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晶
【摘要】 梵高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也可以說是一個畫家所能經(jīng)歷的最為悲慘的一生,他的孤獨、憂郁和敏感,使他終未能擺脫孤立的狀態(tài),以至于在疾病的折磨和悲觀的絕望中選擇了自殺。他是世界藝術史上最杰出的畫家,他的藝術成就也無疑是永恒的,但生存的苦痛和精神病痛的折磨卻彌漫了他生命的大部分時刻,讓筆者感嘆的同時,也試圖通過對其人生歷程和性格特征的解析,揭示出性格對于梵高的命運影響。
【關鍵詞】 性格 命運 梵高 一生 影響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1-076-01
0
一、梵高的成長背景簡介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出生在荷蘭布拉幫特省,家里有兄妹六人,祖父和父親都是新教牧師,三個叔叔是藝術商人。他從小便性格孤僻不善言談,因幼年時同名兄長夭折、少年時頻繁轉(zhuǎn)學等原因而十分缺乏安全感和認同感。1869年在叔叔們的幫助下,十六歲的梵高進入了著名的古皮爾畫店做店員,并先后在海牙、倫敦分店和巴黎總店工作,起初他工作特別認真,是個勤勞努力的小伙子,但漸漸地純樸耿直的梵高因為不愿賣給客人他認為并不值當?shù)漠嬜鞫c之發(fā)生沖突,并于1876年被畫店解雇。
1880年,梵高經(jīng)過認真思考認為藝術可以起重要的社會作用,決心從事繪畫以謀生并開始努力學畫,從這一年開始直到梵高去世的短短十年間,他畫了約六百幅油畫,八百多幅素描,但卻在他生前只賣出去一副作品,在經(jīng)濟上一直只得依靠他弟弟提奧的幫助。
二、成長過程中促使梵高的性格越發(fā)孤僻、偏執(zhí)的事件
可以看出,梵高的一生很少有順遂的時候,從小接二連三的波折使得原本就很內(nèi)向的他,變得更加的敏感和缺乏安全感,以至于遇事也更加極端,尤其在梵高的一生中打擊較大的幾件事,讓他的思想變得越來越悲觀,性格也越發(fā)孤僻。
1. 求愛失敗
少年時期的梵高把初戀的熱情和所有美好向往都獻給了一個名叫烏蘇拉的女孩,可是在女孩的眼中,梵高只不過是個“紅頭發(fā)的傻瓜”并且還十分地厭惡他,女孩冷酷而直接的拒絕,在梵高看來是對自己極大的否定,這使得本就古怪而偏執(zhí)的梵高越發(fā)消沉。
然而,愛情的打擊并沒有結(jié)束,如果說初次求愛遭拒對于梵高來說是一次巨大的失敗,那么后來對于向他自己表姐的再次求愛遭拒,便是倍受重創(chuàng),那時的梵高已經(jīng)全然對愛情失去了任何期望,并使他從此偏離了“正常的人生”,開始了悲劇的命運。
2.事業(yè)受挫
梵高起初對宗教十分的信仰,他相信上帝能看到他的虔誠,也一直想當一名優(yōu)秀的傳教士,所以從從畫店離職后他去了煤礦傳教,他希望通過講道,傳布上帝的意旨和福音給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他同情窮人的悲慘處境,對勞動人民有著極深的愛,所以他不愿自己穿著體面華麗地去向那些黑黢黢看不清本來面目的礦工們傳道。
然而,教會所需要的福音傳教士,需要視傳道為“職業(yè)”而不是梵高所謂的“事業(yè)”,教會不認可梵高那種同礦工們睡一樣的床,吃一樣的食物,甚至還奉獻出自己微薄的臨時薪金給生病礦工們的工作方式,最終解聘了梵高,這也是梵高自被畫店解雇后,再次被新工作正式解雇了。
3.父親去世
在梵高孤僻而不合群的性格中,也很少有人理解他,身邊的人都因為他的怪異不愿與之相處,但是家人對他一直十分關心,也許對于這個沉默寡言、孤僻偏執(zhí)的兒子,梵高的父母擔心他無法處理好周圍的一切,所以也一直讓他活在家人既定的法則和人生軌跡中。
盡管父子倆也會因意見不合經(jīng)常有爭執(zhí),可即便是梵高離家出走的期間,父親也會擔心的托梵高的弟弟提奧寫信開導他,因此后來父親的驟然離世使得梵高再度陷入了無限的消沉和悲痛之中。
三、性格對于梵高的悲劇命運的促發(fā)有著極大的影響
可以看出從小到大接二連三的打擊,對一個人的心智是很一種大的考驗,而面對這些人生的低谷時,假如沒有及時的心理調(diào)節(jié),很容易讓會人走向極端,也會讓巨大的精神壓力壓垮自己。梵高正是在這些挫折和打擊中逐漸迷失了自己,心態(tài)越來越悲觀,敏感的神經(jīng)也促使了他暴躁的脾氣和多變的情緒,甚至于這些種種打擊還讓梵高突然“幡然醒悟”了,因為在他看來,愛情和人類之愛、上帝之愛永遠都不會再垂青在他身上了,從此,他那屈辱的自尊便只能在繪畫中去避難,而這些都體現(xiàn)在了他的作品中,如《星空》那夜空中的一個個漩渦,既透露出宇宙的神秘,也讓人有種異常的緊張感;還有他生前最愛畫的《向日葵》也幾乎沒有一朵是完整的,它們枯萎、掙扎的姿態(tài)就像梵高的境遇一樣窘迫。
所以,筆者認為性格的因素對于梵高的悲劇命運有著很大的影響,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人童年時的經(jīng)歷對于他一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正因為梵高從小就不善言談,卻不僅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致使梵高極度缺乏安全感,性格也變得更加敏感和悲觀,漸漸的就不愿意和人交往了。
正因為梵高不同于常人的怪異性格,造就了他短暫生命的悲劇色彩,讓他成為了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也嘗遍了人生的苦楚,沒有人可以拯救他,連他自己也做不到,所以他只能把繪畫作為他最后的避難所,他瘋狂的畫畫,他把自己所有的情緒和感知都畫在了他的作品里。
越是被命運傷害的人,對生活就越是透徹,他似乎更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景象,他眼中的世界和他的精神意志緊緊相連,因此一幅幅藝術巨作才會在激蕩的情緒中誕生,所以可以說梵高的性格因素造就了他悲劇短暫的一生,生前他雖然是不如意的,但也因這種悲憫情懷成就了他輝煌的藝術財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用在梵高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 參 考 文 獻 ]
[1]劉治貴《閱讀梵高》[M].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
[2]邱春林《梵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J].當代視墜.
[3]史麗娜《痛苦之中產(chǎn)生了美——論梵高人生中的悲劇美學價值》[J].隴東學院學報,2010.
[4]吳冠中《談梵高》[J].中國書畫,2005.
[5]陳華《梵高:一種精神分析的解讀》[J].美術大觀,2007.
[6]郭寧.淺析梵高的《星空》[J].藝海,2016(0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