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
摘? 要:學情,是學生學習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能的客觀過程。作為數學老師,我們只有了解學生的數學學情,才能有針對性地結合難點設計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才能收到實效。不了解學情的教育,必定是盲目的教育,失敗的教育。真正有效的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老師的教學為中心。
關鍵詞:數學學情;難點設計;高中
【中圖分類號】G 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6-0089-01
1.數學學情分析概述
(1)學情分析的目的和意義
“學情分析”,我們經常稱之為“教學對象分析”或“學生分析”。辨析詞義“教學對象”既可以用來表明學生,也可以指學生學習的內容。一方面可以指有關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可以指教師或者學者分析學生的身體和生理情況,我們稱之為“學生分析”。所以,近年來,將教學設計過程中對學生的分析,叫做“學情分析”。
第一,學情分析的目的。1、數學學情可以作為研究的資源。2、深入研究數學學情是有效改進教學的關鍵。3、關注數學學情是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前提。4、課后反思數學學情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第二,學情分析的意義。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它要求數學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適合所有學生的數學教育,而不是挑選適合數學教育的學生.這就需要我們“以學定教”,深入的分析,去認真的了解我們的學生,繼而增強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和先見性,使教學設計及其實施建立在客觀的,符合學生實際的扎實基礎上。
首先,教學內容分析或者說是教材分析是學情分析的重要前提之一。
其次,學情分析是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
再次,學情分析也是安排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
(2)學情分析的具體內容
學情分析的基礎是了解學生,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尤其是學生一般特點和學習風格的分析、了解,主要依靠平時的積累??梢葬槍虒W任務、教學內容的主要特點,擇要作出具體分析。分析的主要內容可作如下分類:
一是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二是分析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態(tài)度。三是分析學生的學習方法與習慣。
(3)學情分析的一般方法
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是教師的教學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因而主要靠平時的積累,關鍵在于“用心”,做有心人。至于學情分析的具體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是觀察法。二是談話法。三是問卷法。四是材料分析法。第五,訪問調查法。
2.數學教學難點概述
(1)教學難點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一是什么是數學教學的難點。二是對數學教學難點的認識。三是教學難點設計的意義。
總之,能夠準確的確定出教學難點,特別是正確挑選和合理應用各種高效的方式方法去突破難點,不僅是確保課堂效果和質量的關鍵,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功。
(2)確立教學難點的一般方法
一是通過教學重點確定教學難點。二是通過學情分析確定難點。三是通過教材分析確定難點。四是通過教學經驗確定難點。
3.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學情分析與難點設計研究
(1)高中學生的思維水平和特點
高中階段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已經逐漸成熟,接近于成人水平,抽象邏輯思維正從“經驗型”轉向“理論型”,由于高中生處于青少年的特殊時期,有自己的想法,對于遇到的問題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并為了得到別人的贊同而努力。
(2)高中數學內容的主要特點
一是數學語言在抽象程度上突變。二是思維方法向理性層次躍遷。三是知識內容的整體數量劇增。四是知識的獨立性大大增強。
(3)高中數學教學難點設計例析
案例1幾何概型的教學難點設計
幾何概型這一章節(jié)內容學生在初中時并沒有接觸到,是學生在進入高中時新接觸到的,其特點是概念較抽象,學生不好理解掌握,在高中教學中是個難點。因為在學習幾何概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古典概型,學生在這兩個中容易混淆,故在教學設計中用比較教學法,幫助學生辨析犯錯原因,促進學生掌握幾何概型的實質,從而能夠突破幾何概型的教學難點。
題組一:設有關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
第一,如從0,1,2,3四個數中任取一個數表示 ,從0,1,2三個數中任取一個數表示 ,求上述方程有實根的概率。
第二,若從區(qū)間 中任意取出一個數表示為 ,從區(qū)間 任意取出一個數表示為 ,求上述方程有實根的概率。
在這道題中所提出的兩個問題,每個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發(fā)生的,但是在問題1中的所涉及的基本事件是有限個,因此屬于古典概型,而問題2中的所有的基本事件是無限個,屬于幾何概型??梢姽诺涓判团c幾何概型有聯系也有區(qū)別。通過教師的講解和讓學生比較這兩道題,學生能夠清晰認識到區(qū)分古典概型與幾何概型,讓學生明白區(qū)分這兩個概型關鍵在于所有的基本事件的個數是有限個還是無限個。
參考文獻
[1]曹培英.學情分析的意義,內容與方法.[J].復印報刊資料:小學各科教與學,2009(12):14-18
[2]張思明.高中數學新課程與學生學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110-150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6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