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
青春期的孩子年少輕狂,挑戰(zhàn)的是大人接受的尺度。批判孩子的審美觀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家有青少年,當他開始打扮自己,甚至奇裝異服時,做父母的你,能接受多大的尺度挑戰(zhàn)?如果想對他的衣著表示意見,該如何表達你的觀點,才不會傷了他愛美的自尊和親子關系?
讀初三的小宇,媽媽發(fā)現(xiàn)他最近變得愛打扮了,從起床到出門上課期間,總霸占著鏡子不放,撥弄頭發(fā),把頭發(fā)弄得像刺猬一樣豎起來,一旦別人不小心擋住他的視線,還會語氣不好地叫你走開,偶爾還會因為一言不合吵起來……這讓媽媽很傷腦筋。
小宇也不再喜歡媽媽帶他去剪頭發(fā),兩人意見相左,讓發(fā)型設計師很為難,媽媽除了感嘆兒子不再是可愛的小蘿卜頭外,更擔心他是不是被帶壞了。
孩子開始變壞了嗎?青少年奇裝異服的裝扮,如喜歡中性打扮,或穿著暴露,或迷上朋克造型把頭發(fā)抓得像雞冠一樣高,褲子松到快掉下來,這都是時下父母普遍不能接受的。父母會憂心孩子心里不知在想什么?擔心他們行為偏差或有更勁爆的狀況出現(xiàn),更擔心他們的安全。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打扮,許多父母都不知所措。其實,這樣的情況在校園已不是新聞。有時,家長看到電視中的有些畫面,男女打扮性感、舉止親昵,甚至會擔心自己的孩子也有樣學樣。
其實,青春期孩子的特殊裝扮不外乎是想趕流行,證明“我敢你不敢”,其實是怪不是壞。青少年在外表上的標新立異,是尋找自我的過程。青春期特有的心理,使他們認同同伴,在乎同伴的穿著。除此之外,也可能與壓力有關,借以緩解課業(yè)上的壓力。
機會教育要有技巧。青少年這些流行的奇特裝扮,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呢?
不妨先給孩子一點點選擇空間,不要太快下評判,批評的話語也要視孩子的個性調(diào)整,否則容易斷了溝通的橋梁。
父母可以利用機會教育盡早防范。如,跟孩子外出在地鐵或路上看到穿著暴露的人,可以跟孩子討論:“你如何看待穿著暴露的女孩子?”“女孩子如果穿著暴露的衣服走在大街上,你感覺如何?”“你認為這樣好看嗎?”“你喜歡這樣穿嗎?”“這樣露給別人看想證明什么?是想炫耀還是什么呢?”父母有時可幽默一些,不需太嚴肅。這樣對話可激發(fā)孩子思考,察覺為何這樣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慢慢地,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情就有了處理的模式。
切勿持有“我怎么說,你就怎么做”的權威心態(tài),而是討論彼此的價值觀,讓孩子想想:“我真的要這樣穿嗎?”如果孩子說現(xiàn)在流行!千萬別一股腦兒指著孩子罵,而是跟他們討論“流行”這件事!
接受孩子的“不一樣”。青春期的孩子年少輕狂,“只是怪,不是壞”,挑戰(zhàn)的是大人接受的尺度。批判孩子的審美觀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倒不如去分享自己究竟在擔心什么,比較有利親子溝通。父母可以試著接受孩子的“不一樣”,因為擔心也沒用。
若不喜歡孩子的裝扮,在愛與管教間,平衡點該如何拿捏?若孩子只是順著流行,不需過度放大問題。聽聽孩子的想法,幫他們整理思緒,若父母敏銳度夠高,也可適時丟些問題問孩子,切不要一味地批判,畢竟孩子唯有感覺到“有必要”,才會改變。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