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強
五代時期吳越國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佛教文化繁榮。吳越國王錢俶尊崇佛教,廣建寺院,大量印刷佛經(jīng),多次舉辦佛教講學(xué)、放生等活動。上行下效,吳越國全社會崇佛成風(fēng)。吳越國與當(dāng)時諸多高僧交往,探研佛學(xué),更留下佛教史上許多佳話。
一、錢俶與國師德韶
對錢俶崇佛最有影響的僧人當(dāng)數(shù)法眼宗高僧天臺德韶。
德韶,俗姓陳氏,處州龍泉人。十五歲時有梵僧勉令出家。十七歲依本州龍歸寺受業(yè)。十八歲納戒于信州開元寺。后唐同光中尋訪名山,參問各處高僧不勝其數(shù)。據(jù)《景德傳燈錄》記載,他拜謁過的高僧有五十四人。[1]初往投子山,參大同禪師。最后德韶前往撫州,參法眼宗創(chuàng)始人文益,深受文益器重,在文益那里得到印可。回浙后始居天臺山,建寺院道場,傳播法眼宗,歸依者甚眾,聲勢極盛。在他的努力下,法眼宗成為吳越國境內(nèi)佛教的最重要宗派?!端胃呱畟鳌分^其“《語錄》大行。出弟子傳法百許人,其又興智者道場數(shù)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術(shù)數(shù)尤精,利人為上。今江浙間謂為大和尚焉”。[2]
德韶作為一個出家人,能夠成為俗世聞人,一方面是靠他具有預(yù)言的特異功能?!端胃呱畟鳌份d他“每有言時,無不符合”。傳說蘇州節(jié)度使錢仁奉得疾,派人拿著香火到他那里發(fā)愿。德韶在題疏中告訴他:“令公八十一?!卞X仁奉大喜,以為自己可以活到八十一歲,沒想到卻在當(dāng)年八月十一日去世了。
德韶在宗教界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是憑著他與吳越國王錢俶的特殊的關(guān)系。德韶在文益門下時,文益就告訴他:“汝向后當(dāng)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到天臺山時,正值錢俶任臺州刺史,經(jīng)常向他延請問益,德韶則告訴他:“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焙鬂h乾祐元年(948),吳越國大將胡進思廢當(dāng)時的吳越國王錢弘倧,錢俶被迎立為國王,應(yīng)驗了德韶的預(yù)言。錢俶把德韶迎到杭州,尊為國師,“申弟子之禮”,署大禪師號。
德韶在說法時也非常強調(diào)“國王”的厚恩,據(jù)《景德傳燈錄》,他教導(dǎo)弟子“莫虛度時光”,說到佛教信徒應(yīng)該報答的“四大恩”,即“國王恩難報,諸佛恩難報,父母師長恩難報,十方施主恩難報”,將國王之恩排在“諸佛恩”前,列于四恩之首。說:“若非國王恩力,焉得如此?”德韶在說法時經(jīng)常提到一些祝愿話,如“久立珍重”,又如“國王萬歲,人民安樂”,又如“國土安樂珍重”,又如“天下太平,大王長壽,國土安樂,無諸患難”,又如“天下太平,大王長壽,久立珍重”,“增益人天壽命,國王安樂無事”,等等。開寶五年(972)六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八十二歲。[3]
二、錢俶與凈慈寺兩任住持
凈慈寺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名寺,它正是錢俶在位時修建的。錢俶與凈慈寺的首任住持道清理、次任住持延壽同樣有很深的交往。
道潛,俗姓武氏,河中府人。道潛學(xué)佛以及被錢俶尊崇的經(jīng)歷與德韶非常相似。
首先,道潛與德韶都是法眼宗創(chuàng)始人文益的弟子,是同門師兄弟。
其次,兩人都曾被文益預(yù)言。道潛初謁撫州文益,文益就對他預(yù)言:“子向后有五百毳徒,而為王侯所重?!?/p>
第三,道潛與德韶都被錢俶尊以師禮。道潛開始時駐錫于一衢州古寺,閱《大藏經(jīng)》。到顯德初,文益的預(yù)言終于應(yīng)驗。錢俶命入王府,受菩薩戒,造大伽藍,號慧日永明。這就是凈慈寺的前身。錢俶請道潛住永明院,賜號曰慈化定慧禪師,別給月俸。又賜十八羅漢銅容。后又在賜號中加“應(yīng)真”二字。
