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影
非正式群體的概念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后期,是由美國現代管理心理學梅耶教授在著名的霍桑試驗中提出的。非正式群體是相對于正式群體的客觀存在,它存在于社會的一切領域中。而班級作為一個集體,一般有班委會或共青團等正式群體,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因個人興趣、愛好、性格、座位等因素自發(fā)結合在一起,形成交往頻繁的群體,這個群體就是班級非正式群體。班級非正式群體對班級的影響是雙向的,如何積極引導該群體的積極影響,減少消極影響,對班級管理者來說至關重要。
心理學是描述規(guī)律的科學,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學,但是應用科學規(guī)律卻是藝術,有賴于教育者根據特定的情境去創(chuàng)造。而目前運用心理學原理對班級非正式群體的引導類研究還不多,本文通過實際案例分析的方法,在處理班級非正式群體的事件時,運用了心理學效應,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從而為班級非正式群體的管理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一、班級非正式群體特征介紹
本文中案例涉及的對象是因足球興趣而形成的非正式群體,一共有6位男生,他們在高一年級時分屬于不同的班級,都選修了足球課,并且都是校足球隊成員,高二年級被分到一個新的集體,被班里的同學稱為“足球隊”。
該群體的6位同學性格活潑、外向,每位同學都有比較明顯的特長,喜歡唱歌、朗誦、表演、主持、運動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fā)現該群體沒有特別明顯的“領袖”,不過小戴同學在群體中的正面形象最多,屬于學生會成員,經常參加學校的主持、文藝活動,情商很高,頗受同學歡迎;其他5位同學屬于班級輿論的引領者,口才好,具有說服力。由于該群體在集體活動中往往光彩照人,所以得到班級其他同學的喜愛和肯定,其他同學也會傾向認同該群體的價值觀念,甚至會模仿這個群體的行為方式。
但是,該群體所有學生均有一些不良習慣,如忘記打掃衛(wèi)生、不交或者遲交作業(yè)、遲到,甚至逃課,對校規(guī)和班規(guī)的違反也比其他同學要多。“足球隊”中的小張最喜歡搞怪,出風頭,甚至有點嘩眾取寵,在課堂上和自習課上經常說俏皮話,引得班級哄堂大笑,并且小張的性格屬于易怒沖動型,老師一旦批評就可能會與老師直接對抗,很令任課老師和班主任頭疼。
二、放大班級非正式群體對班集體的積極作用
高二新集體組建后的第一次大型活動是年級朗誦比賽,由于筆者在賽前進行了積極動員,所以班級參賽意愿很高,參與人數達到10人,其中“足球隊”6位成員全部參加。但是據語文老師了解,“足球隊”成員每個同學的朗誦水平并不平均。筆者看到如此多的同學參加朗誦比賽,開始有點擔心,擔心這個小群體不能認真對待賽前準備,打著練習比賽的幌子去踢球,反而帶壞了其他同學。但是也絕對不能因為對他們的些許不信任而讓他們退出比賽,那樣一定會降低他們參加活動的熱情,也會對其他同學有一種心理暗示作用,如果不能為班級爭光就不要參加比賽,或者讓其他同學看出老師對他們的不信任,給該群體貼上不良標簽,這不利于班級文化的建設。那么如何對這次活動進行引導呢?
(一)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過實驗發(fā)現。該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一般而言,這種效應主要是因為教師對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別期望不同的行為,并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從而維持了他們原有的行為模式。
針對這個比賽,筆者的做法是這樣的:利用一次晨會時間,在全班同學面前非常鄭重有力地表達了班主任、任課老師和全班同學對他們的期望:
這是新班級的第一次集體活動,而我們班級,正如我們看到的這樣,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最優(yōu)秀的班集體,我相信我們班集體在學校的第一次亮相一定是光彩奪目的!我提議所有同學鼓掌表示對他們的感謝!為他們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喝彩!為他們即將抽出自己寶貴的課余時間而認真訓練喝彩!老師最后也表達一下對本次比賽的態(tài)度,我不在乎我們最終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會經歷一次團結協作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這個認真?zhèn)滟惖倪^程就是最寶貴的財富!
整個排練過程很緊湊,包括選詩歌、定角色、租服裝,一切都是學生自己組織、策劃,筆者只負責跟一位同學溝通了解排練情況。由于排練場地在足球場,有幾次小張和小蔣忍不住想踢球,都被其他同學勸止了,并且告訴他們,第一次亮相哦!第一次亮相哦!
