了教學上的民主。
多題一解,是把形式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問題放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求同思維,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運用,有利于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下面幾題“在實數范圍內解方程:①|a+3|+(b-4)=0;②(x+y-2)-2+(x-2y)-2=0;③x+2x+1+y-4y+4=0;④(a+1)(b+4)=8ab;以上幾題雖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依據“若干個非負數之和為0,則必須是各個數都為0”。
2.3 例題變臉,解題發(fā)揮
變式教學是指在教學中變換直觀材料或事物呈現(xiàn)的形式,只改變教學對象的非本質屬性,其中對例題進行變式教學是最常用的策略。例題變式可以從“變圖形、變題型、變條件、變結論、變條件、變結論”五個方面去嘗試。
例如下題就是改變題型,原題為“設x為整數,求證;x(x+1)(x+2)(x+3)+1是完全平方數?!边@道題是考查代數中完全平方知識的證明,對其知識點進行延伸可得:
變式1“分解因式:x(x+1)(x+2)(x+3)+1”;
變式2“解方程:x(x+1)(x+2)(x+3)+1=24”。
總之,例題教學對初中數學教學來說意義重大,它直接關系到課堂效率的提高。隨著課改的深入,作為初中數學教師要繼續(xù)研究學習,努力開展多樣化、多類型、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課堂例題教學。
參考文獻:
[1]徐金梅.初中數學例題及習題教學之研究[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2]陳澤夫.淺談初中數學例題教學[J].學周刊,2011,(1):167.
[3]吳志軍.初中數學例題教學方法和技巧的探討[J].新課程學習,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