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蘭
隨著寫作教育的推廣和深入,初中寫作教學也備受關注。經(jīng)過不斷改革和完善,新課程標準的出現(xiàn)對初中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學由閱讀和寫作兩部分組成,相比小學,初中階段的語文知識體系增加的難度對初中生的學習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寫作是運用文字反映作者對客觀事物的看法、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不斷學習、總結將所學運用到實踐寫作中,才能達到學習的最終目的。以下是我總結的初中語文寫作指導策略。
一、寫作——根源之本
寫作用通俗的語言來說便是用筆說話,也就是用筆把想說的寫下來,是生活中與人溝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種方式。就像平常說話一樣,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可將其大致分為“采集——構思——表述”三個階段。與其他寫作不同的是,語文寫作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特定要求用書面語言創(chuàng)造文本,通過教師設定的題目抒發(fā)感情,同時以發(fā)展和提高自身寫作能力的學習活動為目的。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寫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績的好壞不僅可以體現(xiàn)出學生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yǎng),而且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對學生們步入社會后尋找工作機會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寫作教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階段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
二、正確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作為人們動力的源泉,能調(diào)動起人對事物的激情,使大家熱愛自己的專業(yè)技能。人對自然產(chǎn)生興趣,就能引發(fā)出對事物的深刻體驗,對問題進行思索;人對生活產(chǎn)生興趣,就能引發(fā)因好奇而進行實踐,從而驗證、發(fā)現(xiàn)。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之下,語文教學也開始變得枯燥、乏味,語文當中的人文價值、文化底蘊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消失殆盡,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了興趣,使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不斷下降,這對語文來說是一個迫切需要改變的問題。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標準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課標中強調(diào),在語文學習中要豐富學生知識的積累。而寫作中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在“讀”的方面,在寫作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并長期堅持下去,要求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總結積累,使閱讀成為寫作的素材工具。但是,現(xiàn)階段,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寫作總是抱著一種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以完成教師留下的任務為目的,用麻木機械的文字完成寫作,甚至有些學生會對寫作產(chǎn)生抵觸心理。寫作本是表達自己真實情感的一種手段,可反觀現(xiàn)在,很少有人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大多數(shù)寫出來的東西都是千篇一律,故而作文教學效果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即便如此,語文教師仍在積極努力探尋新穎的教學手段,以期激發(fā)起學生的寫作欲望與興趣,從而更好地展開語文作文寫作教學。
教師在授課的同時應該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并使之變成一種終身的興趣愛好,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書,才能將思想感情更加完整地表達出來。從古至今,很多功成名就的人的成功源自他們青少年時代的興趣,他們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沿著自己的路,步履不停地走下去,最終獲得了成功。
三、寫作技法——指導策略
在寫作過程中,只有采用正確的寫作技巧,才能一氣呵成地完成寫作。寫作技巧就是寫作時對文章進行修飾的方法,也是作者為表情達意而采取的有效藝術手段。寫作雖然會局限于作者本身的真實情感,但有了寫作技巧的加成,對寫作來說是如虎添翼。
(一)語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是否已經(jīng)融會貫通,并且在寫作中可以靈活運用,是教學中的首要問題,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便很難將之用于實踐,甚至會出現(xiàn)濫用方法的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不主動閱讀積累,寫作時缺少素材,不知如何下筆。例如,在寫作中,通常教師會通過舉例子更形象地表達作者的意圖,卻因為學生缺乏對知識的積累而導致跑題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使讀者不知所云。
此外,在缺乏寫作素材的情況下,對于僅知的幾個例子,很多學生一用便是一個學期,甚至更長時間,寫出的文章毫無新意。還有的學生為了使文章骨架豐滿,特地劍走偏鋒,照貓畫虎地在文章上多次使用各類的方法技巧,文章整體混亂不堪、內(nèi)容雜亂、形式嘩然,容易讓文章變得不倫不類。
(二)語文寫作的類型技巧
初中語文寫作早已不同于小學語文寫作的日記形式,初中寫作發(fā)展成了作文,寫作的形式也開始變得多種多樣,包括記敘文、抒情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對于不同的寫作類型,所使用的寫作技巧也不盡相同,教師在授課時也應該格外重視寫作技巧的講解。
寫作技巧便是對寫作手法的靈活應用,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方法,寫作手法分為藝術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常見有聯(lián)系、照應、懸念、想象、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等。這些不同的寫作手法賦予了文章生命,作者在文章中運用不同的寫作手法,造就了不同類型的文章,當然,不同類型的文章對應不同的寫作手法,切勿張冠李戴。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不斷積累和學習,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正確使用寫作技巧,寫出好的文章,在文章中靈活運用藝術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在不同的場景下使用正確的方法。例如,對于一篇寫景的抒情文,關鍵是要抒發(fā)出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受,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聯(lián)想、想象的藝術手法加工渲染、情景再現(xiàn),給人以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朱自清的《春》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篇詩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不同于往常的寫作方法,而是通過表達人對春的情感來開頭點題,接著運用比喻、擬人等,使春景更加生動,賦予景色人的情感,使讀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看調(diào)皮的小草打滾,看花兒們爭奇斗艷。作者利用春天的突出特征,用富有詩意的筆調(diào)向眾人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以及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描寫出了生機勃勃的春景,抒寫出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整篇文章都在圍繞著一個字——“春”進行描述,且分成了三個部分,即盼春、繪春、贊春。這三個場景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是相同的,作者強烈盼望春天的到來,通過反復的語調(diào)將那種急切渴望的心情抒發(fā)出來,使整個文章活潑生動。當春天來臨,作者用優(yōu)美的語言贊賞春,體現(xiàn)了作者對春的喜愛。作者用華麗的辭藻給人們創(chuàng)造出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贊揚了充滿活力的春。作者用所見所聞和豐富的想象力賦予了《春》無限的生機,頌揚了像春那樣奮發(fā)向上的精神,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師在指導初中生寫作時應該格外注重寫作技巧,寫作技巧能體現(xiàn)作者本身的文化涵養(yǎng),使文章變得生動形象,通過不斷寫作,再加上對寫作技巧的靈活應用,必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狀態(tài),體現(xiàn)出自身的思想感情。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對于學生寫作的指導策略,教師要將閱讀積累與寫作技巧相結合,讓學生不斷嘗試寫作,大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并化為己用,同時要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加強對寫作技巧的訓練,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表情達意;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具有自己的寫作風格特色,使學生可以在文章中靈活使用寫作技巧,并保持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