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漢英兩種語言的不同, 漢英旅游材料翻譯難度不言而喻。本文將以黃忠廉教授提出的七種變通手段為翻譯策略,具體闡述變譯理論在黔南州旅游資料翻譯中的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變譯理論;旅游材料;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郭飛燕(1979-),女,浙江東陽人,黔南民族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
引言
旅游資料不僅是對外宣傳旅游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吸引更多外國游客來我國旅游的重要因素。但在實際的漢英旅游翻譯過程中,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在旅游文體中的不同特點,常常出現(xiàn)外國游客看不懂我們所譯的英文材料的現(xiàn)象(張彥鴿,2007:247)。此時,譯者就不應(yīng)拘泥于傳統(tǒng)的翻譯理念,而應(yīng)尋找一種全新的理論,從而為旅游資料翻譯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將以黃忠廉教授提出的變譯理論為指導(dǎo),具體闡述變譯理論在黔南州旅游資料英譯中的應(yīng)用。
一、變譯理論
黃忠廉教授認為,變譯的實質(zhì)是譯者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翻譯活動(黃忠廉,2002:93)。 變譯是相對于全譯而言的,全譯講求信息轉(zhuǎn)換的完整性,主要涵蓋內(nèi)容?形式和風(fēng)格等層面,而變譯講究原文形式或內(nèi)容的宏觀變化,力求實現(xiàn)跨文化信息傳播的最佳效果(季紅琴,2011:139)。翻譯家們認為,全譯是翻譯的中心而變譯處于邊緣地帶,作為全譯的補充而存在。隨著語用學(xué)和跨文化交際學(xué)對翻譯理論的介入,變譯研究逐漸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成為與全譯平行的翻譯理論分支(楊昆 毛延生,2015:46-47)。
二、變譯理論與旅游資料翻譯
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在詞匯?句型?修辭等方面的差異,對漢英旅游材料信息進行等效傳遞幾乎是不可能的(張彥鴿,2007:248)。此時,譯者有必要用到變譯理論,因為變譯理論體現(xiàn)了以讀者為主導(dǎo)的翻譯方法,照顧讀者的接受能力,并提高譯文的可讀性(仇全菊,2009:35)。可以說,一份好的英譯旅游翻譯資料應(yīng)該風(fēng)格簡約,結(jié)構(gòu)嚴謹,表達直觀,信息準確和語言實用(仇全菊,2009:35),為游客提供具有當(dāng)?shù)靥厣穆糜尉包c信息并吸引潛在游客消費旅游資源。
三、變譯理論指導(dǎo)下的黔南州旅游資料英譯策略
黃忠廉教授在《變譯理論》中提出了七種變通手段,即:增,減,編,述,縮,并,改(黃忠廉,2002:93),來實現(xiàn)語言各單位層次上的變譯。本文將以黔南旅游資料翻譯過程中的實例來分析變譯理論的具體應(yīng)用。
1.增。增指在原作基礎(chǔ)上信息的增加(黃忠廉,2002:94)。
例1:雄居于市區(qū)中部的七孔青石拱橋—百子橋,長140米,寬8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邑人唐文升獨立修建。
譯文:Baizi Bridge, a seven-arch stone bridge, 140 meters in length and eight meters in width,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Jianjiang River. Tang Wen, a former resident of the city, had it built in 1786, the fifty-first year of the Qing Emperor Qianlong’s reign(韋建華,2009:24).
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中國人都耳熟能詳,漢語中沒必要做過多解釋,但外國人可能就沒有什么概念。這時,我們就得在譯文中增加emperor一詞,便于外國游客理解。
2.減。減是總體上去掉原作中在譯者看來讀者所不需要的信息內(nèi)容,有時是去掉原作中的殘枝敗葉,有時是擠掉多余的水分,在變譯中表現(xiàn)為對原作的取舍(黃忠廉,2002:95)。
例2:水春河峽谷位于漳江上游。兩岸險峰對峙,動靜相間,張弛相濟,濃蔭蔽日,峭石突兀,江流如練。
譯文:The Shuichunhe River Valley li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scenic section, on whose sides rise perilous peaks which face each other. Here there are views of roaring water, gorges standing motionless, shaded areas, steep rocks, and snow-white waves(韋建華,2009:54).
漢語喜歡用四字成語來渲染氛圍,突出美感。倘若照搬漢語翻譯,就會顯得啰嗦冗長。這時,我們可以減去這些不必要的成分,突出漢語的主要信息。
3.編。編即編輯,指將原作內(nèi)容條理化?有序化,使之更完美更精致的行為。
例3:荔波是個多民族聚居縣。其中,以布依?水?苗?瑤十種民族為主,分別占全縣總?cè)丝诘?8.49%?21.22%?4.33%和3.2%。由于多民族雜居,使荔波縣充滿了異族他鄉(xiāng)的情調(diào)。
譯文:Libo is a county inhabited by ten main ethnic minorities, such as the Bouyeis, Shuis, Miaos, and Yaos, whose populations are respectively 58.49%, 21.22%, 4.33%, and 3.2% of the county’s total population, which accounts for the variety of ethnic customs and practices throughout the county(韋建華,2009:62).
