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族
貓嘆氣
定海邊漁家,多有土陶罐,緊扣其蓋,長久放置于避光處。
細(xì)看,其制作簡單,乃是實(shí)用器物。
聞到香味,遂湊近去聞,味道更濃。
里面有好東西。
詢問,得知罐內(nèi)腌制著海鮮,到一定時日揭開,其味道獨(dú)特,食之頗為過癮。
只是苦了漁家那貓,它久聞罐內(nèi)香味,卻因加蓋而不得食,只能望而興嘆。
此陶罐名曰:貓嘆氣。
剃頭籃
以前農(nóng)村的剃頭師傅,手提一個剃頭籃,走村串戶給農(nóng)民剃頭。
那籃子不大,內(nèi)裝剃刀、毛巾、鏡子等物。如剃頭師傅吸煙,還會有一個水煙壺或旱煙袋。
剃頭師傅常常走得遠(yuǎn),所備干糧吃完,碰到的人家不論剃頭與否,都會給飯。
其時的剃頭付費(fèi)方式,以“包頭”計(jì)算,即剃頭師傅在一年內(nèi),將某一農(nóng)民的頭承包,農(nóng)民一次性以稻米付之。
后來才逐漸改為付錢。
大多剃頭師傅,一生僅用一個剃頭籃,如子承父業(yè),便將那籃子交給兒子。
后來手動推子出現(xiàn),剃頭籃和剃頭師傅,便不多見。
彈魚船
大海起潮落潮后,便形成積水的海灘,漁民稱其為“海涂”。
海涂為漁民最愛,等到潮落,他們便從屋中扛出一件木具,向海涂走去。
那木具名曰彈魚船,亦稱泥馬。
此物用途,乃是專用于去海涂撿拾海鮮。原來,每每起潮時會有魚、蝦蟹、蛤蠣和泥螺被沖到岸上,落潮后便回不去,困在泥水中掙扎。此時的漁民,一腳踩在捉魚船中,一腳蹬海涂,使捉魚船向前滑行,隨手將蝦蟹等撿入船內(nèi)。
那海涂上的泥水頗為稀軟,但劃行捉魚船卻最好,其輕便靈巧,操作省力之優(yōu)勢,在海涂上可淋漓盡致發(fā)揮。
撿拾完畢,便收起彈魚船,回家將海鮮烹制食之,是難得的享受。
小腳
女子小腳,始于宋朝。
那時女子以小腳為美,故所有女孩自五歲始,便用布纏腳定型。
小腳者,三寸為最佳,有金蓮之譽(yù)。
四寸者,乃銀蓮。
五寸者,乃銅蓮。
若是六寸,或六寸以上,便難以嫁出,一生被雙腳耽誤。
女子纏腳時頗為痛苦,素有“小腳一雙眼淚一缸”之慘狀。纏成三寸金蓮的女子,一生行走不便,身心承受不堪痛苦。
此惡習(xí),至辛亥革命時期終于廢除。
在定海博物館,見幾雙小腳鞋,雖然做工華麗精美,但畢竟是要讓一雙小腳受罪,便覺得非為美物。
另有一張民國小腳女人的照片,那雙小腳,真是只有三寸,看上去讓人心顫。
斗笠
斗笠,舊時稱箬笠。
箬字不好認(rèn),但意思好記,乃箬葉也。
也就是說,編斗笠用的是箬葉。當(dāng)然,也還要用到竹篾,否則編出的斗笠便無法戴穩(wěn)。
一頂斗笠,可用于遮陽,亦可避雨。
自唐代始,便有了斗笠。唐人張志和在《漁歌子》中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p>
可見,戴斗笠避雨最好,若雨中的人,頭頂有斗笠,便毫無顧忌。
只是那斗笠不輕,被雨淋濕后則更重,估計(jì)舊時的人,能不戴,便斷然不戴。
蓑衣
寫了斗笠,不可不寫蓑衣。舊時的人,若是遇大雨,僅一頂斗笠無濟(jì)于事,還得配一件蓑衣,才可避免被雨水淋濕。
蓑衣亦始于唐代,人們?nèi)∽貦皹淦?,制成棕絲,然后縫制成大衣狀,在雨天出門,便穿戴在身。
唐人的日子已是幸福,但雨具卻不發(fā)達(dá),粗糙的斗笠和蓑衣便是例證。
穿蓑衣在雨天忙碌的人,多為農(nóng)民、漁民和牧民等。別的職業(yè),可歇息等待天晴,唯他們不能等待,要把身子像錐子般扎入雨天中去。其實(shí),是命運(yùn)不能等,或者說勞苦之命原本就等待不起。
熬至傍晚,他們披一身寒濕歸家。
入夜,那蓑衣掛在檐下,滴答落下的水珠,猶如另一場雨。
銅匠擔(dān)
舊時的舟山,常有修復(fù)器皿的師傅,肩挑一擔(dān)走村串戶,一聲聲地喊:“銅生活做否?”
