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遠根
摘? 要:信息技術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有不少學校也同樣引入該技術,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習的自主性,以及開拓學生物理思維、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如何將信息技術真正融入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可能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本文即通過分析現(xiàn)今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情況,著重探討如何將該項技術和教學進行深度融合,以期指導實際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物理教學;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 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6-0093-01
1.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融合中的問題
雖然信息技術對教學有利,但在實際使用中,仍存在課件內(nèi)容制作、教學互動及教學內(nèi)容方面的問題。
(1)課件未能重視基礎知識
不少物理教師在教學時會運用微課的手段來輔助教學,應該說,微課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聲、光的刺激,讓學生們被微課內(nèi)容所吸引,能在短時間內(nèi)集中注意力,高效的吸收課件中所傳遞的知識。但這種方式也會存在一定弊端,如教師過于依賴這一手段,未能結(jié)合實際教學計劃認真制作課件,而是直接搬用網(wǎng)上的現(xiàn)成課件,就難以起到對實際教學的輔助作用,甚至出現(xiàn)微課內(nèi)容和教學中涉及的基礎知識相分離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學生難以全面掌握相關知識、公式和概念,無法系統(tǒng)的學習、理解知識,導致教學思路不明,影響到知識的吸收效率。
(2)缺乏有效的教學互動
傳統(tǒng)的課堂,習慣于教師主動教,學生被動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學生也能就自己不清楚的地方隨時向老師提問,通過這種互動交流加強和老師、同學之間的溝通。所以,傳統(tǒng)課堂雖然有許多弊端,但在師生的課堂互動上,會占有一定優(yōu)勢。然而,依托于信息技術的微課教學,雖然比傳統(tǒng)授課的口述和板書更為生動形象、發(fā)人深省,但一些老師使用的不恰當,使得一堂課中大部分時間在播放微課,哪怕微課內(nèi)容再吸引人,但對于學生來說僅僅相當于看了一節(jié)課的電影,甚至抓不住學習主題,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動,不能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作出詳細講解或者答疑解惑,長此以往,反而可能會讓學生感到厭倦。
(3)教學內(nèi)容不能重點突出
一些教師在應用微課時,未能注意到微課本身對教學的輔助作用,忽略了課堂講解的部分,而是一味的追求微課課件的趣味性,過于注重微課活躍課堂氛圍的作用,甚至有喧賓奪主的情況發(fā)生。教師忽略了本身備課的重要性,而是直接用微課來代替本應該作出的講解部分,以至于學生們在觀看課件時,并不清楚播放微課的目的,僅僅注意到課件中有趣、吸引人的部分,卻忽視了本應掌握的重難點內(nèi)容,導致微課教學達不到預期目的。
2.利于兩者深度融合的策略探討
教學情境、物理實驗和建模,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均占用重要地位,因此,筆者認為,若微課能從這三方面著手實現(xiàn)深度融合,對于物理教學來說,應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和教學情境融合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幫助學生們盡快進入學習角色,通過自己平時熟悉的事物特點來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更有助于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而信息技術能通過聲音、動畫等元素和教學知識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豐富的情境,讓抽象知識形象化。如,在教授《勻變速直線運動》時,老師可以在課件設計中納入汽車行駛的視頻,包括汽車起步、加速、勻速行駛、減速及剎車的過程,讓學生仔細觀察速度變化并描述,再由老師畫龍點睛般引入這一理論知識,引發(fā)學生思考及對這一知識的興趣,促進微課和教學內(nèi)容相互銜接,同時,視頻中的形象過程也會讓抽象知識更易被理解。
(2)和實驗教學融合
不少物理理論知識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需要通過實驗來讓學生們觀察并進行對知識的驗證,通過信息技術的演示,可以讓學生們對實驗觀察得更仔細,對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掌握的更清晰,從而有助于自己動手完成實驗。如,《慣性演示》實驗教學時,老師可以通過微課視頻模擬汽車、自行車等急剎車后的情景,讓學生們直觀的看到慣性現(xiàn)象;《游標卡尺》實驗教學時,也可以通過微課視頻,讓大家對數(shù)據(jù)觀察得更清晰,從而能夠精確讀數(shù)。
(3)和物理建模融合
物理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經(jīng)常要通過建模來解決,而用信息技術對于建模有較大的優(yōu)勢,更便于學生觀察整個建模過程和結(jié)果。如,研究跳水運動員在空中運動的時間、打網(wǎng)球時網(wǎng)球的運動等物體運動問題,可以分別轉(zhuǎn)換成質(zhì)點的豎直上拋運動和平拋運動模型,在微課中能讓學生們直接看到這些模型的運行方式,并讓模型更細化,乃至可以分段對運動模型進行處理,更利于對物體運動過程的分析。當然,運用信息技術建模,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要求較高,需熟練掌握相關知識才能更好的建模。
總之,物理教師們需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并將其和教學情境、實驗、建模等深度融合,才能切實提高授課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海燕.物理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J].物理教學探討,2014(07):1-2
[2]何克抗.如何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J].課程·教材·教法,2014(02):59-60
[3]陳軍.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深度融合的實踐與探索—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1、2)為例[J].物理教學,2015(09):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