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形是一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很奇妙的形狀,首位相接,一筆而成。在所有圖形中,圓形結構最為巧妙。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在中國,自古以來也有以“圓合”為美的認識和心理,古人認為圓形有圓滿、周全的含義,更有完美、和諧的意象。在從古至今的文學、產品、建筑甚至新媒體中,大部分都體現了圓形在不同領域的運用,展現了人們在運用圓形時如何做出一點點改變來設計對象,并且圓形和曲線的組合給人帶來特殊的感受。
一、中國歷史情感上的“圓”
古有“花好月圓”來形容令人醉心的美好景象;也有“破鏡重圓”指苦難或者分離后無比珍貴的再次團聚;更有“外圓內方”代指為人處事外表隨和溫婉,內心剛正嚴格。在觀賞戲劇時,人們往往期待“大團圓”的美好結局。“月缺月圓總相交”,寓意珍惜當下。人們總寄情于月亮,它皎潔,溫婉,即使有月缺也會有月圓,暗示著萬物潮起潮落,有缺憾也有完滿,人們的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就有了“千里共嬋娟”的盼望。我國古人對圓形的審美崇拜使得圓形的意象融入了多種用途,佛教徒取名常有“圓慧”“圓通”,坐化也稱“圓寂”。古人認為,世界是一個有邊際的地方,即天圓地方。
以論“圓”藝在在我國古詩文中是很常見的,《南史·王筠傳》有沈約形容一首好詩讀起來渾圓美妙沒有澀感,則引謝眺語“好詩流美圓轉如彈丸”;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寫道“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彪m然沒有提到“圓”這個字,但是形容琵琶聲像一顆顆圓潤的珠子滾落下來;他還在《江樓月吟元九律詩》寫到“冰扣聲聲冷,珠排字字圓”用來形容每個字就像珍珠一般,把它們排在一起猶如天然雕琢,絲毫沒有人工的痕跡。
“圓”的智慧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地方,中國古代的錢幣幾乎歷朝歷代都被鑄成外圓內方,方孔銅錢的形狀詮釋著“外法天,內法地”。自古以來,最能代表中國人飲食象征的筷子,也被制成上方下圓,展現了古人對方圓的理解和運用。北京的天壇是圓形建筑,地壇是方形建筑,這也是方圓結合的典范。長此以往,人們對圓這個形狀的理解和發(fā)散形成了心理上的依托,迸發(fā)出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認同感。因此,在許多中國人眼中,世間的人情冷暖和盛衰榮枯、國家的興亡離合、個人的升沉榮辱、命運的生死聚散以及生活的酸甜悲歡都難以確定,所以人生在世不能不“圓”,無有不圓。從古至今,人們以各種各樣的“圓”聯絡感情,籠絡人心,凝聚成難以分解的向心力,這才是“圓通”的東方智慧。這種對“大團圓”的一往情深是整個民族心態(tài)中的一種集體無意識,是年復一年的情感積累和心理沉淀。
二、圓在設計中的運用
圓弧形大多運用于產品的整體輪廓線中,給人以飽滿、完整、緊密、團結、充實和嚴謹的感覺。圓形和曲線在產品設計中涉及且運用范圍很廣泛,人們認為它們是所有圖形中最美的形狀,人類對美的追求從未停止過,圓形在設計中大多數時間并不以圓形本身出現,更多地以弧
形出現。
以產品的種類而言,餐具、功能按鍵、產品部分旋轉零件等大多以圓形形式出現。產品功能方面,筆者曾經好奇為什么大部分碗都是圓形的,后來知道圓的造型更方便使用者進食。沒有方向性的限制,任意方向都可以使用,圓形的容量是最大的,同時不影響進食,方便清洗,因此餐具以圓形為主。自古以來,很多造物者可能不懂得什么是美學,什么是幾何學,但是潛移默化的生活習慣和本能層次的設計,使得人類大部分的設計都是合情合理的。當一個物品不必是圓形時,人們卻設計成圓,這種自發(fā)的行為使得設計和所堅持的概念能更好地融合和體現。
