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才
摘 要:在“學本課堂”教學理念指導下,嘗試“順學而教”策略,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采取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以獲取新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fā)學生思維,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挖掘其內在潛能,使課堂上教師的教學產生一種內化作用,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順學而教 學導結合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關于文言文教學的要求很簡單:“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但對于中學生來說文言文深奧難懂,望而生畏;而對于文言文的拓展閱讀,他們更是不敢涉足,不愿涉足。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自學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促使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我們可以嘗試采用“順學而教”的策略,使文言文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一、設疑激趣,增強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盡力去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波瀾”。也就是激發(fā)學生的疑問,引發(fā)他們在生疑——置疑——釋疑的循環(huán)往復中探求新知,發(fā)展智能。設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學生在尋疑中產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發(fā)現(xiàn)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探索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教《孫權勸學》時,先讓學生看標題,然后提問:“同學們,這個標題引發(fā)了你哪些思考?”生答:“孫權勸誰學習?”“孫權為什么要勸學?”“孫權勸學的結果怎樣?”
師:“同學們,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讀讀課文,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p>
二、多樣誦讀,培養(yǎng)感知能力
多讀、熟讀,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一種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辈辉陂喿x上下工夫,想通過什么別的途徑獲得一把可以打開一切文言文學習之門的鑰匙,那只是一種幻想。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師曾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這種境界,文意將會自見。
出于這樣的目的,在教《孫權勸學》時共安排了四步讀:第一步,聽讀課文,注意字音。這一步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聽名家朗讀,讓學生感覺到文章的美,以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第二步,合讀課文,明確節(jié)奏。學生一邊隨錄音輕聲誦讀,一邊標畫節(jié)奏。第三步,分讀課文,領會文意。分組讀,配樂朗讀,使學生以誦讀為樂,養(yǎng)成自覺朗讀的習慣。第四步,齊讀課文,總理全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認知。
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言語感,學生對全文內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為分析、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自讀指導,培養(yǎng)自學能力
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會主動地去學習,從而養(yǎng)成了學習文言文的良好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魚”,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幫助學生解決“怎樣才能學好文言文”的問題。
在教《孫權勸學》時,先讓學生根據(jù)課本注釋,試譯課文語句。學生只要認真閱讀課后淺易而詳盡的注解,就能自己解決生字、難詞,初步達到“了解內容”的要求,為順暢翻譯鋪平道路。再有疑難,可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讀懂原文。教師告知學生將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客觀的檢驗標準是“信、達、雅”。學生要梳理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明確的知識點,特別難理解的字、詞或義項過多的詞,可做上記號,等待合作學習時小組討論交流。
四、分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探究能力
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要養(yǎng)成傾聽、理解、交流、評論、合作、參與、溝通、決策等良好的習慣和素質。讓學生學會“說出自己的問題,講給別人聽”這種互相學習的方式。小組合作交流、釋疑,提出新問題,進一步形成更加廣泛的生生交流和師生交流,共同學習,全面提高。教師應積極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去,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
小組合作學習之前,老師出示溫馨提示:文言文翻譯五字法:留:國號、年號、地名、人名、官名、書名。替:用現(xiàn)代漢語詞替換古代文言詞。調:調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說法。補:補充出句中省略的內容。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小組合作,一人口頭翻譯,三人傾聽指正。釋疑后,將不能解決的新問題記下,待全班交流時提出。
五、集體交流,展示所得,局部突破
教學時,讓小組代表提出疑難,老師順著學生的思路來教。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一一加以點撥、講解,教給學生辨析的方法,總結規(guī)律,使之能舉一反三,逐步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1.答疑解惑
如:有學生提出“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不知怎樣翻譯才好?師,引導學生將句子調整為“蒙以軍中多務辭”,再讓學生翻譯,同時強調“倒裝句”應調整句子次序。
2.發(fā)揮想象
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語言凝練,這足以給學生留有豐富的想像空間,對教材中的空白領域進行合理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是“投學生所好”。抓住這一亮點,采取學生喜愛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熟悉的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
3.感悟深思
對文本內容理解的有關問題,教師可適時采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參與集體學習,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獲得自己的體驗,談出自己的啟示,這既是新課程的閱讀要求,也是個性化的閱讀要求。閱讀古代作品,要從中汲取生命的營養(yǎng),古為今用;同時,要結合現(xiàn)實社會,談出自己的認識體會。引導學生在談論時,結合自己的思想與生活實際,結合社會的實際,談出自己的感悟體驗。
六、演讀誦讀,加深理解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帶上情感來讀,分角色表演,讓學生加上表情、動作,可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教師可引導學生讀出文中孫權諄諄告誡,語重心長又不失國君風范的語氣,魯肅吃驚、情不自禁的贊嘆,呂蒙回答魯肅時的自得,自豪語氣。學生表演完,可讓其他學生評價,促進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教師給出關鍵詞,讓學生熟記,直到能夠背誦,吟詠。
七、分類整理,養(yǎng)成積累的好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于閱讀種種的書?!毙抡n標也要求初中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所以學生學習文言文務必使學生掌握文言詞語的一些規(guī)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義,然后把這種能力遷移到文言文學習中。分類歸納積累文言詞語,梳理重要的文言語句,掌握通假、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現(xiàn)象,夯實基礎。
課堂上發(fā)給學生《文言知識整理表》,要求學生及時歸類整理本課知識點。
八、拓展遷移,延伸課外增強實效
要切實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僅僅依靠教材中屈指可數(shù)的課文和課堂4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落實好課堂教學,讓學生領悟文言文學習方法、感受文言文學習趣味的同時,給學生引薦一些淺顯的文言文課外讀物,也是增強文言文教學實效的有力舉措。在學習《孫權勸學》后,我向學生推薦了一篇《呂蒙傳》讓學生自讀,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朱子家訓》中講到“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币詫W生的展示、交流為主,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鼓勵學生大膽地交流,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收獲。讓學生通過說、讀、議、背等方式把學習成果與同學交流、與教師交流,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⑴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