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
【設計理念】
教者嘗試以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為教學內(nèi)容設計課堂結構,進行《觀書有感》的教學,實現(xiàn)古詩教學“文字落實、文章上口、文學有味、文化體認”的新追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讀書嗎?假如讓你以“讀書有感”為題寫一段話,你會寫些什么?
知道宋朝大詩人朱熹是怎么寫“讀書有感”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學習一首古詩,我們可以從文字、文章、文學、文化這四個方面解讀。
【設計意圖:導入簡潔明快、聯(lián)系生活,拉近兒童與古詩的距離。指向語用,教給方法,為學生走近詩歌配上“尋寶地圖”?!?/p>
二、文字落實
1.出示全詩
“觀書”是什么意思?朱熹是怎么寫觀書感受的?請同學們大聲朗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2.指名讀詩,相機理解
“為”是多音字,請問你為什么讀成第四聲?(借機點評:根據(jù)意思來判斷多音字的讀音,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
“鑒”是什么意思?從這個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徘徊”是什么意思?
還有什么字詞不懂嗎?(生自由提問:“渠”是什么意思?)
【設計意圖:落實字詞是準確理解詩意、把握詩情的基礎。很多漢字的音、形、義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找尋記憶、理解的竅門,習得方法,提升能力?!?/p>
三、文章上口
同學們,對于古詩而言,只讀正確還遠遠不夠,因為古詩是語言的貴族,有著獨特的韻律美。怎么才能讀出古詩特有的韻味呢?誰來說說?
1.節(jié)奏富有變化
古詩看上去句式整齊,其實有著內(nèi)在節(jié)奏的變化。老師標出了停頓符(課件出示),如果你能讀好停頓,就顯得有板有眼了。
2.字音有長有短
老師告訴大家一個秘訣:第一聲、第二聲的字是平聲,應該讀得長一些;第三聲、第四聲的字是仄聲,應該讀得稍短一些。這里還有三個標注成紅色的字——“一、得、活”,它們在古漢語里是入聲字,要讀得短促。
3.押韻
你很善于發(fā)現(xiàn)。如果我們把韻腳讀得特別清楚、飽滿,就會給人一種余音裊裊的感覺。比如說:開——,徊——,來——下面,請大家把握停頓長短,讀好韻腳。(生自由地練讀,指名讀,配樂讀。)
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閑暇時,就這樣讀讀古詩,不知不覺中,詩的韻味就會浸潤我們,我們也會因此變得富有詩意起來。咱們一起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從停頓、長短、押韻三個角度對學生進行節(jié)律朗讀指導,逐層推進,綜合練習,配樂煽情……在師生互動中,學生將古詩讀得抑揚頓挫、余音裊裊?!?/p>
四、文學有味
“一切景語皆情語?!惫湃藢懺娡鶎⒆约旱母惺芨街诰唧w的事物,要想讀出詩的味道,首先要能想象畫面臨其境,然后才是深入思考悟其蘊。
1.想象畫面臨其境
好詩就像一首歌。其實好詩還蘊藏著畫呢!請大家默讀精思,展開想象,將前兩行詩所寫的景象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畫面一:方塘像一面鏡子打開了,藍天、白云、太陽、小鳥都倒映在池水里,構成了一幅五彩的圖畫。一陣微風吹來,湖水泛起了漣漪,陽光和云影在水里來回移動,好開心呀!
畫面二:方塘的水清澈見底,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游魚、水草。瞧,水中還有一輪太陽和無數(shù)朵變化的白云,它們正悠閑地走來走去,似乎被這池水陶醉了。
方塘里的水為何如此清澈呢?
哦,問渠那得清如許——詩的后兩句通過設問,解決了池水清澈的原因。
【設計意圖:在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抓住豐富意象,展開大膽想象,嘗試通過寫話,入情入境?!?/p>
2.深入思考悟其蘊
(1)還記得本詩的題目嗎?朱熹只講了方塘清澈的原因,難道這和讀書有什么關系?要解決這個問題,咱們先來了解詩人的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背景。
(2)什么叫“范觀博覽”?朱熹想通過“使池塘變得清澈”告訴山村弟子們什么呢?
(3)看似普普通通的半畝方塘,朱熹卻從中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真不愧是一個著名的教育家、理學家呀!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補充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以及詩題與詩句之間的矛盾,引導學生探尋詩人心靈深處的幽遠情思,使學生獲得一種了然于心的情感共鳴和思想啟迪?!?/p>
3.延伸拓展明其法
(1)出示:觀書有感(二)。
(2)他還寫過另一首《觀書有感》,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熟讀古詩,思考:這首詩又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道理1:讀書學習就像是行船一樣。如果功夫不到家,我們的學習就如同推動艨艟巨艦一樣費勁。只有苦下功夫,厚積薄發(fā),才能有所突破。
道理2:讀書學習就像這一江春水,艨艟巨艦就如同學習的困難。江水大,船行就像羽毛一樣輕快。同樣,書讀得多了,學習中的困難就能迎刃而解了。
(3)你看,朱熹借助方塘之水、一江春水這樣的具體景物描寫,形象地表達出了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你知道這種寫法叫什么?(板書:借景喻理)
像這種揭示人生哲理的詩,叫哲理詩。這兩首哲理詩一直為世人所贊頌。讓我們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讀一讀,再次感受其深刻的哲理。
【設計意圖:朱熹的這兩首《觀書有感》藝術特點與精神內(nèi)涵非常相似。把握住詩意與哲理的結合,便把握住了朱熹詩歌創(chuàng)作的根本特點。引導學生對比理解,便于學生透過詩句看意蘊,進而更加清晰、自然地了解哲理詩的內(nèi)涵?!?/p>
五、文化體認
1.認識意象,感受文化
朱熹借助鮮明、生動的事物,使自己的想法具體化,從而增強了詩的表達效果。其實,除了朱熹之外,我國古代還有很多詩人也曾用這樣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思,比如: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 李煜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李白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自己讀一讀,看看你能讀出哪位作者借助什么事物表達了什么?
你看,像“方塘”“一江春水”“銀河”“梨花”這些具體事物都被寄予了作者某種情思,我們稱之為意象。
2.嘗試表達,傳承文化
你能學著朱熹或者別的詩人的樣子,嘗試著選取一個意象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某種情思嗎?
填空式說話:
(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花兒盡情綻放),就像我受到老師的表揚,內(nèi)心無比喜悅。
(秋天到了,樹葉紛紛飄落),就像我離開媽媽的懷抱,獨自外出。
(無數(shù)根鋼針戳在心上),就像我摔倒之后,腿上流血,非常疼痛。
……
同學們,意象是中華文化的特有產(chǎn)物,是古詩詞中的一種突出的文化現(xiàn)象。意象有很多種類,每個意象都體現(xiàn)著中國文人的聰明才智。愿我們能夠傳承民族文化,并使之發(fā)揚光大,熠熠閃光。
【設計意圖:課標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教學古詩文,最終的落腳點是文化的傳承。教學中,通過對話交流、適度拓展、讀寫互動,引領學生感受意象這一古詩詞中的特有文化,體認并傳承民族祖先古詩創(chuàng)作的技法和追求。】
(作者單位:江蘇儀征市育才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