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觀生
編者按:有這么一個人,力戒浮華,勢要把青春和畢生的精力都獻給特別的天使。這個人,便是廣東省特級教師——李敬梅。因從事的職業(yè)較為特殊,從初為人師,李敬梅老師便自覺樹立起艱苦奮斗的意識。正是憑著內(nèi)心堅定的信念和干勁,21年來,李敬梅老師一步一個腳印,潛心教研,從打破“按年齡編班集體授課”教學模式到提出“分類教學,分層推進”教學改革,從“以生活為核心的個別化主題教學”的研究到“生本課程體系”的開發(fā),用實績讓山區(qū)特殊學生得到潤澤。
李敬梅,全國希望工程優(yōu)秀鄉(xiāng)村教師、全國交通銀行特教園丁、廣東省特殊教育特級教師、廣東省特殊教育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yǎng)工程”名教師培養(yǎng)對象、河源市特殊教育首席教師。21年的寒暑易往,她以一顆質(zhì)樸而赤誠的心,在山區(qū)特教的講壇上勤奮躬耕,默默奉獻;21年的特教生涯,她愛生如子,誨人不倦,鑄就師魂;21年的山區(qū)清勞,她無怨無悔,兢兢業(yè)業(yè),培養(yǎng)殘疾孩子升入高等學府,走上工作崗位。這個平凡的客家女子,把寶貴青春獻給了山區(qū)特殊教育事業(yè)。
愛,在堅定的信念中萌芽
1995年,中招填報志愿,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老師問李敬梅是填報普師還是特師,她問:“老師,特師是做什么的?”老師告訴她,特師就是教育殘疾學生的。當時還是孩子的她想,殘疾孩子很可憐,需要更多的關愛,于是她選擇了特殊教育。家人不同意她選特教,認為總跟殘疾人打交道,沒出息。朋友勸她:“老讓這些殘疾孩子圍著你轉(zhuǎn),干一輩子也不可能桃李滿天下,何苦呢?”但自從踏進特校大門,面對聾啞孩子那一雙雙飽含渴盼的目光,面對家長心酸的淚眼,她投身特教事業(yè)的信念就無比堅定了。李敬梅對自己說:“我要把青春和畢生的精力都獻給這群折翼的天使,用愛為我的學生鋪路,用堅強的手為他們搭橋?!?/p>
李敬梅從18歲開始成為一名特教老師。那時,河源特殊教育剛剛起步。開學之初,學校沒有教材和任何教學資料,也沒有行家指導。為了不負學校的重托和家長的期望,李老師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她經(jīng)常利用雙休日獨自一人自費到惠州和廣州等地的兄弟學校參觀學習,和兄弟學校的領導老師交流。每次外出,李老師都自己掏錢帶回許多特教專業(yè)書籍、音像資料,帶回教材及配套的教具和學習資料,不斷摸索聾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李敬梅老師認為,聾孩子的教育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共同關注,她主動購買了《中國手語》《聾兒早期康復教育》《聾兒家長必讀》等書籍贈送給家長,讓家長參與孩子的教育教學。
李敬梅老師總是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呵護和精心照顧。天冷了叮囑學生多穿衣服,換季時叮囑學生多喝水。學生病了及時送他們到醫(yī)院就診,墊付醫(yī)藥費,親自在醫(yī)院照顧他們,護理他們。從學習、思想、身體、生活上全面關心每一位學生,時時處處做學生的貼心人。
1998年,班上有一個學生叫小蘭,她很自卑,性格內(nèi)向。一個星期六的傍晚6時左右,李老師接到小蘭媽媽的電話,說孩子不見了,她立刻放下剛端在手上的飯碗,打電話聯(lián)系所有的學生,但都沒有消息。此時,她心急如焚,不顧外面下著傾盆大雨,撐著傘和小蘭的父母一起四處尋找。找了將近4個小時,最后在公園的一個角落找到了她。當時,顧不得全身濕透的李老師一把抱起了小蘭,自己竟嗚嗚地哭了起來,而小蘭卻用手語說:“反正我是個啞巴,是一個沒用的人,你們別理我好了?!笨吹叫√m執(zhí)意不肯回家。李老師站在雨中哽咽著用手語跟她講張海迪頑強拼搏的故事,講海倫·凱勒的故事。經(jīng)過她的苦苦勸說,小蘭終于同意回家了。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李老師選小蘭做班長,提供機會讓她上臺演出,使她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慢慢地幫她樹立了生活的信心。在李老師的細心關愛下,小蘭慢慢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積極進取的女孩子。后來經(jīng)過努力考上了重點高中,畢業(yè)后在國企上班。
20世紀90年代,山區(qū)特校辦學條件簡陋,李老師給聾生上語訓課,只能憑一張嘴,從口型、舌操、呼吸、基本發(fā)音、看話、聽音開始訓練,采用各種特殊手段引導聾生用視覺感觀察老師說話的口型,運用觸覺,從聲帶振動的差異比較找到發(fā)音部位,模仿聲音。每教會學生一個音、一個詞都要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強化訓練。雖然每天都是在一種含混與清晰、嘶啞與喊叫的情境中教學,她卻忘我地沉醉在這個奇特的世界里。經(jīng)過訓練,原本不會說話的羅劍峰同學較為清楚地說出了“我愛媽媽”,同時還噴了李老師一臉的口水。可是她顧不上擦,連忙伸出大拇指表揚道:“好,真好!”這可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罾蠋熂拥冒押⒆颖饋?,像個小孩那樣歡叫著。
