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來
【真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綿延至今??墒乾F(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么忙,勞動太占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么快,勞動的事,以后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說:“勞動這么苦,這么累,干嗎非得自己干?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
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tǒng)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年,江西省使用的高考全國I卷的作文題,是一道以材料為寫作背景的任務驅動型“準命題”作文題,其“準命題”是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關于這道作文題的整體把握,盡管各路專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還是比較認同溫儒敏先生的看法:
全國I卷列出現(xiàn)實中一些對于勞動不理解、不重視的言論,要求寫一篇“熱愛勞動”的演講稿。今年中央提出要增設勞動課,社會上也在宣傳“大國工匠”,勞動的話題很熱。這道題估計很多老師都押中了。但越是很多人有準備,要寫好,要出彩,就更難了。估計不少考生會針對所列舉的幾種輕視勞動的錯誤觀點一一批駁,然后講一通勞動如何重要。這就流于一般。最好能扣住“從我做起”,以及如何“從我做起”去展開論說,可以結合一些親身經歷的事情來寫,在敘寫中講明道理。還有,寫的必須是演講稿,要考慮擬想聽眾接受的情況,詞語運用、口氣和一般議論文是不一樣的。如果寫成一般議論文,會扣分。(轉引自《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綜合溫儒敏先生的看法,我們認為這道作文題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而是出現(xiàn)了準命題形式。一般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題往往只是在材料型作文題中增加任務驅動型指令,從而較好地破解了高考作文開放性與限制性之間的矛盾。就一般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而言,命題者只需發(fā)出“任務指令”,要求考生在“任務指令”的范圍內完成寫作任務即可。這種“任務指令”一般不會限定考生作文的立意,至多也只是限定了作文的立意方向。比如2018年全國I卷的作文題,其立意恰如坊間所言,可以高度概括為“世紀寶寶中國夢”;在“中國夢”的范圍內,考生還是可以自主立意的。今年的作文題則不同,由于準命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出現(xiàn),考生作文的立意已經被嚴格限定,幾乎不存在任何自由發(fā)揮的空間。
除了立意被限定之外,作為一篇“任務驅動型”作文,考生還必須在寫作中完成以下幾項“指令”。
一是內容指令。作文題明確規(guī)定,在“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框架內,作文的內容還必須涵蓋兩項基本任務,即“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其中“認識與思考”的對象主要是材料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么忙,勞動太占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么快,勞動的事,以后可以交給人工智能?。 币灿械恼f:“勞動這么苦,這么累,干嗎非得自己干?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還有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不尊重別人付出的勞動,不尊重勞動的果實,不尊重體力勞動者。至于“希望與建議”,則顯然是指圍繞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做文章。
二是對象指令。對象指令主要指背景材料和“任務指令”中涉及的人與事。命題者明確規(guī)定作文必須“結合材料內容”,而材料內容包括引導語中對勞動的充分肯定和現(xiàn)實生活中部分同學對待勞動的種種錯誤言行??忌摹罢J識和思考”不能脫離材料所圈定的對象。而“任務指令”中的“面向本校(統(tǒng)稱‘復興中學’)同學”,則是預設了聽眾對象。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處的“本校同學”,顯然是“我”的同齡人。換言之,寫作過程中,考生必須處處以擬想受眾為對象,既不能泛泛而談,也不能自說自話。
三是文體指令。文體指令包含兩方面的含義:首先是常規(guī)文體的選擇,既可議論說理,亦可記敘抒情;其次是任務指令中規(guī)定的特殊文體——演講稿。既然是要求“寫一篇演講稿”,那就必須符合演講稿的文體要求。用溫儒敏先生的話來說,就是“要考慮擬想聽眾接受的情況,詞語運用、口氣和一般議論文是不一樣的”。
在評卷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考生根據(jù)題意要求,比較圓滿地完成了上述指令性任務,能針對那些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的學生的某一種想法或態(tài)度,進行批評、勸說、引導,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勞動的誤區(qū)。他們有的批評“沒空勞動說”,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只重視學習,而忽視了勞動所具有的學習所無法替代的育人功能;有的則批評“替代勞動說”,指出依靠人工智能或花錢雇人雖能替代你勞動,卻無法替代你養(yǎng)成吃苦耐勞的頑強品格和尊重體力勞動的健全人格。此類作文大多以“揚勞動之帆,逐筑夢之浪”“澆灌勞動之花,領略勞動之美”“無勞動,不成人”……為標題,往往能進入優(yōu)秀作文的行列。
