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生:什么是細節(jié)描寫?寫好細節(jié)有哪些注意項?
師:所謂細節(jié)描寫,指對人物、環(huán)境、物件等的細微部分所作的具體而細致的描寫。人們常說:故事情節(jié)是人物性格發(fā)展的歷史,而細節(jié)則是人物的血肉??梢?,細節(jié)在人物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細節(jié)要細。對此,大師們有許多精辟的見解:
高爾基認為,它是“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
莫泊桑認為,它是“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過和沒有寫過的細微特征”。
契訶夫認為,它是“組織起來,讓人看完之后,一閉上眼睛,就可以看見整個畫面的瑣碎細節(jié)”。
朱自清認為,它是“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
下面請看三個范例:
1.吳敬梓《儒林外史》中有一段描寫:
“嚴監(jiān)生病重得一連三天不能說話。晚間擠了一屋的人,桌上點著一盞燈;嚴監(jiān)生喉嚨里,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接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大侄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二侄走上前來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兩眼睜得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fā)指得緊了。奶媽抱著兒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因兩位舅爺不在眼前,故此惦念?!犃诉@話,兩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趙氏慌忙揩揩眼淚,走近上前道:‘老爺!別人都說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f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jiān)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p>
【評析】
這是一處絕妙的細節(jié)。嚴監(jiān)生臨死時,總是斷不了氣,卻一個勁兒地伸出兩個手指頭——原來他是看到燈盞里點著兩莖燈草,怕費油。多燒一莖燈草就會使他斷不了氣,多么高明的畫師??!看似未加任何感情色彩的語言,卻活生生地刻畫出一個吝嗇鬼的丑陋形象。這種如同素描般的細節(jié)描寫的水平,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達到的,必須下一番苦功夫。
2.作家葉傾城筆下一個患了老年癡呆癥的外婆形象:
“幸虧老外婆還認識一個人——自己的女兒。每次看到她,臉上都會露出笑容,叫她‘毛毛,毛毛’。黃昏時候搬個凳子坐在樓下,嘮叨著:‘毛毛怎么還不放學呢?’——連毛毛的女兒都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了。家人吃準了外婆的這一點,以后她再說要回自己的家,就恫嚇她:‘再鬧,毛毛就不要你了?!馄啪蜁⒖贪察o下來?!?/p>
【評析】
上面文段中的幾個細節(jié)(比如“臉上都會露出笑容”“黃昏時候搬個凳子坐在樓下”等),使每個讀者都震撼于母愛的力量——失去記憶的老人,大腦皮層存留的唯一印象就是女兒,并由女兒的高興與不高興來決定她的行為。
3.《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筆描寫:
“我也站起來,沒留意把小轉椅的上部帶歪了??偫磉^來把轉椅扶正,就走進里面去了。”
【評析】
作者寫起身與周總理告辭時“把小轉椅的上部帶歪了”,總理見了,“走過來把轉椅扶正”。這的確是一件很小的事,按說,轉椅不正,坐的人再扶一下就行了,坐過的人根本用不著再去扶正——因而作者完全沒有在意這些??墒?,周總理不是這樣,他在工作了一個通宵、十分疲勞并已起身要去休息的這個特定情況下,竟然轉回來把它扶正了再離去。我們總聽到這樣的說法——于細微處見精神,那么這個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不正體現(xiàn)了總理平易近人的高貴品質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嗎?