李敬梅老師是一名全科教師,曾任語訓、語文、體育、律動等學科的教學工作。為了讓殘疾孩子能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能成為殘而有為的人才,李老師不惜放棄雙休日和節(jié)假日時間,不計報酬地教學生舞蹈、小品、書法。學校沒有舞蹈室,李老師只能帶著孩子們在粗糙的操場上爬、滾、翻、跳。鞋子磨爛了,衣服磨破了,膝蓋常常青一塊紫一塊,她從沒半句怨言。2004年的助殘日,學校要舉辦專場演出,李老師負責排練舞蹈和話劇,指揮全場演出。當時她正是懷孕初期,由于太勞累,出現(xiàn)先兆流產(chǎn)危險,醫(yī)生命令她臥床休息,可是演出在即,她瞞著醫(yī)生和家人,繼續(xù)投入到節(jié)目排練當中。演出當天在醫(yī)院打了一針就趕赴劇場。因為聾生在舞臺上不能沒有指揮??!當看到聾孩子在舞臺上翩翩起舞,看到自己創(chuàng)作的話劇深深感動了觀眾,贏得了熱烈的掌聲,李老師一邊流淚,一邊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山區(qū)殘疾兒童的家庭,大多經(jīng)濟困難,不少孩子因此輟學。為了讓每一個殘疾孩子都有學上,21年來,她與班子成員拉贊助,共爭取到50多萬元助學金,解決了30多位殘疾孩子上學難的問題。她曾到各居委會、農(nóng)民老鄉(xiāng)的家里做工作,說服家長送孩子繼續(xù)上學;冒雨幫家長尋找走丟的孩子;把家在偏遠鄉(xiāng)村的學生接回自己家中照顧。
時光匆匆,許多事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被淡忘,但有一個情景她卻永生銘記。那是初為人師新生報名時,一位家長握住她的雙手,流著淚說:“李老師,我家啞古就拜托您了!為了他,我們四處求醫(yī)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下一大筆債。孩子慢慢長大了,我們真不知怎樣和他溝通,更不知如何去教他。希望他能跟老師學點知識,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他能獨立生活我們就放心了?!边@是大多數(shù)家長的心聲,教育康復一個孩子,就拯救了一個家庭。因為責任和愛,李敬梅謝絕了幾次工作調(diào)動的機會;因為責任和愛,她對特教永懷激情;因為負責和熱愛,她得到了孩子們的信任與擁戴。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幸福!對特教,李敬梅老師有一份難于割舍的情懷。
愛,在敬業(yè)的崗位上成長
優(yōu)秀的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善于發(fā)現(xiàn)教學問題,并能找到解決的辦法。21年的特教生涯,李敬梅老師致力于特殊教育教學改革,潛心教研,她把自己的根深深扎進了這方熱土,做河源特殊教育教學改革的領航人。2001年她成為學校教導處主任,2008年被提拔為副校長。
工作之初,班上的聽障、智障、視障、腦癱、自閉幾類兒童一起授課,用的是普校“丁氏版”語文教材。上課時,視障學生靜坐在教室呆呆地望著她,聽障學生一臉茫然,多動癥的智障孩子像個化學分子,一會兒在地上打滾一會兒又沖出教室,自閉癥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拿著筆不停地在練習本來回劃著。這種狀態(tài)下,課堂教學根本無從下手。一個星期就這樣過去了,每天放學走在回家路上,李老師眼在流淚,心在滴血。不行,特殊教育不能是普通教育的簡單復制,按年齡編班集體授課的教學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必須找到一條出路!作為科班出身的她,看到學校教學的問題所在,李敬梅老師第一次向校長提出了“分類教學,分層推進”教學改革。她建議把學生按啟智、啟聰殘疾類別進行編班,在班里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分層,以全國統(tǒng)編的人教版培智學校教材、聾校實驗教材為藍本進行授課,同班級學生按認知水平分A、B、C組,針對各層次學生制定教學目標、實施課堂教學活動、布置星級作業(yè)、設計質(zhì)量檢測的試題。分類教學,分層推進教學改革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和學習以及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正和總結,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分類施教,分層推進”的教學改革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隨著特殊教育的發(fā)展,特殊教育學校的對象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多重、重度殘疾學生越來越多,現(xiàn)行的培智教材顯得過于繁難與陳舊,不適合學生的學習。