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吉陶
摘 要:道德和法治教學致力于培養(yǎng)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fā)展。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現(xiàn)狀,并提出了優(yōu)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方法,希望能夠給其他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法治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傳統(tǒng)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有關的教育部門已開始將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納入人員培訓的重要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從課程設置的角度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和法治課程受到了廣泛關注。目前,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教育模式仍處于起步階段,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本文結合了小學道德和法治課堂的實際教學狀況,以及相關的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建設性的評論和建議。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xiàn)狀
小學道德和法治教育與教學活動的發(fā)展與中學,中學甚至大學實施相關課程教學有很大不同。好奇心強,認知接受度低和教育管理中的可塑性強是小學生的內在增長特征。在思想道德和法治觀念方面,小學生與其他階段的學生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小學生對于生活的外部客觀世界仍處于懵懂的認知時期。他們在生活觀念和德育觀念的形成上仍處于空白的認知狀態(tài),這進一步凸顯了教師主導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國小學教師在德育和法治教育方面缺乏實際的教學經驗,相關的教學活動發(fā)展中沒有完善的教學理論,導致教師的教學理論過于落后。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難度設定與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不匹配,嚴重抑制了小學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具體教學方法
(一)注意將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相結合
體驗活動是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重要途徑,學生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領悟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準則和實踐智慧,感悟生活中的道德意蘊。體驗活動必須源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并隱含道德教育于活動之中,在道德準則和生活實踐之間架起橋梁,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體驗分為課前體驗、課中體驗和課后體驗三個方面。課前體驗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學習內容,對學習內容形成初步的感知。課中體驗是對課前體驗的升華,是在課前體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新的體驗情境檢驗道德認知,也是對原有體驗的進一步拓展。課后體驗則是打破課堂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讓學生通過進一步實踐獲得道德情感。組織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幫助學生明理與明智。與此同時,德育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指出:德育教育要“回歸兒童生活”,在明確生活與道德、生活與道德教育關系的同時,促進彼此之間的有效融合。因此,任課教師在組織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需深入學生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進行知識的內化與轉移。對此,教師可通過構建生活化課堂,增強課堂教學的生活性,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如下方法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其一,回顧生活,在自身生活實踐中獲得體驗。例如,引導學生回顧第一次主動交朋友的經歷,感受友誼的奧妙,體會主動性在友誼獲得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引導學生回顧第一次幫父母做家務的經歷,體會勞動辛勞的同時,激發(fā)學生感恩意識等。通過引導學生回顧自身生活經歷,使學生明確自身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學會自我反思、自我總結、自我監(jiān)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實現(xiàn)學生良好品質、品格的培養(yǎng)。其二,展現(xiàn)生活,在模擬生活情境中得到啟發(fā)。小學生受年齡影響,社會經驗有限,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能力不高。對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二)采用互動式的教學,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專注于課堂互動可以突出學生的主觀性。因為互動式教學特別注重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和討論,所以當然也包括學生之間的互動?;邮浇虒W法通過討論交流與合作分析,使無聊的理論生動易懂,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從而增強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吸引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了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有效開展互動教學呢?第一,靈活選材。依據教學內容,因人制宜。我們的教學除了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了解學情后,老師可以根據學情對教科書上的內容進行一定的取舍,做到既充分利用教科書上提供的材料,有適當加入更適合學生的新素材。第二,合理提問?;邮浇虒W最常見的方面之一就是提出問題。問題的解決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該問題應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可以突出重點,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的指導也應著重于多角度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和討論,并使學生更獨立地參與學習。第三,美化語言。語言表達是教師教學的基本技能。道德和法治的課堂也要求教師專注于語言表達。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課程要求老師要充滿激情,有些課程要求老師要冷靜而簡潔。
三、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中國在現(xiàn)階段也更加重視教學產業(yè),并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啟動了新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對學生的品德和法治教育更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侯多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索[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年會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937-939.
[2]王龍娃.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年會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613-615.
[3]阿布拉哈提·玉山臺.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學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大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