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娟
一個國家的母語教育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世界各國都對母語教育課程是否體現(xi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可見,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科育德,不是語文教學的附加任務,而是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岀:“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使茡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yǎng)。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充分挖掘課堂中的德育資源,豐富語文教學的內(nèi)涵,提高育人水平。用?漫談語文課程育德"作標題,是因為語文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十分豐富,在識字、閱讀
、習作等各個版塊和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體現(xiàn),還因為本文所談的是碎片化的東西。做得不好,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一.在識字教學中感受漢字的美和魅力
5 0年代時,印度總理尼赫魯曾對他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漢字如詩似畫”,文章中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個個眺動的小精靈。找們的識字教學,識字童大,對于狀村學校的兒童來說,任務十分繁重。如果機械地教學生識字,必然是低效的、枯燥的。
學生感受漢字的美、漢字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對識字的興趣,點燃主動識字的愿望,讓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有規(guī)律可循,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根據(jù)漢字的構字特點,結合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教學中注意滲透字理,就能很好解決這一問題。圖文對照,教學象形字,教學中通過圖片,簡筆畫和漢字對照,能讓學生了解這類漢字的本義和由來,如禾穗圖與禾"字的比照,簡筆畫的山形與"山"字的比照等。會意字可以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聯(lián)系生活進行教學,能讓學生體會其中的韻味,效果不錯,如采"由部件"爪“和木組成,可具體地想象人們用"爪"在"木"上采摘茶葉或果實的情景;由"男”字的"田”和"力”想象遠古的男子在“田"間出“力勞作的情形,還可由此聯(lián)想到婦女在家紡紗織布的情景,由此,一幅男耕女織的畫面就會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強化偏旁教學的字理意識,做到"教一個得一串"漢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聲字,掌握了常用的、組字率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時用于表義的特點,就能形成識字的能力,進而"無師自通”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大量的形聲字以及會意字。比如扌“的字,都是與人的手的動作有關系的.
學生有了相關的字理常識,學習起來就會生動很多。效果自然不樣
二.在閱讀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教育。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閱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斷提高,對課文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為此,每一篇文章都要讓學生反復、仔細地閱讀,只有讀通、讀順、讀懂,才可以在閱讀中培養(yǎng)感、感悟道理,在閱讀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
(一)指導朗讀中滲透德育,體驗祖國文字的音韻美。古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朗誦一些聲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佳作,有利于他們體驗祖國文學的音韻美,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養(yǎng)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特別是選λ課本的古詩詞內(nèi)涵豐富,意境高遠,富有哲理,而且語言凝練,瑯瑯上口,千百年來,眾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祖國文化的命脈
(二)在閱讀理解中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yǎng)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德育教育資源,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有機滲透。如《最后一課》、《詹天佑》、《桂林山水》等課文,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資源;《生命生命》的教學中融入生命意識的教育;在《只有一個地球》、《青山不老》的教學中進行環(huán)保意識教育;在《跨越百年的美麗》的學習中感受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獻身科學的崇高精神。
(三)挖掘課本的文化內(nèi)涵,讓課堂更有深度
比如人教版第十一冊《伯牙絕弦》這篇課文,到底教什么"?其語文核心價值又該如何定位呢?習得一些文言詞匯、文言句式嗎?習得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若干技巧和規(guī)律嗎?感受并表現(xiàn)文言文誦讀的特有韻律和情味嗎?了解《伯牙絕弦》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和大意嗎?這些當然有其課程論的價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語文核心價值"。像《伯牙絕弦》這樣的定篇課文。其語文核心價值正在于“知音文化"的闡發(fā)和傳承中。教材編排中的'資料袋’,正是對知音文化傳承的一種意圖所在。這樣去教,上出來的課才有文化內(nèi)涵,才有深度。學生才會真正理白牙和鐘子期他們不是生死之交,甚至交往非常有限,為什么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明白不是一般的朋友都是知音,只有像這樣知“志知"念”、知"心"的朋友才能叫做知音,正是因為知音難得所以才倍加珍惜。盡管知音難覓但我們毎個人內(nèi)心深處才更加渴望知音。最后把這個蕩氣回腸的故事留在孩子們的記憶中,知音文化也必將在內(nèi)心留下烙印。
三、習作教學也是育德的重要途徑。指導學生寫作并進行批改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在習作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德育教育
(一)審題,確定德育導向。所謂德育導向作用,就是指在審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要求,弄清為什么寫,即寫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贊揚一種精神,或是說明一個道理,或是吸取一個教訓或是給人一種啟迪。教師在指導中堅定、鮮明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社會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導向作用。要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注重對題目進行重點分析,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目的。學生在習作中,經(jīng)常遇到寫人的題目,比如寫老師、父母、朋友、熟悉的人,要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實例去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寫出一個人精神,讓學生在對他人的人之中感受心靈之美、生活之美。
(二)選材,把握德育手段。選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實性。
越是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在指導學生選材時,要鼓勵他們選擇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親耳所聞、親眼目睹的人和事,從中提煉岀美好的精神或品格,把?作文和"做人"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三))評改,強化德育效果。評論一篇文章,是對作者品德、行為、能力、知識的評判過程。比如現(xiàn)實生活中同樣一件事,悲觀的人總是看到消極的一面,放大消極的一面;熱愛生活的人,積極向上的人會看到好的方面,并從中受到啟迪或者激勵。在評改中,注重對學生作文中展現(xiàn)出的優(yōu)秀品質(zhì)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和習慣,使之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總之,在語文教學的實踐和探索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師選好切入點,細心發(fā)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并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溶為一體,寓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就可以讓學生得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從而很好地促進語文學科知識的學習,為語文學科知識的吸收、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重視學科育德,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教學一定更有內(nèi)涵,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