銅生活,指的是修復(fù)受損器具,如鍋、碗、盆、盤、鎖等等。除銅質(zhì)者之外,鐵、鋼、鋁和錫類,也一并被納入“銅生活”,他們因此被稱為“銅擔(dān)匠”。
他們有時喊上一天,卻無一人應(yīng),那便是沒有器皿損壞的人家,他們于是把擔(dān)子穩(wěn)住,走向下一個村莊。
若多個村莊均無人應(yīng),他們便隔些時日再來。
家中器皿受損的人,見了他們會笑;家中無受損器皿的人,見了他們則表情漠然。
后來瓷器多了,人們不再使用銅質(zhì)器皿,銅擔(dān)匠便不再出現(xiàn)。
也有人仍留戀銅器,在其損壞后找到銅擔(dān)匠,請求修復(fù)。
銅擔(dān)匠卻已沒有了那擔(dān)子,面對上門求助者,一臉茫然。
魚罩
一種捕魚工具,用藤條編成,輕巧耐用。
操作,一人即可。
在水稻田和河道中,每有鰱魚、黃鱔、泥鰍等出現(xiàn),持罩者便將魚罩迅速按下,把它們罩在里面。
罩魚易,取魚卻難。那人把手伸入罩內(nèi)摸索半天,方捉得一條亂扭的白魚。
亦有捉不住的魚,在方寸罩內(nèi)掙扎躲避,讓人無可奈何。
有人想出辦法,將魚罩貼緊水底移向岸邊,待水濾盡,魚便躺在岸上。
離水稻田不遠(yuǎn)的河中,雖然魚多,但鮮有持魚罩者去捕,人皆知捕河中魚不易,便索性不捕。
水稻田中魚少,人們卻捕得不亦樂乎,以至于魚被捕盡,還有人在田中徘徊。
不久,又有魚出現(xiàn)于水稻田中,于是魚罩便又起落,將捕魚者遮裹成一片幻影。
不覺間天氣變得更熱,稻谷已飽滿圓潤。
持魚罩者凝視稻谷片刻,臉上浮出笑容。少頃,復(fù)又將魚罩倏然向魚按下,倏然掠起的水花,讓稻谷搖擺不定。
種地活命,捕魚怡情。
婚姻
阿姑代拜堂,公雞陪新房。
此為舟山習(xí)俗。
在舟山漁村,臨近婚期的男子,因風(fēng)暴等原因不能歸來,家人便讓新郎的姐姐或妹妹,扮成新郎模樣,與新娘拜堂。
待入洞房,便只剩下孤零零的新娘一人。
于是又想出辦法,在新房內(nèi)籠養(yǎng)一只公雞,在項(xiàng)上系紅布,陪著新娘。
待新郎回來,才可將公雞放出。
也有新郎永不返回。
是變心去了別處,還是在海上遭遇了意外?誰也不得而知。
那女子做過新娘,卻未做過一日妻子。從此便苦熬,熬死了那雞,便又熬自己的命。
在定海,聽說有一位那樣的阿婆,如今七十開外,孑然一身。朋友說離她家不遠(yuǎn),是否去看?
想了想,打消了念頭。
離開時,眼睛有些酸。
曬鹽
舟山群島,四面臨海,天然出鹽。
取鹽卻不易。
要先在海灘刮泥,然后淋鹵,最后才是曬鹽。
取鹽歷來有三難,且均有說法。第一難,“百斤百擔(dān)”。要得百斤鹽,需先后挑泥、水、鹵均百擔(dān),其勞動強(qiáng)度之大,親歷過的人談之皺眉。
第二難,“十個鹽民九個駝”。制鹽者因長期挑擔(dān),脊背被深深壓彎,似再也無法直起。
第三難,“晚歸頭頂短三寸”。鹽民早上出門時,會被門框碰頭,等勞動一天歸來,進(jìn)門的瞬間,感覺人矮了三寸。
除此之外,還有“七痛”之說,是指刮泥淋鹵曬鹽時,肩、背、腰、眼、膀、腿、腳等七處會痛疼難忍。
但要活命,便少不了鹽。于是仍然雞啼而出,星齊晚歸。
如今已不再缺鹽。
那臉朝鹽泥背朝天的日子,已留在舊時,今人心中只有一份想象而已。
在定海,聽人說如今仍有海鹽,用于烹魚,味道無比醇香。
感嘆,人怎能白受苦呢!
責(zé)任編輯: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