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晴航
摘要:近年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對各個領域都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教育領域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其中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zhàn)。小學數學教師的信息化能力與教學整合能力需要不斷提升。本文從目前教師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信息化視角下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如何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三方面,來探討小學數學教師的從業(yè)素養(yǎng)。
關鍵詞:信息化;小學數學;從業(yè)素養(yǎng)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對各個領域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小學教育領域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利用電子白板、平板電腦、智慧課堂等各種器材,但有些老師跟不上信息化的進程,也有些老師在教學方面變得松散起來,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
一、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案沒有個性、沒有突破
信息化時代給老師的教學資源共享帶來了很大方便,老師可以輕而易舉地從網上搜集到自己想要的資源,也可以和他人共享自己的資源,如教案、課件、練習等,導致有部分老師過分依賴于共享資源,上課就找已有的教案和課件,但并沒有對這些已有的資源進行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這種“拿來主義”雖然方便,但未必適合自己學生的學情。教師缺少了對學生學習的考慮、對教材的解讀、對教學方法的應變,上出來的課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特色。
(二)對現代化教學設備運用能力不強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多媒體設備陸續(xù)進入教室。有些多媒體軟件和硬件的更新很快,老師們往往跟不上這種更新速度。對于多媒體功能的運用和掌握,老師之間也存在著差距。如在滬教版一年級“比一比”一課中,同樣一個教學內容,兩位老師運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的能力卻截然不同。一位老師主要是利用傳統(tǒng)PPT課件進行教學,讓孩子看圖填空式地反復操練三句話:“什么和什么比?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雖然孩子最終都會說,也都會比,但是學生缺乏自主性。另一個老師則讓學生同桌配合在桌子上擺放準備好的學具,再讓他們用“三句話”說說擺放的結果。前一位老師由于用慣了自己常用的教學媒體,沒有對新的教學技術進行研究,所以教學的方法很局限,沒有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fā)展;后者則利用新的教學媒體進行反饋、交流、評價,讓課堂更有活力。
(三)重信息化手段,忽視教學方法的研究
有些老師在制作課件上花了大把時間和精力,為了把一個課件做得讓學生感興趣,加入了各種圖片、動畫特效、視頻等元素,但是卻忽視了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對教學模具的選擇。比如在滬教版一年級“各人眼中的20”的教學中,有位老師的課件做得非常漂亮,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老師要求孩子們自己試著圈一圈20,探究可以幾個一圈,能圈出幾個幾。反饋時,老師讓一個孩子上展臺前演示自己是怎么圈的,再把他圈的這種方法在PPT上演示,最后又板書在黑板上;再抽其他同學說另幾種圈法,又采用這三個反饋流程。一共6種圈法,每種圈法都反饋了3次。這樣費時費力,不利于孩子學習。所以課件再好,也是需要好的教學方法支撐的。
二、信息化視角下的教學方法與模式
教育部于2014年制定了新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來更好地促進教師教育水平的提高,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幫助教師完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一)合理利用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1.現代化教學是數學教師課上和課下更迅速地了解學生情況的主要措施之一。比如滬教二年級“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利用電子白板等軟件將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面展開,讓學生觀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棱、面、頂點都有什么特點。這比看實物更方便操作,也更清楚。在學生初步認知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后,可以讓他們利用電子設備對長方體、正方體進行繪畫,并配上自己喜歡的顏色,讓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有更深刻的認知。
2.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簡化教學流程,加快教學節(jié)奏,提高教學的密度。如在復習“周長和面積”這一內容時,老師提出問題:(1)什么是周長?什么是面積?(2)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公式是什么?(3)周長與面積有什么聯系?讓小組在課堂上合作、探討,并讓一名組長進行整理,然后通過網絡技術進行反饋互動。這樣,老師和同學都能及時掌握各個小組的整理過程,不但提高了課堂的效率,而且學生也獲取了數學思想與方法。
(二)有選擇地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是學生利用教學微視頻在課外進行預習和復習,自主學習,教師不再占用課堂時間來講授知識,把課堂變成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學業(y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學校也做了很多翻轉課堂的嘗試。老師們把主要的知識點和難點,做成各種形式的微視頻,如動手操作類視頻、PPT講解類視頻、課后練習類視頻等。這種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效果良好。如在“軸對稱圖形”中,老師讓學生觀看操作類視頻。視頻中老師用折紙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什么是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學生也可以看著視頻一起動手折一折、畫一畫,增加感悟,這樣在課堂學習時就能與同學和老師一起分享自己對于軸對稱圖形的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是教師把自己課堂教學和課堂情境作為研究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過程進行批判、分析和再認識的過程,是提升自我教學能力的捷徑。
1.通過課堂教學視頻進行課例研究。教師從自己的教學視頻中能聽到自己的語言,分析自己的語言組織有沒有出現問題,有沒有廢話;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與動作,分析自己的舉止是不是得當、站位是不是合理、表情是不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也能觀察到學生的反應,來分析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課堂視頻為教師的二次備課提供了依據,還構建了豐富的案例資源庫,為教師的拓展研究提供方便。
2.利用網絡教育平臺能更好地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小學數學教師應利用網絡資源,觀看教育視頻,與名師、專家、同行等進行交流,以反思自己在對學生實行教育中所遇到的教學問題,保持自己教學中的優(yōu)點,改正缺點,促進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如何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一)增強教師自我發(fā)展的意識
技術的先進性并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在建設基礎設施與教學資源的同時,教師自身素質會對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數學教師一定要了解自己對現代化信息設備的掌握程度,即自己擅長的方面是哪些、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完善的,這些都是數學教師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內容。
(二)構建教師專業(yè)評價體系
在現代化教育中,學校數字化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是學校教學的保障。學校也要建立合理的評價、考核和激勵機制。在評價方面,可以通過班級學生及學生家長來進一步了解老師。學??赏ㄟ^多種評價方式,提高教師積極主動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
信息化教學不再是教學活動的配角,而是促進學生學習和提高學生熱情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師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的主要方式。若要讓教育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促進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就要讓教師能夠看到信息技術帶來的成效,這樣就會促進教師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教師應從提高自身素質做起,更深層次地學習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孩子們的成長畫上亮麗的一筆!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