原文有三句漢語,而譯文就用一個句子改寫了原文。這樣更能突出英語形合的特點,也更符合英語的表達方式,容易被西方游客所接受。
4.述。述,包括敘述?轉(zhuǎn)述或復(fù)述,只求把原作的主要內(nèi)容或部分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傳達出來,原作形式基本遭到破壞(黃忠廉,2002:95)。
例4:樂康風(fēng)雨橋是平塘縣境內(nèi)最大最長的風(fēng)雨橋,距今已有180多年歷史。
譯文:The Lekang Fengyu Bridge, the longest and biggest bridge with a house on the top for passengers, is more than 180 years old(韋建華,2009:126).
在此句中,譯者對“風(fēng)雨橋”采取拼音翻譯法,但這樣的翻譯不能體現(xiàn)出“風(fēng)雨橋”的獨特之處。實際上,“風(fēng)雨橋”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一種獨特的交通建筑,橋上建有走廊?涼亭?長椅等,橋上既可以行人,又可以供路人避雨?納涼,“風(fēng)雨”的真實意思應(yīng)為“遮風(fēng)擋雨”(羅建生 李敏杰,2015:170)。因此,我們在翻譯該詞時應(yīng)該舍形取義,把它譯為“Shelter Bridge”。
5.縮??s就是壓縮,是對原作內(nèi)容的濃縮,用非常凝練的譯語將原作壓縮,信息量由大變小,遠小于原作,篇幅由長變短(黃忠廉,2002:95)。
例5:甲茶瀑布位于甲茶村拉抹寨左側(cè),瀑布寬40米,高37米,清盈秀麗。甲茶瀑布兩邊植被茂密,旁有一條小路直上甲茶瀑布頂端,小路從樹叢中穿過,水流又從樹叢穿過,樹?水?路交織,色調(diào)明快,景致分明。
譯文:The Jiacha Waterfalls are clear and pretty on the left side of Lamo, Jiacha Village, forty meters in width, thirty-seven meters in height, with luxuriant woods on both sides. There is a footpath to the top area of the falls, where water passes through trees(韋建華,2009:115).
漢語原文對甲茶瀑布的壯麗秀美進行了介紹,語言優(yōu)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譯文并沒有對漢語中渲染氣氛的華麗辭藻一一對應(yīng)翻譯,而是進行了壓縮,一筆帶過,符合英語簡潔明了的結(jié)構(gòu)特征。
6.并。并指合并,是將原作中同類或有先后邏輯關(guān)系的兩個及其以上的部分結(jié)合到一起的變通手段(黃忠廉,2002:95)。
例6:布仰摩崖,位于上江鈉布仰溝口的都柳江北岸。摩崖距江面20來米,長1.2米,寬1米,縱向陰刻兩行6寸見方楷書“向來王化外,今入版圖中”十個大字。
譯文:Located on the north bank of the Duliujiang River at the mouth of the Buyang Valley of? Shangjiang, Buyang Skyward Cliff, which is 1.2 meters in length and one meter in width, has ten carved characters as big as six square inches, saying, “The territory ever out of the emperor’s reign has come back at present”(韋建華,2009:142).
漢語是意合的語言,結(jié)構(gòu)松散,用詞簡潔,上下句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往往是隱含的;而英語是形合的語言,注重句子形式及結(jié)構(gòu)完整,上下句之間意義聯(lián)系緊密,邏輯關(guān)系很明顯(黎紅娟,2012)。由于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譯者在對原文的內(nèi)容和邏輯關(guān)系進行梳理后,把兩句漢語合并為一句英語,以符合英語的表達習(xí)慣。
7. 改。改即改變,使原作發(fā)生明顯的變化,改換了內(nèi)容或形式乃至于風(fēng)格(黃忠廉,2002:96)。
例7:青青綠草地,悠悠關(guān)我心。
譯文: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這句話的真實用意是提醒游客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踐踏草坪,所以該譯法是較為恰當(dāng)?shù)摹?/p>
四、結(jié)語
為了促進黔南州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我們在翻譯旅游資料時就不能片面追求字面上的對等,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處理。變譯理論強調(diào)以“變”求“通”,強調(diào)從譯文讀者的角度出發(fā),使譯文能夠被外國游客所接受,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黔南觀光旅游??梢哉f,變譯理論為我們進行旅游翻譯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dǎo)。
參考文獻:
[1]仇全菊.旅游翻譯中巧用變譯理論[J].河北旅游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2009(3):34-37.
[2]黃忠廉.變譯的七種變通手段[J].外語學(xué)刊,2002(1):93-96.
[3]季紅琴.《孟子》英譯方法解讀—全譯與變譯[J].湖南師范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2011(4):139.
[4]黎紅娟.基于順應(yīng)論的科技論文摘要英譯研究[D].黑龍江大學(xué),2012.
[5]羅建生,李敏杰.變譯理論指導(dǎo)下的西部民族地區(qū)旅游景點公示語英譯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5(3):168-171.
[6]韋建華.黔南旅游[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09.
[7]楊昆,毛延生.國內(nèi)近30年變譯研究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15(4):46-52.
[8]張彥鴿.變譯理論下的漢英旅游翻譯策略[J].中州學(xué)刊,2007 (5):247-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