分科教學重知識的傳授,特殊孩子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較差,不能把知識運用于生活當中。教學必須以學科為中心轉(zhuǎn)向以兒童為中心,關注學生個體的生活與成長?;诖?,2014年開始她在培智部進行了“以生活為核心的個別化主題教學”嘗試,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為目標,打破單一學科教學界限,進行主題整合式教學,大力開發(fā)主題教學資源,探究個別化教學模式,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制個別化教育方案。李敬梅老師組織申報了省教育研究院課題《智障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個性化教學研究》。她以課題為抓手,以課程建設為著力點,對培智課程進行了重構,分主題課、藝能課、康復課、職教課、潛能開發(fā)課;把個別化教育落實在教學評估、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實施、教學檢查各環(huán)節(jié)當中。她主持開發(fā)了培智學校主題單元教學資源庫和學生課程評估系統(tǒng)。主題單元教學以生活為核心,知識來源于生活并運用到生活,實用性強,便于學生接受。課程評估包括認知、溝通、粗大動作、精細動作、感官知覺、生活自理、社會技能七大領域,全面系統(tǒng)。她對腦癱、自閉癥、言語障礙孩子實行抽離式一對一康復訓練。她提出了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yǎng)特殊學生模式的構想,與華達汽修廠、希爾頓等企業(yè)合作辦學,開發(fā)了30多項智障學生職業(yè)教育課程。學校形成了“教育康復并重 體育藝術齊鳴 職教就業(yè)一體化”的辦學格局。
“以生活為核心的個別化主題教學”針對性強,知識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做到尊重個性發(fā)展,每個孩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但是整合式主題教學知識不成系統(tǒng),比較零散、碎片式,對于高功能的學生,出現(xiàn)了“吃不飽”的現(xiàn)象。2017年,李敬梅老師在鉆研《義務教育培智學校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帶著教研組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生本化研究。依然以生活為核心,從“溝通交流”“藝術與創(chuàng)造”“科學與探索”“身體發(fā)展”“個人與社會”五大領域,“個人”“家庭”“學?!薄吧鐓^(qū)”“家鄉(xiāng)”“祖國”“世界”七大主題構建培智生本課程體系,開發(fā)生活語文、生活數(shù)學、生活適應、唱游與律動、運動與保健主題單元校本課程,建設繪本閱讀、藝術休閑、特奧運動、學生工作坊、職業(yè)教育、研學旅行特色校本課程。生本課程體系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學生的進步得到家長、社會的認可,省內(nèi)外兄弟學校慕名前來學習。
此外,李敬梅老師在啟聰教學部推行“以口語為主導的全溝通教學”,開展“聾校語文醫(yī)教結合、強化口語、說寫并舉”教學模式實踐研究。她開發(fā)了聾?!皽贤ㄅc交往”校本課程,編印了《溝通與交往》校本教材12冊。教材編印期間,她甚至有過通宵達旦地持續(xù)工作達34小時的經(jīng)歷。該課程獲得廣東省特殊教育學校課程建設成果一等獎?!稖贤ㄅc交往》教材以學生人際交往發(fā)展的溝通應用為本位,分家庭、學校、社區(qū)(社會)、家鄉(xiāng)、祖國五大領域,把人際交往環(huán)境、人際交往活動、人際關系、交往禮儀等置于這些領域中,每個領域有若干個主題,在單元主題的編排上,做到“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每個主題都有相應的詞語、句子、句式、情境對話、小練筆教學活動。該課程的開發(fā),填補了溝通與交往學科無本可依的空白。學生通過語言實踐、交往體驗、社會參與、合作共享,初步學會口語、手語、筆談等多種溝通方式,具有在不同情境中與人溝通交往的實際能力,懂得交往的禮儀,養(yǎng)成積極、主動地進行溝通交往的良好態(tài)度和習慣。
研究讓李敬梅老師的教育視野更加開闊,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在成就了學生、發(fā)展了學校的同時,她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日漸豐盈起來。近年來,李敬梅老師撰寫的近10篇論文在《現(xiàn)代特殊教育》《中學語文》《新作文·中小學教學研究》等專業(yè)期刊發(fā)表。
