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摘 要:美術是一種通過視覺感受來直觀表達思想的方式,在培養(yǎng)幼兒感知能力、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方面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是培養(yǎng)幼兒發(fā)現美、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良好載體。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蘊含著豐富的鄉(xiāng)土人情,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激發(fā)幼兒對于民間藝術的興趣,有利于幼兒切身感受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促使幼兒在愉悅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提升自身的民間藝術審美能力。基于此,本文將簡要闡述美術教學與民間藝術之間的關系,并探討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激發(fā)幼兒對民間藝術興趣的方法。
關鍵詞:幼兒園;美術教學;民間藝術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觀念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芽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比缃?,隨著素質教育和學前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深入,美術已經成為幼兒園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科,在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民間藝術是社會文化生活的特殊表現形式,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引入民間藝術,不僅能夠激發(fā)幼兒學習民間藝術的興趣,而且很好地豐富了幼兒園美術教學的內容,促使幼兒感悟民間藝術的魅力,對于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幼兒園美術教學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
一、美術教學與民間藝術之間的關系
如今,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從業(yè)者關注的問題,在素質教育理念日益得到重視的新時期,如何改變傳統(tǒng)“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學前教育從業(yè)者關注的熱點問題,而美術作為培養(yǎng)幼兒美學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的重要學科,幼兒教師需要以素質教育理念為基礎,不斷探索美術學科教學的新方法與新模式,促使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培養(yǎng)和提升對于民間藝術的興趣,開拓幼兒的知識視野,以此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具有民族風貌的歷史文化,如古典建筑、民族服飾、書法等等,這些涵蓋文字、思想和語言的民間藝術是創(chuàng)新幼兒美術教學形式的源泉,在幼兒美術教學中融入民間藝術文化,是增強幼兒民族意識的必要條件,若是一味地引導幼兒機械反復式地進行技能學習,而忽視美術教育中的民間藝術,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摧殘幼兒對于審美的理解、感知和想象,幼兒教師需要以民間藝術為載體,在美術活動中激發(fā)幼兒對民間藝術的興趣,在筆墨飛舞中感受民族藝術神韻,增強孩子們的民族意識,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激發(fā)幼兒民間藝術興趣的策略
1. 營造濃厚的民間藝術氛圍
毋庸置疑,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正是獲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基礎,教師講授、幼兒被動聽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搭建自主發(fā)揮的平臺,直接制約著幼兒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針對激發(fā)幼兒民間藝術興趣而言,幼兒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重營造濃厚的民間藝術氛圍,增強孩子們感悟民間藝術魅力的能力。如引導幼兒欣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樣式的古典建筑,同時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我國故宮、長城等傳統(tǒng)建筑,并伴隨輕松的音樂,在這一氛圍下引導和鼓勵幼兒找出古典建筑的熱點,加強孩子們對于傳統(tǒng)建筑的了解,幼兒在傳統(tǒng)建筑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了古代建筑藝術的精美,并鼓勵幼兒根據自身的想象力描繪出自己內心中最好的民間建筑形式。另外,幼兒園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創(chuàng)設民間藝術文化墻,鼓勵孩子們收集民間藝術,如印染花布、刺繡織錦、彩塑、木刻等等,讓幼兒無時無刻都在接受民間藝術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加深幼兒對于民間藝術的理解,這樣將大大激發(fā)幼兒對于民間藝術的興趣。
2. 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民間藝術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幼兒園的孩子年齡較小,缺乏一定的學習經驗,認知能力相對薄弱,生活是孩子們獲取知識與經驗的重要來源途徑,幼兒教師需要認識到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美術知識的海洋,注重挖掘幼兒生活中的民間藝術文化,將幼兒生活與美術教學、民間藝術文化有效融合,感知生活中的民間藝術文化,這樣才能激發(fā)幼兒民間文化興趣,才能為美術課堂增添色彩。如“剪紙”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幼兒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引入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形式,鼓勵幼兒勇于發(fā)現剪紙的特征,并向孩子們普及剪紙的發(fā)展歷程和古代人應用剪紙的場合,加深幼兒對于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的理解,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孩子們播放優(yōu)秀的剪紙案例,引導幼兒利用繪畫和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以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民間藝術作為開展美術活動的載體,激發(fā)了幼兒學習民間藝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愛國意識與民族文化意識。
3. 開展具有園本特色的主題活動
“以幼為本”是新時代幼兒教育工作的宗旨,園本課程開發(f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和發(fā)展方向,對于增強幼兒園的競爭力和促進學前教育發(fā)展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民間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經濟形勢和意識形態(tài)等作用形成的文化積累,是國家和民族的瑰寶,在促進民族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有著很高的教育價值,幼兒園教師要充分利用孩子們熟悉的民間藝術來促進園本課程開發(fā),為激發(fā)孩子們民間藝術興趣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如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實施“十二生肖—虎”園本課程,常見的虎頭鞋、虎頭帽、虎頭枕和虎面肚兜都是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對于幼兒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幼兒教師可以組織“繪十二生肖”園本課程,一節(jié)美術課向幼兒普及一個生肖,促使幼兒利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十二生肖的魅力,加深幼兒對于民間藝術的理解程度。
4. 發(fā)揮互聯網信息技術優(yōu)勢
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其直觀性、生動性和多元多樣性的特點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是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興趣和增強幼兒認知能力的良好途徑,作為新時代的幼兒園老師必須要深刻地意識到信息技術的生動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的優(yōu)勢作用,努力將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椤耙杂變簽橹黧w,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加大民間藝術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的滲透力度,培養(yǎng)幼兒的民間藝術興趣。如陶藝是我國自古以來燦爛的民間藝術,為了促使幼兒更加深入地了解陶藝民間藝術,幼兒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搜索《泥火傳情——少兒陶藝表現及作品賞析》等繪本,并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幼兒面前,同時展示捏、壓、連接、團、刮、抹和按的陶藝制作技能,讓幼兒切身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獨特美,促使幼兒主動地在美術活動中學習和感悟民間藝術。
三、結論
總之言之,在民間藝術教育日益得到重視的新時期,促使民間藝術與幼兒園美術教學有效結合已經成為一種重要趨勢,幼兒園老師要深刻地意識到美術教學與民間藝術之間的關系,并注重在美術活動中激發(fā)幼兒民間藝術興趣,增強孩子們的民間藝術素養(yǎng),促使其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思維方式,從而推動我國幼兒教育事業(yè)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陸洋.將民間藝術之美點亮幼兒生活[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8):85.
[2]陳澤亞.民間美術如何走進美術課堂[J].美術教育研究,2017(19):151.
[3]林芳.民間藝術與幼兒美術活動融合的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06):168-169.
[4]柴春玲.淺談民間藝術對幼兒美術教育的影響[J].新西部(理論版),2015(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