當這個曲線的圓弧半徑沒有變化時,它所呈現的是一段完整的圓弧線,給人一種平穩(wěn)、圓滑、安全的感覺。當曲線的圓弧半徑逐漸縮小時,圓心隨之收縮,當整體都往里收縮時,人們會感受到那股往里的力量,而產生一種緊縮感,有拘束感;圓弧半徑逐漸擴大時,人們可以感受到從圓心擴散開來的力量,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無拘無束、自由廣闊的感覺。
三、建筑中的圓
對稱可以說是景觀設計中的某種秩序和原則,這更是規(guī)則式園林最基礎的原則。對稱常被園林景觀設計所采用,可以展現平衡美和莊嚴感。在現代景觀設計中,設計師經常面臨對稱與均衡的把握、形式呼應、向心等問題。為了不使整個設計因為對稱而顯得古板,設計師常會避開完全的對稱而運用一些均衡手法使其柔和一些。造型秩序中,最普遍最古老的內容之一是對稱,許多自然形態(tài)和景觀設計常常運用的形態(tài)都是對稱。
四、圓與動畫角色的設計
當今時代,動漫角色風格迥異,但是其衍生品有一種共同的設計趨勢——使人物縮小后進行Q版再創(chuàng)作。有些動畫本身就是三頭比例,本身便是Q版風格,如《阿拉蕾》《哆啦A夢》等,這些動漫的設定不論是從大自然到人物,還是從動漫里的生物到所有道具,它們都建立在可愛的基礎上。阿拉蕾的村里,不茍言笑會被諷刺,小孩都是不聽話的存在,超人卻是傻乎乎的;《哆啦A夢》里面淘氣的大雄,反派但永遠是朋友的胖虎,神通廣大的叮當貓,這些角色的可愛外形和所設定的人物性格可以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些Q版形象,大部分都以圓潤的造型加上簡單的線條組合而成。比例上,大多都是三頭身,更接近小孩的比例,給人一種可愛的視覺效果,從情感上產生喜愛之情。
新時代,消費群體多種多樣,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包圍之下,喜愛動畫的人群也不再只是小孩子,成年人占有很大的一部分,但他們經常處于矛盾狀態(tài)?!昂髢和瘯r代”導致他們喜歡可愛的東西,他們在購買中追求快樂和樂趣,追求產生共鳴和尋找感情依托,甚至因為某些癖好而喜愛,常常購買只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而不太去思考和考慮這個物品的價格和功能性。因而,人們可以開發(fā)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Q版衍生品,它們會有一定的市場,這些圓圓的可愛形象充斥在生活中的很多角落,比起一個擬人的完美手辦,更多的人其實會選擇可愛Q版的形象,它們更容易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也更容易被接納,給人帶來親切感和愉悅感。
五、結語
生活的各個角落都充斥著各種線條,曲線、弧線也在其中占據非常大的比例。曲線的彎曲和走向影響著人們對于曲線的認識和感情認知。通過認真研究曲線,設計師可以重新認識曲線,合理運用,同時從感情出發(fā),在造型上為人們創(chuàng)造有親切感的視覺效果。設計是為了使人擁有更好的生活,使生活擁有更多的樂趣。人們應該用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為生活增添更多的愉悅體驗,因此,設計師應具有能夠在生活元素中發(fā)現快樂的天性。設計師應當敏感地察覺所處時代的理念,善于營造生活的意象,創(chuàng)造更多吸引人的東西。這些東西能使人產生本能的喜愛,激發(fā)人們的正面情感,使人發(fā)現更多的生活之美,激發(fā)生活動力,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設計不只是體現功能性的東西,更多的是結合人們的心理和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一個能使人從心理到使用都能感到滿足的物件。
(云南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胡瀟文(1994-),女,云南昆明人,碩士,研究方向:動畫與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