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
摘 要:為建立流動人口風險識別模型與體系,助力相關部門規(guī)避和降低在流動人口“植入”城市過程帶來的潛在風險,文章根據城市發(fā)展報告的多項數據,構建了包含服務風險、治安風險、管理風險和經濟風險4個維度的風險識別評價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多目標層權重進行計算,結果顯示,由于成都市經濟發(fā)展、人才引進等改革戰(zhàn)略的實施,城市流動人口呈高密度聚集,由此帶來的服務風險和治安風險不容小覷.
關鍵詞:流動人口;風險識別;層次分析;成都市
中圖分類號:C921;C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9)11-0012-03
1 引言
城市的發(fā)展離不開人.因此政府在制定各項經濟改革、社會調節(jié)、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等方針政策時,都要以人口信息為基礎,在國家戶籍制度改革的大時代背景,和以人為核心的城市發(fā)展道路新模式政策,準確掌握人口基礎信息工作、人口流動趨勢等工作愈發(fā)重要,結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各省市根據改革意見,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人口管理模式和制度,針對流動人口這一特殊群體的管理服務工作,尤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當前,隨著經濟社的迅猛發(fā)展,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依靠傳統(tǒng)戶籍管理和暫住登記手段獲取人口信息的方式,已無法適應現實需要.成都市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一直致力于流動人口的登記和服務管理,然而仍有相當數量的流動人口信息未得到及時更新.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全面準確收集、掌握各地人口流出、流入情況,及時調整以人口基數為參考的行政資源和公共服務投放,確保公共資源公平合理分配,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城市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的有力開展.成都市從“人、服、管”多個維度出發(fā),探索流動人口科學的管理服務體系,踐行中心城市發(fā)展的新型模式,助推當地經濟改革和發(fā)展.
與此同時,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勢必帶來不可忽視的風險.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流動人口給城市帶來的風險問題,學者木永躍提出目前幾座超大城市由于流動人口的“植入”,城市人口在空間分布上出現了差異性、居住上出現了邊緣化,給社會結構的分布造成了斷裂現象的出現,隨之引起的潛在風險也在逐步放大,這些都是社會風險的系統(tǒng)性表現形態(tài);學者楊舸從流動人口貧富差距角度出發(fā),討論了流動人口的部分群體增加了城市相對貧困的風險,而流動人口群體應對風險的能力確實有限的;學者李娜認為流動人口可能引發(fā)城市公共安全問題,并從社會安全角度出發(fā),分析了流動人口帶來風險的原因,建議相關管理部門注意增強流動人口群體歸屬感,柔化流動人口的管理模式,從管控到服務是一條良好渠道,從而降低潛在的安全風險問題.從系列研究結果看,關于流動人口帶來的風險的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為流動人口的系統(tǒng)管控服務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但研究仍有空間:一是可以強化流動人口風險理論體系內涵,二是普及流動人口風險識別,把流動人口社會風險問題的研究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轉變.
成都作為西南地區(qū)的中心和“新一線”城市,流動人口壓力愈發(fā)艱巨,其流動人口帶來的風險也有特殊性,事關成都市的城市安全問題,基于此,探索其流動人口帶來的風險及控制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文章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礎上,構建流動人口的風險識別體系和理論內涵,針對成都市實際情況探討其流動人口可能給城市帶來的潛在風險,根據結果提出防控建議,為同類研究提供數據支撐和借鑒.
2 區(qū)域概況與數據整理
2.1 區(qū)域概況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也是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東緣青藏高原,南與資陽市、眉山市、雅安市相連,北和德陽市毗鄰并與阿壩藏族羌族接壤,全市土地面積為1.4萬多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95%(四川全省總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面積為3.6千多平方公里,管轄23個區(qū)縣(含代管),轄區(qū)建成區(qū)面積近900平方公里,基本人口數據如表1所示.
2.2 數據說明
文中所用的城市經濟發(fā)展數據、人口數據及資源利用統(tǒng)計數據,來源于成都統(tǒng)計公眾信息網發(fā)布的綜合信息及《成都市統(tǒng)計年鑒》.
3 研究方法與指標體系構建
3.1 研究方法
層次分析法又簡稱為AHP法,于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運籌學家Saaty,T.L.教授提出,實際用于解決多目標類問題的方法.針對流動人口帶來的風險問題的討論,首先考慮涉及因素的廣泛性,把數據進行分層量化,同時把目標也進行分層,以評判指標對應的權重問題,權重越小,說明流動人口帶來的可能風險越小,反之說明帶來的潛在風險越大.
層次分析法計算目標權重,主要包括構造判斷矩陣、權重計算、一致性檢驗三步,其中判斷矩陣中元素大小的確定方法如表2所示.其中權重計算過程主要有:
3.2 指標體系構建
對流動人口給城市帶來的風險評價的指標體系,目前學者們展開的研究不多.本文結合成都市的具體數據情況,根據指標的易取性、目標層次分明性、有可比性和數據指導性等原則,構建包括服務風險、經濟風險、治安風險和管理風險4個維度的評價體系,共13個細化指標,具體如表3所示.
