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芮
谷雨排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六,雖然已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但從谷雨的民間習俗和歷史文化來看,仍舊離不開一個“春”字。
從古至今,中國的“吃春”文化源遠流長。民間常說的“吃春”,一方面是專指立春節(jié)令的食俗,也常被叫做“咬春”;而另一方面,則是北方人,尤其是老北京常說的“食椿”,也就是谷雨吃香椿的習慣。
谷雨節(jié)氣源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說。漢代緯書《通緯·孝經(jīng)援神契》中記載,“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凈明潔也?!闭^“雨生百谷”,谷雨之后,寒潮退去,雨量增多,是農(nóng)作物生長的大好時節(jié)。
? 關于谷雨節(jié)氣的由來,古代民間多種說法都與“倉頡造字”有關。據(jù)《淮南子》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傳說黃帝于春末夏初的時候發(fā)布詔令,宣布倉頡造字成功,在這一天正好下了一場不平常的雨——天空竟落下了無數(shù)的谷米,于是,后人便把這天定名為谷雨。
? 為什么北方人習慣在谷雨時節(jié)吃香椿呢?民間有句農(nóng)諺叫“三月八,吃椿芽兒”,是指農(nóng)歷三月,谷雨節(jié)氣前后剛好是香椿上市佳季。古代民間甚至還流傳著“常食椿芽,百病不沾,萬壽無邊”的說法,非常適合在暮春前后食用。
古代香椿樹常常被視為長壽的象征。這一文化典故正是源于莊子《逍遙游》中那句“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意為上古時代的大椿樹以人間八千年當做自己的一年,可見壽命之長久。于是后人便常常用帶“椿”的詞語來形容福壽綿延,如以“千椿”形容千歲,又如以“椿壽”作為對長輩的祝壽,以盼望長輩像椿樹一樣長生不老。
古人也喜歡直接用“椿”來比喻父親或其他長輩,將已過耄耋之年的父親稱為“椿庭”。這一說法與《論語》有關,相傳孔子的兒子孔鯉因怕打擾父親思考問題,便在路過庭院時快步走過,即“趨庭而過”,于是,后人就把“椿”與“庭”結合了起來,稱父親為“椿庭”。而古人又喜歡將母親形容為“萱草”,于是便有了“椿”與“萱”的結合,如“椿萱并茂”常是用來形容父母健在、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