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倫
摘 要: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藝術(shù)上代表著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豐富而奇異的想象創(chuàng)造了一大批異類人物?!读凝S志異》原名《鬼狐傳》,可見蒲松齡在創(chuàng)作時便想寫那些可愛可親、身具人性之異類的鬼狐花妖,是作者的美好愿景。在蒲松齡的筆下,鬼狐花妖不再是沒有感情的物品而是有了人類的外形,走入人類的世界,有了喜怒哀樂的感情,與人類之間的交往密切并和人類開展婚戀生活。在《聊齋志異》中有著大篇幅的人與異類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是作者的想象和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作者通過對民間傳說的再加工形成自己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作者內(nèi)心最真實的顯現(xiàn),都是作者人生理論的表達,在傳統(tǒng)封建倫理綱常和明清進步解放思想的雙重影響下,蒲松齡寫出了自己的文化內(nèi)涵與自己的個性心理,表現(xiàn)了時代的文化特征?!读凝S志異》的人與異類的愛情故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人仙婚戀、人妖婚戀和人鬼婚戀。
關(guān)鍵詞:聊齋志異;愛情;欲望;歡愉
愛情在故事中總會有美好的結(jié)局,就像那些童年時間里聽過和讀過的童話一樣,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人們對美好的事物缺乏抵抗力,就像愛情。無論你之前對愛情是多么的不重視、不在意,無論你之前對愛情是掩蓋得多么令人難以察覺,但是當你感覺到一切,一切都已經(jīng)晚了。在《聊齋志異》的《聶小倩》一文中寧采臣和聶小倩兩人的愛情隱藏在與妖的斗爭中。每段愛情會有它的助力,燕赤霞在其中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因為燕赤霞的存在,兩個人的愛情才會有真正的結(jié)果。
蒲松齡為我們塑造的愛情模式總會有一些通用的因素:
1.男性主人公登場,他們或是才貌雙全,或是有著堅韌的品格,他們總會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獨處一室,沒有伴侶。
2.男主獨處,年輕美麗的女性異類才會登場,然后會主動找男主尋求歡好,表達男性與女性的欲求。
3.然后故事里的壞人登場,這些惡人會想盡方法摧毀男主和女主之間的愛情,奪走他們的性命成為最可靠的辦法。如果沒有惡人,那么蒲松齡會用日常生活來填充文章,使文章更完整,更令人覺得真實。
4.女性異類有時候會使用奇異的能力使男主擺脫困境,然后男主會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
5.美好的結(jié)局,男人和女人會得到圓滿的結(jié)局,男性人生事業(yè)雙豐收,女性得到人生的滿足。當然會有一些故事不會有圓滿的結(jié)果,兩人分離成為結(jié)果。
人與異類的愛情體現(xiàn)作者對于生命的探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異類的性命幾乎是永恒。短暫的生命是作者無法釋懷的,在異類的世界中,不需要去擔心壽命,這是人們對于異類最向往的地方。而人和異類相結(jié)合,走入愛情的結(jié)束正是人對永生的一種渴望。無論仙鬼妖是多么的異類,在蒲松齡的筆下,她們都是人類的外顯,異類是人類各種欲望的顯現(xiàn)。
人仙之戀表達人對仙界的向往、對凡人升仙的期盼。神仙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成為宗教文化和民間俗語的最高境界,神仙高于人類?!遏骠妗分辛_子浮因為自己的壞習慣,散盡家財后弄得滿身瘡患,在街上乞討為生。仙女翩翩讓他用溪水去除身上的瘡,但是羅生又向別的女子調(diào)情,翩翩對其懲戒,羅生“自顧所服,悉成秋葉”,“慚顏息慮,不敢妄想”,因為仙子而改變自己,這是心靈的凈化。《仙人島》講述的是一個自視清高的文人王勉,善誚罵,因為遇見前世的道友,所以得到一次游玩仙境的機會,但他劣根難除,無法擺脫歡愉的仙境。王勉遇見芳云之后,又與侍女偷情被芳云懲戒,然后心中得到平靜,終于升仙而去。
