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培迅
【摘? ? 要】任何一堂課都不應該從零開始,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要和所學習的有意義材料結合起來,才是有效的學習。在生本課堂中,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合作的過程,前置性學習是生本課堂的常態(tài),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前置性學習充分到位,課堂教學過程才會更有效,學生才可能更好地掌握應學知識和所涉及的重難點。
【關鍵詞】生本課堂? 前置性學習? 習慣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9.076
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前置性學習習慣,是持續(xù)落實以生為本的課堂、讓學生高效學習的關鍵。那么,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前置性學習習慣呢?筆者以近幾年的研究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一、明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意義,增強學生養(yǎng)成前置性學習良好習慣的信心和積極性
有人說:“習慣決定未來,習慣一小步,人生一大步,良好的習慣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好習慣能給一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益處”。因此,良好的習慣是成就事業(yè)的巨大動力。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在《習慣養(yǎng)成是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行動路徑——新教育實驗“每月一事”的理論與實踐》報告中強調:“無數(shù)人強調知識改變命運,卻常常忽視比知識技能更為根本、更為隱形、更能決定命運的,是一種關鍵力量——習慣。習慣,就像人類心靈深處的發(fā)動機,一旦開始運轉,就會悄悄操控著人生。習慣是后天形成,卻又集中而準確地體現(xiàn)著人的天性,不知不覺中塑造著人的個性?!庇芍炖蠋煹恼撌鑫覀兛梢妼W生在某方面的習慣養(yǎng)成,對于學生一生的成長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前置性學習是學生學習的開始,養(yǎng)成前置性學習的習慣,進行有效的前置性學習: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建構起個性化的新知識體系,并在自我建構新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提出個性化的質疑,以此謀求課堂上教師的幫助,課堂上在教師的幫助下對已有的個性化新知識體系進行再建構,是學生課堂高效學習、做到有的放矢的基礎,也是學生真正實現(xiàn)自主學習的關鍵,是生本課堂高效性的重要保證,還是學生養(yǎng)成終身學習并有效形成能力的必經之路。讓學生認識到:要讓學習成績真正提升,認真完成前置性學習任務,做好前置性學習中的每一件事,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才會在課堂中形成有效的學習狀態(tài),也是同學們建構新知識體系的關鍵。
二、深入了解前置性學習習慣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明確知道應該怎樣做的問題,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增強前置性學習的效益
在前置性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中,不只是讓學生養(yǎng)成能主動進行前置性學習,還應養(yǎng)成前置性學習中的過程性習慣,如前置性學習中怎樣的順序化做法才會是最有效的,并讓這些學法形成一種習慣。這些順序化習慣包括前置性閱讀習慣、過程(包括勾畫圈點、批注、歸納、思考、總結等)習慣、方法習慣等等;前置性閱讀學習要準備三色筆(一般我們強調學生應準備三類顏色的筆)進行勾、畫、圈、點、批注、歸納、總結的習慣;做好前置性學習筆記的習慣;主動與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建構形成自己獨有的理解(即建構個性化的新知識體系),提出質疑的習慣等等。且學科的不同其相關的前置性學習習慣也有一定差異。
當然,由于學科特點的不同學習方法就不盡相同,其學科學習習慣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不同學科中同一過程大多是一致的,比如閱讀和閱讀過程中勾畫圈點、批注、總結、歸納、質疑思考、筆記等這些常用的方法每個學科都需要。只要養(yǎng)成了一定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不同的學科中就會變換著進行運用學習,那也不存在問題。
三、前置性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培養(yǎng)
明確了養(yǎng)成良好的前置性學習習慣的重要意義,并了解了前置性學習時要培養(yǎng)哪些習慣和內容,并深入了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后,我們就應該自覺地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盡快與孩子告別。
在前置性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中,我們還應該讓學生知道怎樣做的問題,要認真做好示范,不能讓學生的學習過程隨意化。比如我們要求學生在前置性學習時必須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勾畫圈點、批注、總結,并做好筆記、提出質疑的習慣,我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要求,但在檢查時發(fā)現(xiàn)學生只是用不同顏色的筆在書上亂畫一通,甚至為了應付學生在勾畫時一筆帶過,不在文字下方行距中認真勾畫,沒有體現(xiàn)重點,一筆拉過,像“射箭”一樣,書上到處畫得“花花綠綠”的,沒有對顏色筆勾畫圈點、批注、總結、筆記的內容進行規(guī)劃,想到哪就隨意用不同的筆進行,顯得無層次,無重難點,這樣跟學生隨意感知有什么區(qū)別呢?學生應付了事,不知所獲!這種沒有一絲不茍、敷衍了事的做法我們最大限度算之前的“預習”,甚至有不及。長期下去,學生反而會形成不負責的表現(xiàn),形成壞習慣。因而我們在要求時,一定要明確:閱讀教材時勾哪些、畫哪些、圈點哪些內容,怎樣勾怎樣畫,怎樣圈點,如何批注、總結,做哪些筆記,怎樣做筆記、怎樣提出質疑等等,還要分清哪些內容用哪種顏色的筆,勾畫是用實線、虛線,還波浪線;是雙畫線還是單畫線等等。重點字、詞、句、段怎么畫,用哪種顏色,要求學生制定屬于自己特點認知的勾畫圈點、批注、總結、質疑、筆記的方法,使勾畫圈點、批注、總結、質疑、筆記具有層次感。開始一定要加強檢查和督促,這樣長期下去學生便可養(yǎng)成習慣,最終使學生能真正靜下心來學習,做到不浮躁、不隨意。
一般地說,勾畫圈點、批注、總結、筆記要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句、段,對中心句、觀點句、精彩句、概念句、公理、定理、推論等等進行分層次分顏色進行勾畫圈點,對這些字、詞、句、段、中心句、觀點句、精彩句、概念句、公理、定理、推論等進行個性化理解、感悟、質疑、啟示、自我認識等進行批注,批注中為了方便一般用“線圈”連接批注在文本空格處或本頁空白較寬處。對某片內容進行“總結”時一般批注在總結段的段尾,并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記。前置性學習筆記要根據(jù)學習的內容重點、需要記憶的內容進行整理,也要用好不同顏色的筆進行區(qū)分,方便于經常閱讀記憶、理解,更是學習的一次有意注意。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養(yǎng)成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xiàn)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復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因而有效的前置性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還需要耐性和堅持。
總之,生本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先學的基礎上,可以更好地把握學情,有目的地對學生的困惑點做好啟智點撥,從而讓課堂學教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學生養(yǎng)成前置性有效學習的習慣,認真完成前置性學習過程,讓學生對新知識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進而讓學生自主初步地構建起個性化的、新的知識體系,并再通過前置性作業(yè)進行有效鞏固,可以促進學生更有目的地、更有效地進行課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