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瑛
對于初次見面的人,我們一般不會直接說出真心話。以我的經驗來看,人大概要到第三次見面時才會說出真心話。
為什么是第三次呢?第一次見面時,雙方都處于拘謹狀態(tài),所以說完自己該說的事情后,見面就結束了。
第二次見面,雙方處于觀望對方態(tài)度的狀態(tài)。
到了第三次見面,雙方的關系終于比較融洽,也就容易說出真心話了。通過前面兩次的見面了解了對方的態(tài)度,自己就能夠判斷“對這個人可以說這些”,并知道該如何說出真心話。
反過來說,若想聽到對方的真心話,就必須見面三次以上。
舉例來說,業(yè)務員拜訪客戶時,在第一次見面時會說明想銷售的商品、服務。
第二次拜訪時,會聽取客戶對于上次介紹的商品、服務的想法。
然后到了第三次才能聽到對方說“由于公司客戶的關系,我們只能跟某某公司購買”“我是覺得不錯,不過主管跟別的廠商有交情……”等內心真實的想法。
這個方法不僅適用于業(yè)務場合,在公司內部或私人生活中也非常管用。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