在比賽現場,本班同學朗誦完畢后,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最終朗誦比賽獲得了年級第一名,使得學生對班級認同感大大增強,而“足球隊”同學也更加自信了。
由于筆者在活動之前運用“羅森塔爾效應”對該群體發(fā)出了積極期待,使得該群體在活動準備過程中提升了對自己的要求,對自己的不當行為進行了有效的約束,從而獲得本次活動的成功。
(二)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該效應是指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合理運用暈輪效應,放大學生身上的光環(huán),可以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身上的潛力,及時向學生傳遞一個信息:你這個事情做得很好,其他的事情也一定能做好。
因而筆者經常與這些學生聊天:
我覺得我真是蠻幸運的,班里能夠有你們幾位這么優(yōu)秀的學生,你們現在可是班級的小明星了,很多家長都經常提到你們,表揚你們呢!說你們會朗誦、會跳舞、會主持、會唱歌,還經常幫班級打掃衛(wèi)生,只要我提到干“體力活”,你們幾位總是沖到前面!我覺得我們班現在越來越好了,其他老師提到我們班都會豎起大拇指呢!數學老師最近也在我面前提到小張同學作業(yè)寫得不錯,小戴同學的英語作業(yè)再認真一些就更好了……
筆者運用暈輪效應對該群體的閃光點進行放大,使得他們在思想上愿意主動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不再認為自己是“調皮”的學生,而是要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并且愿意為班級的團結和諧而努力。高二一年間,該群體還參加了健美操比賽,獲得年級特等獎,參加籃球賽也獲得不錯的成績。
三、減小班級非正式群體對班集體的消極影響
有一次年級集會時間,筆者因故不能到集會現場,該“足球隊”自由主義思想泛濫,相約逃會去踢球。踢球過程中被筆者無意撞見,逮個正著,非常生氣。這樣的事情如何處理才比較好?
(一)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的。此理論認為環(huán)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戶破了,但是沒有人去理會它,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的窗戶也會被人打破。同樣,一個班級的某項規(guī)章制度被打破而沒有及時被制止,就會使得班級其他常規(guī)也會被打破,最終導致班級系統的崩塌。
針對踢球事件,首先教育管理者必須有原則、有底線,絕對不能因為該群體在集體活動中的優(yōu)良表現而寬恕這次錯誤行為,否則這種行為的影響必將擴大。這是筆者對待此次事件的基本態(tài)度??墒遣捎檬裁捶绞侥??溫柔說教還是嚴厲批評?
(二)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如果學生犯了錯誤而過多地指責,反而導致學生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自動地啟動“全副武裝”,教育效果會大大下降。
針對逃會事件,筆者認為這次事件性質惡劣,負面影響巨大,一定要讓該群體深刻地認識錯誤,而簡單地、溫柔地說教很難讓其有深刻的認識,但是也不能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嚴厲批評,該群體里有幾個學生特別容易激動,以前經常因為有些老師的批評而情緒失控,與老師直接頂撞,如果班主任與學生直接正面沖突,一定是兩敗俱傷,沒有勝者,因而嚴厲批評亦不可取。
(三)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叫“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它來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寓言。它告訴我們,溫暖勝于嚴寒。感人心者莫乎情,溫暖勝于嚴冬,感化勝于壓服,和風細雨有時候要強于暴風驟雨。
筆者將6位同學全部集中在足球場,表情嚴肅地看著他們,不講話,用眼神交流,因為學生內心是知道自己的錯誤的,在老師表情嚴肅時,學生自然不敢張口說什么。大約10分鐘后,開始非常真誠地講話:
知道為何我站了十分鐘嗎?這是對我自己的懲罰,我覺得我不是一個稱職的班主任,我沒有能力把這么多優(yōu)秀的學生帶好!因為我最信任的學生們,我最為之驕傲的學生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你們平時的表現那么優(yōu)秀,你們主動搬書、掃地、擦玻璃,那么認真地準備比賽!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我的學生做出的事情,我對自己很失望,我只是沒有去集會現場,我的學生就轉空子跑出來,我非常傷心,我有點不知道以后的班級該怎么管理!我不知道我的學生是否依然值得我去信任!唉……
筆者講完后,又是一陣沉默,小李和小戴幾乎要哭了,說:“老師,我們錯了!以后再也不會了,不想讓您失望,不想看您難過!”其他幾位學生也相繼保證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小張說:“老師,我們來寫保證書,在全班面前保證!老師不要再生氣了!”
筆者巧妙地運用“南風效應”,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將近成年的學生自然不會再跟老師犯沖,反而會從情感上認為辜負了老師的期望,從理智上也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這件事情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經過逃會事件之后,“足球隊”成員幾乎沒有再犯過類似錯誤,但是也有個別同學依然會犯一些其他小錯誤??偟膩碚f,各種行為習慣開始逐步糾正。
四、總結
本文通過對班級“足球隊”這個班級非正式群體進行案例分析,剖析了興趣型班級非正式群體各成員的性格特征、行為習慣,并通過幾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筆者運用心理學效應對該群體進行的引導。通過不斷地“期待”和“閃光點放大”,發(fā)揮該群體在班級中的積極作用;巧妙地運用“南風效應”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避開“破窗”和“超限”對班級管理的破壞,減少該群體對班級的負面影響。通過這些心理效應的應用,使得“足球隊”成員由開始的“調皮”“不守規(guī)矩”,變成愿意為班級考慮、愿意為班級付出,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加大了其他學生對該群體的認可程度,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使得班級管理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