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鈞宜 彭文輝
【摘要】本文闡述了在大學本科期間開展專業(yè)基礎課程全英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從教學程式、教學策略、教學資源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專業(yè)基礎課全英文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以本校材料示范學院《工程圖學》課程全英文教學進行了實踐教學,最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對促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 工程圖學;全英文教學;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鄭鈞宜(1964-),女,吉林人,武漢理工大學機電學院,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彭文輝,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學院。
一、引言
目前從全英文教學主題的研究論文的篇數(shù)和內容來看,國內全英文教學的研究不多,多為教學實踐經驗之談的方式,即結合本校全英文建設的教學實踐,總結課程建設的模式和不足。研究角度主要分為三類:政策方面、師資方面和學生方面。政策研究主要包含學校層面的總體規(guī)劃、全英文課程平臺建設、激勵措施等內容;師資建設的核心內容包含教師教學能力、教材建設、考核方式制定等。學生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全英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向進行。
“全英文教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項重要舉措,已經成為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培養(yǎng)兼具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和出色的外語能力的專業(yè)人才,因此,本科期間開展專業(yè)基礎課程的全英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二、全英文課程的教學程式及教學策略的研究
全英文課程面臨的問題比之普通課程更多,包括學生學習興趣與信心問題、教師與學生的語言問題、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掌握障礙問題、英文教學資源建設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意味著我們不能照搬普通課程的教學方法。為有效克服語言帶來的額外障礙、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與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采用有效的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程式和教學策略。
基于工程圖作為工程界的通用語言,具有跨地域跨行業(yè)性和語言無關性,可采用“類比法”,以促進學生對全英語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
鑒于學生語言能力有限,可能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可借鑒“翻轉課堂”的理念,課前給學生多提供語言的幫助和準備;課中分語言問題、專業(yè)問題精講,并多組織課堂討論,多采用“啟發(fā)式”講解;課后通過全英文開放性閱讀和練習與項目,鞏固課堂所學內容。
針對學生語言及專業(yè)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可采用“學伴”式或“項目式”學習,將水平與能力區(qū)別較大的同學分為一組,使他們能共同學習、互相補償彼此的不足,共同提高。
三、教學資源的研究與建設
全英文課程的教學資源建設對課程的意義也非常重要,比之普通課程的教學資源,其不同特點一是主要資源文字為英文;二是還應包括英語語言學習的資源。
本研究擬建設的資源內容包括:教學大綱、知識點重點難點匯集、多媒體課件、英文專業(yè)術語集、專業(yè)知識與文獻的擴展閱讀資料、習題試題與測試集等。所有這些內容,一是要以單元為標準進行組織;二是都可以在網絡上展示與共享。
四、教學評價方法的研究
全英文教學的教學目標包括專業(yè)知識技能的掌握及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考核內容也應包括這兩個方面。
為更加全面的考核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潛力,應避免使用期末一張試卷決定學生成績的方法,應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形成性評價內容和標的包括學生平時的學習態(tài)度、互動積極性、參與度、討論表現(xiàn)、作業(yè)等。
五、教學實踐
本論文以本校材料示范學院《工程圖學》課程全英文教學進行了教學實踐。
《工程圖學》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課程所涉及的教學內容較多,通常采用漢語教學時,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時間都比較緊張?,F(xiàn)采用全英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的語言障礙,因此,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技能與語言能力,成為全英文課程的雙為一體的教學任務與目標。
全英文講授材料示范學院的《工程圖學》課程中,采用本文所研究的教學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講解《工程圖學》課的英文專業(yè)術語時,首先參照實物加以解釋、推薦專業(yè)文獻課后閱讀并在習題中加以鞏固。對于《工程圖學》課的裝配圖的講授,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提供了多樣化學習資源(圖文、視屏及動畫資源),能高效地幫助學生讀懂裝配圖;同時采用“多媒體課件”和“項目式”教學方法,學生不僅掌握了裝配體的主要組成、各組成零件之間的配合關系,而且加深了對裝配體結 構及功能的理解,知道為什么要學習這個裝配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六、結語
本研究擬建設的課程教學資源具有通用性,進一步擴大共享范圍,增加網絡教學資源的受益面,滿足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迫切要求。研究成果還可應用于其他全英文專業(yè)基礎課程的教學。
本研究實施范圍為本校工程圖學的本科生(包括普通本科、材料示范班級、國際聯(lián)合培養(yǎng))以及其他可借鑒的相關課程教學。
參考文獻:
[1]楊朝霞,董兩省.創(chuàng)新教育與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J].語文建設,2012(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