愛,在無私的奉獻里升華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長期的堅守和打磨,李敬梅老師已經(jīng)由一個稚嫩的小姑娘逐漸地成熟起來,成為廣東省特殊教育特級教師、廣東省特殊教育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百千萬人才培養(yǎng)工程”名教師培養(yǎng)對象。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李敬梅發(fā)揮名師示范、引領、輻射作用,近4年,她每年到龍川、連平、和平、紫金、東源各縣送課、聽課、評課,每年至少組織兩次全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教學研究活動。2017年冬,李老師懷著六個月身孕、在重感冒的情況下連續(xù)兩個星期奔走于縣區(qū)特校之間送課,一個高齡孕婦早上6:00出門,晚上9:00多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同事們都說她是“拼命三郎”,說她身上總有用之不竭的能量,說她總是竭盡全力地滿足他人的需求。在李老師看來,這是一種責任,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事,做別人認為可以不做而有益于他人的事,做就要做到最好。李敬梅老師曾到杭州聾人學校、惠州特殊學校、韶關特殊教育學校上示范課。特殊孩子個體差異大,外校上課有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同一個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學生教學設計也許完全不同。外校講課激發(fā)了她教學藝術的靈感,磨煉了教學基本功,挑戰(zhàn)了身體的極限。在成就他人的同時,她的教學主張得到了推廣。
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李敬梅老師是山區(qū)特殊孩子的點燈人,她從教21年,執(zhí)教聾生語文教學21年,形成了“清·簡·溫·潤”的教學風格。清,即清朗,課堂上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就如一顆顆珍珠,總有一根線把它串起來。清朗的課堂猶如緩緩流淌的東江之水,給人明麗之感。簡,即簡約,教學目標不貪多求全,講究一課一得,得得相連。教學手段靈活而不花哨。正是客家人憨實的品性,從不喜歡華而不實的東西。簡約的課堂給人扎實成熟之感。溫,即溫情,課堂上,李老師始終飽含激情,尊重孩子的閱讀體驗,追求師生間、學生間和諧共生。這是客家人待人之道,一視同仁,充滿熱情。溫情的課堂能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激活孩子的思維。潤,即潤澤,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不追求同步,不強調(diào)唯一,以文育人,潤物無聲。正如萬綠湖那一潭充滿生機的綠,潤澤的課堂給人鮮活之感。
李老師對課堂教學精益求精,把上好每一節(jié)課當作一天當中最美好的呈現(xiàn)。課堂上,追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相激活,和諧共生;追求一課一得,得得相連;注重學法指導,授之以漁;關注聾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個別化教學;注重強化口語,說寫并舉;注重聾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她主張生活語文,她的學生都有一本特殊的作業(yè)本,叫作“筆談本”。平日里,師生間的聊天,孩子們會隨手拿起筆談本把想說的話表達出來,而李老師也會在筆談本上和學生溝通。每次活動課,也是她的語文課。她會制作很多詞語、句子卡片,讓孩子們隨時隨處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在她的課堂里,每一個處在無聲世界里的孩子都得到愛與尊重,每一個孩子的自由精神盡情地舒展與綻放!一位學生曾這樣評價:李老師是我們啟聰九班的語文老師,也是學校副校長。她非常喜歡語文,也喜歡給學生們上語文課,也能讓許多學生喜歡上語文,并帶領我們?nèi)ジ惺苷Z文的獨特魅力。李老師工作務實、教學有方,許多老師將她當作自己學習的榜樣。她值得我們信任,如果我們遭到不公平待遇,她會幫我們討回公道。她很守信用,哪怕再忙也不會“爽約”,自然獲得我們的好感,贏得我們的尊敬。我們已經(jīng)把她當作知心朋友了。
21年來,李敬梅培養(yǎng)了一批聾生從咿呀學語到走上演講臺,從初進校園的小不點兒到步入高等學府,踏上工作崗位成為有為青年,她任教的學生參加中考取得全省第一的佳績。李敬梅老師也獲得了“國家級希望工程優(yōu)秀鄉(xiāng)村教師”“全國優(yōu)秀園丁”“全國交通銀行特教園丁”等殊榮。
特殊教育,情牽萬家,情長,路更長。我們相信,她雙腳走過的地方,必將鮮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