建隆二年(961)九月十八日道潛去世。[4]
凈慈寺的第二任住持為延壽。延壽是中國佛教哲學(xué)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也是法眼宗思想的集大成者。
延壽,字沖元,俗姓王氏。延壽本貫丹陽,后遷居杭州人。[5]他生于唐開祐元年(904)。《五燈會元》卷10《永明延壽禪師》,“總角之歲,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他讀《法華經(jīng)》,才六旬即能背誦。
據(jù)《凈慈寺志》卷8,貞明五年(919),延壽十六歲那年,他向錢元瓘獻《齊天賦》,受到眾人的稱贊。長興二年(931),二十八歲的延壽出任華亭鎮(zhèn)將。此外,據(jù)《東坡志林》卷2《壽禪師放生》,延壽還曾提任過“北郭稅務(wù)專知官據(jù)”。據(jù)說,延壽曾奉命督納軍需,用庫錢買魚放生,事發(fā)入獄,被判處死刑。據(jù)《東坡志林》卷2《壽禪師放生》,棄市之日,文穆王錢元瓘特地讓人去觀察延壽的反應(yīng),如“悲懼如常人”,即殺之;如不是,則將之赦免。后見延壽在臨刑時“淡然無異色”,就網(wǎng)開一面,讓他出家。時值翠巖令參主持龍冊寺,延壽壽拜在他的門下。
當(dāng)時國師德韶正在天臺山弘化法眼宗,延壽前往參學(xué),獲得印可,成為德韶門下首席弟子。據(jù)《景德傳燈錄》,德韶曾對他說:“汝與元帥有緣,它日大興佛事。”延壽出山后初住雪竇寺,據(jù)《宋高僧傳》卷28《大宋錢塘永明寺延壽傳》,他在那里“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嘿”。
延壽深受錢俶愛重,錢俶曾請他行方等懺,購物放生。建隆元年,錢俶因見靈隱寺頹廢傾圮,命延壽到杭州主持修復(fù)工作,寺成后延壽入住其中,成為為靈隱寺第一世。次年,吳越國修成永明寺,命延壽為住持,系永明寺第二世。他在永明寺,門下弟子達二千人,時號“慈氏”。延壽開寶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去世,終年七十二歲。
延壽一生著述豐富,有《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三卷、《唯心訣》一卷、《神棲安養(yǎng)賦》一卷、《定慧相資歌》一卷。《宗鏡錄》是一部佛學(xué)巨著。當(dāng)時吳越國境內(nèi)各種佛教宗派都很發(fā)達,彼此之間不免產(chǎn)生佛學(xué)理論上的分歧。延壽在錢俶支持下,曾廣泛召集慈恩宗、賢首宗、天臺宗僧人,“分居博覽,互相質(zhì)疑”,最后“以心宗之衡以準(zhǔn)平之”,在此基礎(chǔ)上匯集成《宗鏡錄》一百卷,對當(dāng)時佛教各宗派之間的宗旨分歧,持調(diào)和態(tài)度。書成后,錢俶親自為《宗鏡錄》作序。序云:
詳夫域中之教者三:正君臣,親父子,厚人倫,儒,吾之師也;寂兮寥兮,視聽無得,自微妙,升虛無以止乎乘風(fēng)馭景,君得之則善建不拔,人得之則延貺無窮,道,儒之師也;四諦十二因緣,三明八解脫,時習(xí)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達真常,釋,道之宗也。惟此三教。并自心修。《心鏡錄》者。智覺禪師所撰也??偤醢倬?。包盡微言,我佛金口所宣,盈于海藏,蓋亦提誘后學(xué)。師之智慧辯才,演暢萬法,明了一心,禪際河游,慧間云布,數(shù)而稱之,莫能盡紀(jì)。聊為小序,以頌宣行云爾。
錢俶在書中也表達了他自己的佛教思想。對于儒、佛、道三家的關(guān)系,錢俶將佛教置于儒、道之前,難怪他幾乎把佛教當(dāng)作國教了。
三、錢俶與天臺宗兩任國師
錢俶對于佛教的貢獻,第一件大事是支持法眼宗在吳越國發(fā)展壯大,第二件大事便是扶持天臺宗中興。他因此與天臺宗的兩任宗師羲寂、義通結(jié)下不解之緣。
