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珍
摘 要: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重要體現(xiàn)。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不是教師多問幾個“為什么”就能辦得到的,教師應該在提供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應該在營造學生提問的氛圍上多下功夫;應該在如何回答學生提問,才能調(diào)動學生思維方面多下功夫。
關(guān)鍵詞:激發(fā);思維;問題
一、激發(fā)學生提問的信心
學生發(fā)現(xiàn)了問題,但不愿提出來的現(xiàn)象很普遍。據(jù)調(diào)查顯示:90%以上的學生有過向教師提問的意向,但只有32%的學生向教師提出過問題,從來沒有向老師提出問題的占35%。其中,怕說錯了被同學們譏笑的學生占調(diào)查人數(shù)的25%;除缺乏提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品質(zhì)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學譏笑,怕老師說笨??傊褪侨狈μ釂柕男判?。甚至喪失學習興趣。
學生提問的信心,來自于教師的肯定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的反應是決定學生能否繼續(xù)提問的關(guān)鍵。如果你對提問的學生不給予熱情的鼓勵,如果你對學生的問題不加以理睬,如果你在學生提出問題時,表現(xiàn)出不耐煩的情緒,如果你對其他學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給學生傳達的信息就是:問題不好,不該問。這樣做的結(jié)果必然是學生逐漸散失提問的信心,變得沉默,進而排斥學習。
因此,要讓學生多問,首先就要增強學生提問的信心。要做到:1、當學生提出問題太偏與本課所要解決的內(nèi)容無關(guān)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于提問的行為。2、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或結(jié)結(jié)巴巴時,教師不能中途打斷學生的發(fā)言,要鼓勵學生繼續(xù)說,并認真解答。3、當學生提出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復強調(diào)過,而學生又當做問題提出時,教師不能嘲笑、諷刺、指責。4、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幼稚,受到其他同學嘲笑時,教師要給予制止、引導,要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二、多給學生提問的機會
學生的問題能否提出來,還取決于教師是否給學生提問的機會。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專利”,“師問生答”,似乎天經(jīng)地義。然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師的思路和意愿來設計的,教師關(guān)心的問題和認為有意義的問題,學生未必感興趣。而學生認為有趣的問題,教師又認為不值一提,不利于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所以要給學生提問的機會。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人們在課堂上只講要考的重點、難點內(nèi)容,而且教學容量越大越好,很不考慮講什么,怎么講對學生才更有意義,效果更好,學生才能更好的適應教師的教學。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學習的平臺,落實新課改的理念。事實上,教學的成功不是取決于教學內(nèi)容的總量有多少,而是學生有所得,有所獲的有多少。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反應,當學生感到困惑時,我們就要給學生時間,讓學生把問題提出來。
三、創(chuàng)設學生提問的情境
提問的情境從以下幾點創(chuàng)設:
1、利用課前預習,促使學生提問。我在講新課前,要求學生先預習,將預習中不懂的問題記在卡片上,我在課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問題修改教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2、利用課堂討論,促使學生提問。我在課堂上往往讓學生討論,要求學生互相提問題,共同討論,交流,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完成小組任務,達成共識。同學之間互相提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學間提問題,常常不講提問的形式。甚至讓同學們感到?jīng)]有壓力,暢所欲言,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fā)展性。
3、利用學生實踐,促使學生提問。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常常會遇到實踐現(xiàn)象和學生的已有知識相矛盾的情況。通過到校外郊游,用實踐體驗學習,體驗生活,增長社會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揚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開拓視野,對學生來說是極為重要,且有成就感的。
4、讓學生上講臺,促使學生提問。讓學生上講臺,扮演老師角色、社會角色、學生講、學生問、學生答、學生提的問題更多,效果更好。學生要當好“老師”,學生就必須鉆研教材,認真閱讀,理解教材,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思考解決辦法,以防被其他學生的問題難住;使自己盡可能的擁有自己的舞臺,表現(xiàn)自尊,得到老師的肯定,同學的認可,帶動更多同學參與,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增強信心;而其他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也更積極,都想把這位“老師”難住,看“老師”的反應。形成一個競爭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的顧慮少了,課堂氣氛活了,學生的思路開了,提的問題也就多了。復習課可采用這種方式教學。
總之,這是晉代學者張載的讀書名言。它充分說明,學習是一個不斷質(zhì)疑和釋疑的過程。惟其如此,課堂提問成為主要教學手段之一,并由此得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一般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激發(fā)學生提問;二是教師面向?qū)W生提問。從而,促使學生提問學生答,教師提問學生答。最理想的是在學生主動提問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領(lǐng)悟,從而準確而牢固的掌握知識,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認真評點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對此問題的回答
任何學生回答問題,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贊揚;如果老師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例行公事的讓學生“坐下”,顯然會令學生失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泯滅提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愿望。倘若老師對學生的回答生硬的否定或粗暴的批評,那當然更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與積極性。
概而言之,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應當“肯定為主”。學生回答正確,自然應當表揚;學生回答錯誤,也不要生硬的說他“答錯了”,而應當婉言表達。例如:可以說“你的回答比較獨特,誰還能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也可以說“你的看法有一定道理,誰還能幫他補充一下”。還可以說“這個同學很愛動腦筋,回答的角度與眾不同,誰還能從另外的角度完善一下”。總之,面對學生的誤答,老師首先應當充分肯定他勇于發(fā)言的精神,再委婉的要求其他同學糾正。
我的教學實踐使我逐漸認識到:激發(fā)學生提問,肯定學生的回答。不是教師多問幾個“為什么”就能辦到的,教師應該在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感性材料上,營造學生提問的氛圍上,如何回答學生的問題,才能促進學生思維方面多下功夫。只有學生問的多了,學生提問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才得以調(diào)動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