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韻璇
這是一個女人的故事,也是一個時代的故事。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不過是一輩子。當她回首往事種種,撲朔迷離。到底是時代成全了她?還是時代毀滅了她?
她是時代的“怨女”。
何謂“怨女”?從字面上理解,大概就是幽怨的女子。若細究詞源,則見《孟子·梁惠王》:“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其意指已到婚齡而無合適配偶的女子。
她,柴銀娣,倒不是那種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她是出名的麻油西施,只不過有個“烈性子”,男人不太敢招惹她。那時候她還年輕,漂亮似乎只是多余的點綴,眼里那些男人也好像都一個樣。有一個仿佛稍微兩樣點,對過藥店的小劉,她默默地喜歡著他。她甚至想過未來……可是,她不甘心。
“小劉不像是會鉆營的人。他要是做一輩子伙計,她成了她哥嫂的窮親戚,和外婆一樣。人家一定說她嫁得不好,她長得再丑些也不過如此?!?/p>
一個漂亮的女人,就應當嫁給富人,讓美貌變現(xiàn)——這是那個舊社會的“實用主義”。愛情,是什么呢?她情愿嫁給一個有錢的瞎子,也不愿下田種地?!皼]有錢的苦處她受夠了。無論什么小事都使人為難,記恨?!碑斎?,銀娣也不全然是那樣勢利的女人。她面對著來自兄嫂的壓力,小劉的態(tài)度也讓她氣憤……她后來嫁給姚家,也是命中注定的。
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丈夫的殘廢,旁人的冷落,娘家的為難……銀娣心里到底有“怨”,但又可以怎樣?一生一世。唯有那個玩世不恭的姚三爺,他闖進了她的生命中,像是不經(jīng)意地撩撥她的欲望。在壓抑的姚家,銀娣渴望的是尊嚴和自由。在某種意義上,姚三爺?shù)臅崦恋瓜袷菨M足了她的需要,于是她就此沉淪。
在道德倫常的規(guī)范下,這種“愛”是被禁止的。銀娣是知道的,她害怕。為了逃避內(nèi)心的恐懼,她上吊自殺。或許她這個選擇是明智的,她被人救了下來,三房保守著秘密。情與欲,就此封存。十六年,日子就在預定的軌道上行駛。喪夫,分家,她終于熬過來了。
好一個十六年,把故事分隔開兩半。十六年以前,銀娣還是二奶奶。那時候,她的心里埋藏著怨恨、以及情欲,實在也是可憐之人。怨女者,已到婚齡而無合適配偶。她嫁給了姚二爺,他可能算“合適”的配偶?他的生命原是殘缺的,就連姚家的親戚也忌諱提及。她雖已嫁作人婦,豐衣足食,卻更比從前痛苦。永遠都不會有人知曉,銀娣是如何一路走來的。然而,在讀到二太太的故事以后,我看到了歲月的痕跡。
十六年過去了,金錢成了銀娣唯一的安全感。在九老太爺主持分家之時,面對家族的男性,她不管不顧地哭鬧;在三爺落魄向她求助之時,面對昔時的舊愛,她也能翻臉不認人。銀娣對身邊的所有人都有著一種戒備心,兄嫂,兒子,媳婦……她精于計算,她要控制一切,她只信任自己。由此,她的兒子玉熹最終成為傀儡,他永遠活在母親的陰影之下,任由人生被鴉片吞噬。
十六年的歲月,猛推著銀娣墜入瘋狂。多年的媳婦終于熬成了婆,曾經(jīng)所有的隱忍、憤恨、委屈、苦悶,就如滔天的洪水,洶涌泛濫,肆無忌憚。她就像一個魔鬼,喜怒無?!罨畋扑雷约簝合?,又時時提防著新人上頭上臉;小夫妻稍稍親密一些,她便要心生嫉恨了。如若聽見旁人議論她,銀娣就用更惡毒的語句去中傷他人,報仇使她感到快樂。
“現(xiàn)在不大聽到新聞,但是日子過得快,反而覺得這些人一個個的報應來得快。時間永遠站在她這邊,證明她是對的。”
時代裹挾著一切滾滾向前。舊式大家庭沒落了,銀娣卻自以為是她的勝利,她將抱著僅存的虛榮度過余生,實在可悲可嘆。
柴銀娣的半生,讓我想起了一個人?!叭陙硭髦S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金鎖記》的曹七巧,不就是她的影子么?