人鬼之戀表達女鬼對鬼界壓迫的反抗,體現(xiàn)封建女性與時代的斗爭。人鬼戀的作品中更多的是那些命運悲苦的女子,她們早夭,在野外游蕩,孤苦無依。她們追求人世間的愛情之樂而自薦枕席,希望得到輪回轉(zhuǎn)世以求再次為人?!遏敼分袕堄诘┰诮纪庥鲆婔敼?,張生因為女子的美貌而念念不忘,思念不已。后來魯公女暴斃,張生對她更是思念,以至于每朝必香、每飯必祭。作為鬼女的魯公女因為張生的行為而感動,所以來與張生夜夜歡愉。張生在靈柩前日夜誦經(jīng),女鬼得以托生人世,兩人結(jié)為夫婦。
人妖之戀是人與異類婚戀中最接近現(xiàn)世人類的,《嬰寧》中的嬰寧,一出場,她就“攜婢出游”,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自由空氣,這已經(jīng)是對封建禮教幽閉婦女于深閨的一種反叛。作為一位狐女,她活的是自由的,封建倫理無法套用在她的身上,就像一朵含羞待放的梅花,如此的可愛。嬰寧偶遇王子服,看到他對自己注目不移時,并沒有依什么閨訓“非禮勿視”,她“遺花地上,笑語自去。”后王子服訪尋相遇時,她又是“含笑捻花而入”。愛情已經(jīng)這樣的發(fā)生,如此的莫名,如此的穩(wěn)定,沒有任何的阻攔。他看到她,她看到他,然后便是一生。蒲松齡告訴我們一見鐘情是多么可貴,王子服愛嬰寧直到自己病倒。
在與王子服的婚禮上,她也絲毫不顧禮節(jié),“笑極不可俯仰”。封建禮教規(guī)定:女子“笑不露齒”,“凡笑語,莫高聲”,嬰寧反其道而行,她的笑是對封建禮教對婦女規(guī)定的清規(guī)戒律的一種反抗。她是狐女,這是作者對女性自由的一種體現(xiàn),然而由于受到公婆及世俗的各種非難,使得嬰寧“矢不復笑”,“雖故逗,亦終不笑”,嚴酷的現(xiàn)實扼殺了她的天性。嬰寧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一樣,她失去了自己的歡樂,如果這是成為人的條件,不知道嬰寧會不會后悔。在愛情中不就是有舍才有得。但她的孩子卻是“在懷抱中,不畏生人,見人輒笑,亦大有母風云?!边@是對封建社會的控訴,卻也從嬰寧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人的天性終是不能被禮教泯滅的希望。
在封建時代的女子都有一個遇見真命天子的希望,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婚姻才是得到社會允許的。而女子成為男性成功的一個標準,美麗的、有才能的女子是那些下層寒士的美好愿望,但是佳人喜歡寒士的概率實在太小了,于是蒲松齡在自己的書中尋找安慰。男性離不開女性對自己的肯定,但是男人又是那么的驕傲,他希望女性是主動的。這才是最可笑的地方,如果一個男人沒有任何可以拿出手的能力,就像一個廢人一樣,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吸引女子的,尤其是那些優(yōu)秀的女子。在自然界中軟弱無能的雄性永遠都不會得到傳遞自身基因的機會,所以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成為萬物存在的真理。
異類女子在作者的思想中,她們是自由的,不是凡間物,不入凡間事,是極為理想化的產(chǎn)物。這類女子有著美好的外貌,是人情美和倫理美的統(tǒng)一。她們不懼人世間的禮教束縛,大膽追求自己的婚姻,或“夜扣書齋”,或“逾墻相從”,去與意中人相會,安慰了那些對人世感到無能為力的孤寂文人,也完成了自己的婚姻。
對待每個人自己的婚姻需要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滿足于一時的歡樂,他看到她,她看到他,便是一生。
參考文獻
[1]閻勤民.論《聊齋》鬼魂幻影的心理學價值[J],學術(shù)論叢.1992.1
[2]嚴倩,《聊齋志異》異類婚戀敘事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4
[3]王錫婷,論《聊齋志異》的異類婚戀作品[D],首都師范大學.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