指標體系中的服務風險是指面對大量人口的涌入聚集,成都市面臨的交通運輸、醫(yī)療和住房等的供應情況;經濟風險是衡量城市經濟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經濟保障的質量和運行的趨勢,因此選擇了衡量城市承載能力GDP、工作崗位等幾個主要指標;治安風險體現面對人口高密度下的社會安定狀況,比如可具體量化的犯罪率、交通事故及由于住房情況不理想造成的火災數等指標;管理風險是反映城市面對流動人口的“植入”,城市在確保人口服務到位時面對的困難系數,選擇居住、醫(yī)療兩方面作為可量化指標.
4 風險識別結果
建立指標體系所選擇的量化指標中,變量的差距很大,有些量綱也不相同,為加強變量間的相對比較,同時消除變量的負面影響,首先選擇把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根據風險目標層詞的劃分知指標評價體系中的各變量的重要程度是等價的,因此選擇標準差化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然后根據AHP計算方法對處理后的標準化數據計算得成都市流動人口風險系數.
由表4可知,成都市面對流動人口的集聚其風險也不容小覷,其中權重分別為服務風險0.4009、治安風險0.3122、管理風險0.2012、經濟風險0.0857.服務風險權重最大,說明成都市在面對流動人口涌入時,面臨的交通、醫(yī)療等壓力最大;其次是治安風險,說明由于流動人口帶來的事故、公共安全問題亟待解決;然后是管理風險,在應對人口管理尤其是流動人口管理方面的居住、健康管理需繼續(xù)投入支持;最小的是經濟風險,說明根據城市的經濟發(fā)展和產業(yè)結構調整、結構布局等,成都市有能力應對該類問題.
5 結語
本文從服務風險、治安風險、管理風險和經濟風險4個維度構建了成都市流動人口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成都市城市發(fā)展報告數據和流動人口數據,從定量上分析了流動人口的風險權重.城市的發(fā)展壯大離不開人,為促進成都市的經濟社會健康科學發(fā)展,有關部門積極引進各類人才,開放城市大門,為更有效規(guī)避流動人口帶來的各種潛在風險,應積極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各種:大力推進城市經濟發(fā)展改革策略,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優(yōu)化居民生活需求,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加強流動人口信息及變更登記,必要時可與社會福利保障綁定,提高其需求吻合度,降低可能帶來的治安問題;加快推進城市文明建設,在醫(yī)療保障、教育公平、舒適生活的基礎上,再開一展城市溫暖燈,推動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的健康綠色持續(xù)發(fā)展.
注 釋:
①戶籍人口指已在其經常居住地的公安戶籍管理機關登記了常住戶口的人員,流動人口指離開戶籍所在地縣級行政區(qū)域到其他行政區(qū)域居住的人員.
②詳細數據請參見網址:http://www.cdstats.chengdu.gov.cn/htm/list_.html.
參考文獻:
〔1〕木永躍.超大城市流動人口社會風險及其治理[J].新視野,2018(06):103-109.
〔2〕張堾杰.中國人口流動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9.
〔3〕田艷君,周玉健,吳佳灝.就業(yè)風險與就業(yè)身份選擇——基于湖南省2015—2016年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據[J].調研世界,2017(09):14-19.
〔4〕楊舸.流動人口與城市相對貧困:現狀、風險與政策[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7,33(01):13-22.
〔5〕張勁松,陳夢.積分制:流動人口市民化價值、風險與完善路徑[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09):83-90.
〔6〕李娜.風險社會理論視閾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基于流動人口視角的分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5(13):14-15.
〔7〕張華初,劉勝藍.失業(yè)風險對流動人口消費的影響[J].經濟評論,2015(02):68-77.
〔8〕戴長征,余艷紅.我國流動人口非制度性政治參與及其政治風險[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02):80-88.
〔9〕王一賀,朱寧.流動人口的婚姻風險研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01):48-51.
〔10〕王道勇.流動人口的社會風險分配問題研究[J].科學社會主義,2012(05):114-116.
〔11〕藍向東,韓殿云,郭興華.流動人口輕罪不捕風險評估機制研究[J].人民檢察,2012(03):49-52.
〔12〕段力剛,段麗凌.將AHP分析法與北京市流動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相結合進行流動人口分層的可行性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41(22):247-256.
〔13〕JavierLópez-Upton,J.RenéValdez-Lazalde,AracelyVentura-Ríos,J.JesúsVargas-Hernández,VidGuerra-de-la-Cruz. Extinction Risk of Pseudotsuga Menziesii Population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Mexico: An AHP Analysis[J]. Forests,2015,6(5).
〔14〕徐國祥.統(tǒng)計預測與決策(第四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