天臺宗是以浙江為基地的一個全國性佛教宗派。會昌滅佛,天臺宗受到毀滅性打擊,大量天臺教籍被焚毀,天臺宗一蹶不振。到山家十三祖元琇時,他坐堂說法,居然連徒弟都招不到,天臺宗黯然不振的局面,可見一斑。到元琇的弟子清竦時,由于他與吳越官方的關(guān)系處得不錯,天臺宗的情況似有所好轉(zhuǎn)。但是,天臺宗與當(dāng)時其他一些佛教宗派相比,仍顯得勢單力薄。據(jù)錢儼《建傳教院碑銘》記載,即使到清竦的弟子羲寂時期,愿齊相中了一塊寶地,想給他興建一座寺院,但因“財施不供,莫能遽成其志”,后來雖然建起來了,不過“法堂三間,廚屋數(shù)舍,覆茅累塊,悉尚樸素”,[6]相當(dāng)簡陋,與禪宗僧人如德韶一人就擁有數(shù)十個道場的規(guī)模根本不能相提并論。
羲寂在法眼宗僧人德韶與錢俶的幫助下開始其中興天臺宗的事業(yè)。
羲寂,或誤作義寂,天臺宗山家十五祖。字常照,俗姓胡氏,溫州永嘉人。生于貞明五年(919)。幼出家,旋入開元寺。師授《法華經(jīng)》,期月而徹。受具后,往越州學(xué)南山《鈔》。既通律義,去天臺山學(xué)止觀。因會昌滅佛后,天臺教籍散佚不全,羲寂中興天臺宗的第一手措施便是著手搜集、整理天臺宗典籍。他在金華古藏中得《凈名疏》。他后來聽說高麗、日本尚有完整的天臺的典籍,他請求錢俶遣使從高麗、日本取回這些天臺宗的典籍,這為后來山家中興局面的形成打下了文獻上的基礎(chǔ)。
羲寂與當(dāng)時在吳越國勢力很大的法眼宗僧人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尤與國師德韶交往甚密。羲寂能從海外取回天臺典籍,德韶功不可滅;他能夠認(rèn)識錢俶,也完全是依靠德韶的引薦。德韶還為天臺宗推薦可堪造就的僧人,如行靖、行紹,本在德韶弟子延壽門下學(xué)習(xí),德韶命他們拜入羲寂門下。又如天臺宗的山家十六祖寶云義通初來吳越也是先到德韶門下,后來才到羲寂那里“聞一心三觀之旨”的。[7]羲寂門下的弟子也常常到德韶那里聽講。
羲寂在吳越國深受尊重,錢俶在位時累請開演,又私署凈光大師并紫方袍。今《四明尊者教行錄》錄下錢俶給羲寂的三道制書。制書中記錄了羲寂講經(jīng)以及錢俶給予賞賜等事,是錢俶與羲寂交往的實證。
吳越亡國后,太平與國五年(980),羲寂下山,入州治寺居住。此間他曾去黃巖乘舟泛江放生,講流水長者品。又至海門靈石寺,勸人修寺塑像。雍熙四年(987),十一月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羲寂的繼任者是寶云義通,天臺宗山家十六祖。義通字惟遠(yuǎn),高麗人,俗姓尹氏,幼從龜山院釋宗為師,受具之后學(xué)華嚴(yán)起信,為國宗仰。晉天福時來中國,初至天臺云居,禮法眼宗僧人德韶。后謁螺溪羲寂,聞一心三觀之旨,嘆曰:“圓頓之學(xué)畢茲轍矣?!彼炝羰軜I(yè)。
義通回國時,途經(jīng)明州,時明州地方長官錢惟治將他留在明州。義通從此在明州傳教。開寶元年,顧承徽舍宅為傳教院,請義通居住。義通與他的老師羲寂一樣,與錢俶的關(guān)系也十分密切?!秾氃普褡婕分羞€收錄了錢俶寫給他的兩首詩,曰《詩寄贈寶云通公法師》兩首:[8]
海角復(fù)天涯,形分道不賒。燈清贊圓覺,香暖頂袈裟。戒比珠無類,心猶鏡斷瑕。平生賴慈眼,南望一咨嗟。
相望幾千里,曠然違道情。自茲成乍別,疑是隔浮生。得旨探玄寂,無心競利名。苑齋正秋夜,誰伴誦經(jīng)聲。
從“南望一咨嗟”、“相望幾千里”等句可以看出。錢俶這兩首詩當(dāng)是他納土歸宋后寫的。當(dāng)時錢氏舉族北遷,文武官員也都隨往開封,錢俶在南方值得他想念的朋友,也就是這些佛教同道中的僧人了。
參考文獻:
[1]《景德傳燈錄》卷25《天臺山德韶國師》.
[2]《宋高僧傳》卷13《大宋天臺山德韶傳》.
[3]吳任臣《十國春秋》卷89《德韶傳》.
[4]《景德傳燈錄》卷25《杭州永明道潛禪師》。吳任臣《十國春秋》卷89《道潛傳》.
[5]王日休《龍舒增廣凈土文》卷6《國初永明壽禪師》,《樂邦文類》卷3《大宋永明智覺禪師傳》.
[6]宗曉編《四明尊者教行錄》卷7《螺溪尊祖集》.
[7]志磐《佛祖統(tǒng)紀(jì)》卷8《寶云法師本紀(jì)》.
[8]宗曉《四明尊者教行錄》卷7《寶云振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