但令人遺憾的是,不少考生卻罔顧作文的“任務指令”,既缺乏務實說理的能力,也全然不顧及演講稿的文體特征。有的考生甚至不是從學生對象的角度出發(fā),而僅從社會層面出發(fā);不從對體力勞動的認識偏差和錯誤態(tài)度出發(fā),而僅從一般勞動、人類勞動的角度出發(fā)找事例、說道理,最后蜻蜓點水,輕描淡寫地呼幾句“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口號。文章隔靴搔癢,空洞無物,無實事求是之心,有嘩眾取寵之嫌。概括起來說,今年江西高考作文的典型失誤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題失誤
(1)脫離試題創(chuàng)設的寫作情境——面向本校同學寫一篇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忽視演講對象,不能撥響聽眾心里繃得最緊的弦——三個“有的說”,一個“還有”;而只是泛泛談論“熱愛勞動”。
有的考生從原始人鉆木取火寫起,寫農牧文明、農耕文明中勞動對人類進化、社會進步的作用;有的寫現(xiàn)代文明中,勞動對科技進步、人類文明的意義,如港珠澳大橋的開通,鵲橋中繼衛(wèi)星遨游太空,領先科技前沿的量子纏繞技術等;有的寫勞動可以舒展筋骨、強健身心,勞動可以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勞動可以創(chuàng)造精神文明等;有的寫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是幸福的源泉,勞動可以改變命運等。
這些勞動的正面意義當然可以寫,也是試題提供的材料中的一部分;但若只談勞動的正面意義,而缺少幫助同學們化解心結,走出對勞動認識誤區(qū)的內容,那最多只能算是完成了部分指令性任務。
(2)對題中所講“勞動”的概念認識模糊。雖然試題材料中的“兩個源泉”“一個傳統(tǒng)”,以及所提及的“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可理解為一般勞動,但一些同學怕苦怕累,不愿勞動的種種想法顯然是指體力勞動。因此,決不可“勞動是個筐,啥都往里裝”。
有的考生把艱苦奮斗當勞動寫:寫王進喜雙臂攪拌灰漿壓住井噴,中國高鐵走出國門,章丘鐵鍋一萬三千次煅打等;有的考生把理想信念當勞動寫:魯迅棄醫(yī)從文,以筆為劍,肩住黑暗的閘門,袁隆平“禾下乘涼夢”,充實天下糧倉;有的考生把勤奮學習當勞動寫,把鍛煉身體當勞動寫,把創(chuàng)新當勞動寫……直至提出“勞動興國”“讓勞動之光,照亮復興之路”的口號。文章的針對性大打折扣。
2.文體失誤
(1)有些作文按試題材料的順序,逐一解釋說明,不像演講稿,倒像一篇擴寫。相當多的考生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寫勞動重要,說明兩個源泉、一個傳統(tǒng),從正面說勞動光榮,要熱愛勞動;然后用六分之一的篇幅寫勞動中不和諧的音符,分別解釋三個“有的說”、一個“還有”;最后用六分之一的篇幅寫“從我做起”,提出一些諸如掃地抹桌、倒垃圾、修馬桶的具體建議。沒有中心,缺乏重點,不痛不癢,完全不具備演講稿的文體特征。
(2)論據(jù)不能論證論點。有些作文所列論據(jù)不能證明勞動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如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創(chuàng)造中國醫(yī)學的輝煌,郎平帶領中國女排折桂里約奧運,徐光榮守望于稀土發(fā)展,為中國稀土資源的保護和發(fā)展立下汗馬功勞……
3.表達失誤
(1)語言不合邏輯。如:“古之張衡刻苦鉆研,掃庭院、掃天下靠勞動;今之雷海為奮斗在大街小巷,背誦古詩詞靠勞動;村上春樹伏案寫作靠勞動;梁啟超奮筆疾書奔走呼號,創(chuàng)辦報刊靠勞動;國學大師陳寅恪整理史料靠勞動……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為民請命,奔走民間,更是勞動的表率?!?/p>
(2)語言不得體。如:
“你吃了睡,睡了吃,你豬呀!”——話語不文明,且傷害擬想聽眾。
“你不愿勞動,根子在你爸媽,你老爸吃飯叫外賣,購物靠快遞,家里搞衛(wèi)生叫鐘點工,成天宅在家里,給你做啥榜樣;你老媽成天說你只要學習好就行,家務活有我哩。你老爸老媽把‘學習不好,將來掃大街去’掛在嘴上,他們不是你輕視勞動的罪魁禍首嗎?”——話雖有理,但這樣說聽眾受不了,也不符合演講稿的語體要求。
綜上所述,今年江西高考作文答卷雖然不會跑題,不及格卷很少,但問題仍然很多,優(yōu)秀率不高。造成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盡管十分復雜,但歸結起來說,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題目限定性過多,束縛了考生的思路,不利于優(yōu)秀考生發(fā)揮。如前所述,今年全國I卷作文題既有立意限制,又有文體限制,同時還有受眾限制。在如此多的限制當中作文,考生只能“螺螄殼里做道場”,難以伸展手腳。其實這道作文題只要稍加改造,將“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刪去,考生的發(fā)揮空間就會成倍增加。
二是高考試卷的閱讀體量空前巨大,就連語言運用題都有三大段文字需要認真閱讀??忌瓿砷喿x題后,時間已所剩無幾,面對作文只能提筆就寫;而作文題所給材料中列舉的時下中學生不愿意勞動的三個心結,似是而非,要批評、勸說,不是那么容易,只好虛晃一槍,忙著寫勞動光榮,勞動偉大,勞動美麗,勞動創(chuàng)造人類,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這種短時間內不假思索趕出來的急就章流于一般,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是去年高考與前年高考的作文題都有宏大敘事、史詩風格的傾向,因此,不少考生一年備考練的都是此類風格,一旦試題面向學生生活實際,要求寫貴在分析、務實感人的作文,很多考生難免顯得力不從心,很不適應。
總之,2019年江西高考的作文雖然不乏佳作,均分也較高,但總體流于平庸,優(yōu)秀率極低。問題的出現(xiàn)固然與作文題不無關系,但日常教學的偏差可能才是更主要的成因。如果高中的作文教學總是高考考什么我就練什么,一切唯高考馬首是瞻,那結果恐怕永遠只會慢半拍,既無益于母語寫作能力的提升,也無助于高考獲取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