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琪
摘 要:通常,新聞類文體的寫作要求客觀公正,在文中極力避免情感參與,也不鼓勵過多修辭,即所謂“零度寫作”——但《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文章卻不僅有精妙的修辭,而且有大量情感注入,顯然是對“新聞”的“叛逆”,但它卻因此獲得了新聞大獎——這是值得玩味的。
關鍵詞:新聞;叛逆;賞析;情感;修辭
新聞,不是小說、不是散文詩歌,它對內(nèi)容的客觀真實、情感的控制有著近于神圣的“膜拜”。如果你在寫新聞時注入了情感、展開了想象——老師一定會給你一個大大的紅叉,報社第一時間把稿件投入廢紙簍。然而,有這么一篇“新聞”的“叛逆”者——《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卻因其對新聞文體的突破,而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被譽為“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羅森塔爾(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將情感注入“新聞”
羅森塔爾在寫作時似乎是忘了自己的職業(yè),在開始撰寫這篇“新聞”時,我想,他已經(jīng)做好了被褒貶的準備——在文章中,他非常直白地表述“……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如果不說些什么……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我們看到,“使命感、心情、對不起”這些字眼,分明是在說,“我在用情感寫作,這也許不是一篇‘客觀的報道”。
記者也是人,他也有人本能的情感,但他又是一名記者,從職業(yè)操守來說,他應恪守新聞寫作的公正――他應該做的,就是客觀表述事實,讓讀者自己去判別事實的正義與邪惡——但他卻反向操作,不是用事實去串聯(lián)文章,而是用情感作為主線。
這篇“新聞”中的客觀事實簡單到極致,確實應了“沒有新聞”這個標題——孩子、導游、游客——就這么簡單,但就是這么簡單的客體中,作者卻不放過任何可以注入情感的地方,文章自始至終,無處沒有作者的思想在其中——與其說這是一篇事件報導,還不如說是作者情感歷程的“報導”——雖然,作者用盡全力保持了語氣的平和,但那憤怒、悲傷是壓抑不住地噴涌而出。
他說“這里陽光明媚溫暖”是“最可怕的事情”,說“布熱金卡”是“世間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他用“渾身發(fā)抖、驚懼萬分、慶幸、表情木然、居然、難以置信、噩夢……”這些詞語來描述“事實”。他用“本來不該有陽光照耀,不該有光亮,不該有碧綠的草地,不該有孩子們的嬉笑”來表述自己見到的“真實”——沒有新聞,卻有“新聞”,筆者似乎是用文字背叛了“新聞”的寫作規(guī)范,但,我想,在失去了新聞“真實”的時候,他用平凡而正直的良心維護了一篇新聞稿的“客觀”與“公正”。
二、用修辭“武裝”新聞
我們知道,一旦使用了大量修辭,就難免會攜帶作者自身的情感、態(tài)度,比如一朵花,有人會說是嬌艷的,也有人會說是惡俗的——什么樣的心情就會有什么樣的技法和修飾。所以,新聞這種文體應盡量避免過度修辭和寫作技法的應用。
但《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又另類了。如果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去學習和掌握新聞體裁的寫作,那又如何正確理解新聞“客觀報道”與“零度寫作”的理念呢?——也許,正因為有了其中大量修飾,才保證了這篇文章的“客觀”。
首先,文章用了大量反語——比如標題是“沒有新聞”,但明明作者想報導些什么——這種“自相矛盾”的標題,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并不鮮見,比如李商隱的《無題》,用“無”去包容大量信息——作者用“沒有”說“有”可謂異曲同工。但畢竟,在新聞體裁中,這樣反語式用法,是鮮見的。文章中還有大量正話反說,比如“陽光明媚”→“最可怕的”、“快樂地游戲”→“噩夢”、“綠草鮮花”→“不該有”、“胸前畫十字”→“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反語的應用,才讓讀者面對“今天的事實”時不忘“過去的事實”——這不也是新聞的客觀嗎?
其次,文章使用了“留白”手法,這種中國文人最擅長的藝術手法,作者也運用得很精妙。如“……這個地方是經(jīng)過復原的奧斯維辛毒氣室。人們對他們說,這是‘小的,還有一個更大的……”——如果想最大限度震撼讀者,那應該去描寫那個“更大的”,只寫“小的”,把想象空間留給了讀者。再如,“導游無須多說,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夠了”,無須多說的是什么呢?作者相信,每個人都能理解。還有,“參觀者來到一座灰磚建造的建筑物前……解說員試著推了一下門——門是鎖著的”,門打不開,里面是什么場景?讀者自己去思考……我想,作者這么寫,并不是想追求文學表達效果。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其實是作者不愿用太多的“事實”去觸痛讀者——體現(xiàn)了作者身為信息傳遞者的正義、真誠與善良。
這篇文章中還有很多手法,比如對比、側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但不必再去展開了,就如文章末尾的一句話——“夠了”——這還不足以證明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如果,有必要用“事實”來驗證這篇文章的新聞屬性的話,“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里天氣晴朗,綠樹成陰,門前還有兒童在打鬧、嬉戲”——不正是真實而客觀的存在?
參考文獻
[1]孔娟.淺談《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中情感的表達[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0(11):41-41.
[2]陳想.特定語境中的修辭分析——以《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為例[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7(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