事實上,這原本就是同一個故事?!督疰i記》創(chuàng)作于1943年,《怨女》則是寫于1965年,由前者改編而成。在文學史上《金鎖記》享有極高的評價,夏志清先生稱其為“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這自是不必多言。然《怨女》卻一直寂寂無聞,影響遠不及前作,這是何故?
傅雷曾道:“(《金鎖記》)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弊鳛橐徊慷唐≌f,《金鎖記》情節(jié)安排相當緊湊。二三十年的光景,彷佛成了一張巨大的網(wǎng)。季澤、姜家、兄嫂、兒女,所有的人物關(guān)系交織在一起,成就了一個復雜的曹七巧。我們可以看到,愛恨貪嗔癡,共生于她的靈魂;凡此種種,終成熊熊烈火,逼迫著她陷入瘋狂。正因了如此巧妙的安排,整部作品可謂是短小精悍,表現(xiàn)出巨大的藝術(shù)張力。在故事敘述以外,意象的創(chuàng)造、細節(jié)的描寫等等,都體現(xiàn)了作者強大的寫作功力。小說被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可以說是毫不為過的。
作為改編之作的《怨女》,在篇幅上要比原著長得多,整體風格也有很大的轉(zhuǎn)變。在對比分析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小說的內(nèi)容豐富了。與《金鎖記》很不一樣的是,作者用一種平淡的、緩慢的節(jié)奏去展開故事,回顧了中國傳統(tǒng)古典小說的創(chuàng)作。在《怨女》的寫作中,張愛玲更為講究起承轉(zhuǎn)合,她以近乎平?;臄⑹鋈ニ茉觳胥y娣這個形象,從而引導讀者思考故事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瘋狂的。比如,銀娣婚前的經(jīng)歷,浴佛寺的曖昧情節(jié),玉熹墮落的過程等等,這些內(nèi)容的增加,使得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加自然。誠然,這種“平淡自然”對原作的張力有所損害,但《怨女》的美絕不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中。若然說曹七巧就是一個“瘋子”,那么柴銀娣更像是一個普通的女性。在某種意義上,普通人的悲劇不是更能打動人心嗎?
柴銀娣,她原本就是一個極普通的女子,為何最后卻成了瘋魔?我以為,作者早已在《怨女》的故事里埋下答案——是時代成全了她!是時代毀滅了她。張愛玲在創(chuàng)作《金鎖記》之時,她極力表現(xiàn)曹七巧的“瘋狂”,是希望尋求一個答案。時隔二十一年,她似乎找到這個答案了?!对古愤@部小說,很具有時代感,時代即是命運。從晚清到民國,從國共內(nèi)戰(zhàn)到抗日戰(zhàn)爭,在新舊因素的矛盾運動中,舊時代漸漸消亡,舊人物一步步走向瘋狂。那個特殊年代,種種世間百態(tài),全在張愛玲的書寫中表現(xiàn)出來。這可以說是《怨女》最為成功的地方了。
在我個人看來,《金鎖記》和《怨女》所體現(xiàn)的是張愛玲兩種截然不同的寫作風格,實在難以由此而評判高下。但也許讀者更喜歡的是四十年代的那個張愛玲,鋒芒畢露;又或者是《金鎖記》早已經(jīng)成為一座文學高峰,難以跨越;總之,《怨女》并未享有盛名。如果說《怨女》確實有些不足之處的話,那大概就是作者刪除了主人公的女兒,而把寫作的重點放在了她對兒子的控制上。單就女性的書寫而言,以一個女性去襯托另一個女性,我認為會更具表現(xiàn)力。但張愛玲為何刪減了這部分內(nèi)容?是因為情節(jié)安排的需要么?這應該是要進一步深入探究了。
無論如何,從《金鎖記》到《怨女》,從曹七巧到柴銀娣,作品所表達的意蘊是一脈相承的。這是作者對女性的關(guān)注,這是作者對時代的反思,剴切而深刻。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p>
今人回望舊時年月,不就是幽幽一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