【學生佳作】
凝眸深處
江蘇 徐亦陸
如今回到鄉(xiāng)下,那間房子已經(jīng)搬空,只剩一黑一彩兩張照片掛在墻上。
我一直覺得曾祖母是個不茍言笑的人,對曾祖父似乎也是半冷不熱的態(tài)度。我出生時,她已經(jīng)是行將就木的老人了,起碼在我對她那少得可憐的記憶中是這樣的。聽別家的老人說,曾祖父、曾祖母是沒什么感情的。我不清楚那時的傳統(tǒng),只聽說那時很多人家的婚姻都是家長包辦的。隔壁家的老奶奶也曾擺著手對我說,哪管什么感情啊,找個伴過日子而已。我記得曾祖父、曾祖母晚年平淡得過分的相處模式,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又不愿相信。
“怎么會沒有感情呢?只是在看不見的地方吧。”我困惑地回頭盯了一陣,曾祖父閉著眼睛縮在竹椅里,老舊的臺扇吱嘎吱嘎地轉。
兩位老人的房間是我探索的禁地,但在我把家里的廚房、倉庫乃至羊圈都徹查了一通之后,還是趁著家中人不在時,偷偷打開了曾祖父那個紅漆衣櫥,那雕刻的花紋里積了一層灰。
無趣,無趣。翻看曾祖父那些又舊又破又土氣的衣物本來就沒什么意思,而且沒翻幾下就見了底,露出墊底的舊報紙。不過閑著也是閑著,我想順手扯張報紙出來看看是哪一年的——也許比我年紀都大呢,于是用指甲挑開被壓得極平整的邊緣,發(fā)黃的舊紙張終于掀開來。
兩層報紙夾縫中露出一個紙角,我用手指一捻,發(fā)現(xiàn)厚薄與報紙不同。換用左手托住報紙和上面的衣物,小心翼翼地揪著那角把小紙片抽出來……
一張彩色照片,上面的人像并不陌生,正是曾祖父和曾祖母,兩人的眉目都已蒼老,想來照了并沒有幾年。曾祖母臉上依舊是不露一絲笑意,曾祖父倒是悄悄彎起嘴角,眼里卻還隱了一份無奈。
照片背面用毛筆顫顫悠悠寫著曾祖母的名字,是曾祖父特有的筆體,磕絆的邊緣,利落的筆鋒。墨跡看上去有些時候了,不知是不是曾祖父一拿到相片就迫不及待寫上了這幾個字;說不定,還是瞞著曾祖母偷偷藏在這報紙夾層里的。
翻到正面,湊近了細細尋找細節(jié),到底是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的。曾祖母打理得一絲不茍的發(fā)髻,曾祖父微微右傾的身體;她按住衣角的右手,他在背后偷偷伸去的左手……我一遍又一遍用目光梳理兩人的輪廓,仿佛連白色的背景也能盯出什么不尋常之處來。
之后,便是被回家來的曾祖父抓了個正著。我也不遮遮掩掩地打聽曾祖母的事了,干脆直接挽著曾祖父的手臂追問。他從我手里拿過相片,仔細放回原處。
我從沒聽過這么別扭的愛情,那一段年輕任性的歲月,還有最終都沒拍成的結婚照,那碗私下里熱了又熱的粥。
我無法辯駁大人口中的是非,但總算弄清了他們之間是有情的;就算是藏在盲點后的感情,也不能忽視。
我以前總喜歡把曾祖父的一張相片翻出來,放在曾祖母的黑白照旁邊,總少不了招來大人一頓呵斥。如今,這兩張風格迥異的相片總算擺在了一起,看著看著,總覺得曾祖母會走到彩色的那張里去,而曾祖父又試圖溜到那個黑白的框里。
記憶的盲點,目光的盲點,終不能代表愛情的盲點。若不細細凝視,世間又哪來那么多的愛呢?
【名師微點評】
“記憶的盲點,目光的盲點……若不細細凝視,世間又哪來那么多的愛呢”——本文作者懷一腔真情,用細膩的筆觸帶我們走進了兩位老人的情感世界,讓我們感受到了老一輩人身上平淡、內斂而又真摯的愛。
全文詳略安排很有講究:略寫“曾祖父、曾祖母晚年平淡得過分的相處模式”,對于“這兩張風格迥異的相片總算擺在了一起”也一語帶過,而是聚集筆墨大寫特寫“我凝視那一張彩色照片”。該部分因細節(jié)出彩而讓人心動——只要細細品讀“上面的人像并不陌生,正是曾祖父和曾祖母”以下三段文字,自可深切地體會到這一點。你看,無論是“悄悄地彎起嘴角,眼里卻還隱了一份無奈”,還是“磕絆的邊緣,利落的筆鋒”,抑或“曾祖母打理得一絲不茍的發(fā)髻,曾祖父微微右傾的身體;她按住衣角的右手,他在背后偷偷伸去的左手”,均是“凝視”之后的所得,是對題意“凝眸深處”的充分落實。此外,欲揚先抑的構思,“總覺得曾祖母會走到彩色的那張里去,而曾祖父又試圖溜到那個黑白的框里”的妙筆,也為全篇增色不少。
【規(guī)律總結】
◆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都是客觀事物與作者主觀感情的有機結合。
◆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離不開作者仔細的觀察和大膽的想象。
◆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總是將形象的畫面與生動的語言結合在一起。
【常見失誤】
1.細節(jié)不真實,編造的痕跡明顯。這是不留心觀察生活、不注意生活積累造成的失誤。
2.所選細節(jié)平淡,缺乏典型意義,起不到應有作用。這是辨別、取舍細節(jié)的能力較差造成的失誤。
3.細節(jié)選擇不當,不能表現(xiàn)甚至有損于人物形象。這與對文章整體把握的欠缺密切相關。
4.細節(jié)雖好,但描寫不力,如同廚藝不精,糟蹋了美味的食物一樣。這是因閱讀太少、缺乏對范例的積累與借鑒而出現(xiàn)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