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德
“問題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應用在信息技術這種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其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我在任教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進行了多次問題驅動教學法的嘗試和實踐,下面針對問題驅動教學法中“任務”的設計原則進行分享。
它強調(diào)學生要在真實情景中的問題驅動下,在探索任務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的環(huán)境下,在討論和對話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活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提高了技能,還培養(yǎng)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的角色是學習情景的創(chuàng)設者、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問題驅動法”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tǒng)的以教定學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合作、探索創(chuàng)新的新型的學習方式。目前,我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被一些陳舊模式所影響,理念、思想、方式滯后,與時代發(fā)展不相適應。
一、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學生的基礎和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基礎和認知能力。例如:多年前在高二學業(yè)水平測試前夕,我為學生布置了一些Word操作題,主要是對文字、段落的一些設置,正巧學校機房的紅蜘蛛軟件出現(xiàn)問題,不能實現(xiàn)從教師機群發(fā)文件至學生機。于是,我便自然而然想到使用公共郵箱,即讓學生們通過因特網(wǎng)登入郵箱打開郵件,下載附件,為此我還特地在黑板上寫好登入網(wǎng)址、用戶名、密碼等,然而課堂中,學生們卻遇到了大問題,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是50%不知道在哪里輸入網(wǎng)址;二是30%還不熟悉鍵盤,更別提輸入網(wǎng)址;三是大概20%好不容易率先進入郵箱,可還是不熟悉郵箱界面的操作,能成功登入是第一次。
后經(jīng)詢問才知,大部分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基本沒在機房上過信息技術課,即使有,也沒有真正實踐過這些本該掌握的基礎操作,而那些20%的學生之所以能相對順利登入郵箱,是因為家里有電腦或平時在外接觸電腦多,信息技術素養(yǎng)相對較好,結果那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沒有實現(xiàn),是我失察所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電腦大面積普及使用,越來越多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顯著提高,這樣的任務在高中課堂上已經(jīng)不是問題,所以在注意學生的基礎和差異的同時,也要注意時代在發(fā)展,學生也在發(fā)展。
二、設計“任務”時要注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征
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不同的學生時期,學生的心理會隨著成長而變化,各個時期會呈現(xiàn)不同的心理特點,這也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極大不同。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有幸深刻意識到這一點:當時因為學校缺信息技術教師,所以八年級下冊教材主要是多媒體作品制作,即要求學生能運用Powerpoint軟件簡單制作出一個插入了圖文、視頻、音頻等媒體的PPT即可,當時幾個初二班的學生們對操作實踐都很感興趣,在教師的適當幫助下,體會到完成任務的成就感,課堂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同時在高中課堂上,我也剛好上到必修《信息技術基礎》的第三章第三節(jié)“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相比之下,內(nèi)容難度當然更大,但高中生的基礎不扎實,所以我直接將八年級那堂課搬到了高中課堂上,擬鋪墊基礎。結果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很快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了任務,且制作的PPT有較完整的主題思路和前后邏輯,有個別突出的學生還成功嘗試了“自定義動畫”功能中多種播放形式,他們的表現(xiàn)讓我大為驚訝,同時也強烈意識到“任務”設計應因為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征而不同,其關乎學生主動性、自主性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進而促進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
三、設計“任務”時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踐
理論源于實踐,也要從實踐中升華。教師可用具體的生活情景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理解教學內(nèi)容,學會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觀察、思考問題。教師可以學生生活實際為背景提出問題,或讓學生提出問題,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以解決問題的思路進入情境。但必須注意要提煉問題,使之既符合教學目標,又符合學生實踐基礎。
例如:有一次在上完高中必修《信息技術基礎》第二章第三節(jié)“獲取信息的方法”時,教材有個課后練習任務:請嘗試使用一種信息查詢方法了解電子交通地圖的功能,并簡單歸納你了解到的功能。但我并不看好這個任務的可行性,原因是高中生的實際生活并不多用電子地圖,且問題設置需要偏虛,沒有答題模式,果然學生在任務布置后不知道如何作答。對比之下,我另設計了一個群組任務:高三的學生小王報到時因為家長沒空,需要獨自前往學校,但他之前并未到過,手里現(xiàn)有的信息是錄取通知書上的地址和聯(lián)系電話,請你和你的小組合作分工,利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結合身邊所有的信息查詢方式,幫助小王設計去大學報道的計劃,包括整條線路的時間、地點、住宿、費用等情況,將設計成果展示與全班同學共享。學生們一聽到這個任務就十分熱情,七嘴八舌地討論如何去,積極性頗高。實踐證明,學生在完成與自身密切相關且有趣的“任務”時會全身心投入,樂此不疲。
四、設計“任務”時要注意與時俱進,靈活務實
縱觀中學課程,信息技術課是冷門學科,但在實際生活中又是熱門應用。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猛發(fā)展,技術更新?lián)Q代越來越快,書本的更新永遠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加之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這些因素促使著信息技術教師既要根植于教材、理解教學目標,又要游離于教材,做到與時俱進。
例如,在高中選修3《網(wǎng)絡技術應用》中的第三章第三節(jié)“因特網(wǎng)上的信息交流”有個課堂任務——選擇一種郵件客戶程序(foxmail或outlookexpress),安裝并配置好郵件的收發(fā),并配有圖文步驟??墒钱斘胰嵺`時發(fā)現(xiàn)最新的foxmail早已改版,已不再是打開界面后再添加賬戶,而是打開界面前就要輸入賬戶;也沒有手動設置指定接受、發(fā)送郵件服務器類型的必要步驟,而是自動設置,將手動設置隱藏在一個按鈕下;最大的不同在于,在foxmail端登入郵箱時,要求用戶使用該郵箱的第三方登錄密碼,這時需要提前在其他地方登入該郵箱后進行設置。考慮到該軟件很多實際操作與書本不同,還比較麻煩,對學生來說適用性不強,我轉而用“網(wǎng)易郵箱大師”軟件(另一個時下熱門的郵件客戶程序)代替,接收網(wǎng)易郵箱郵件,操作比較簡單,同樣能讓學生體會使用C/S模式登入郵箱,促進其理解C/S與B/S模式的區(qū)別,達到教學目標。
五、結語
總之,“問題驅動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教師要善用這種方法?!叭蝿铡钡脑O計是使用這個教學方法最初、最基礎的一環(huán),影響整個教學效果。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讓學生帶著一定的任務去學習,也就是在學生上機實習時給每個學生安排一定的任務,讓其獨立完成,與上課時讓學生自由實踐相比,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術的實踐性很強,俗話說“百看不如一練”,學習計算機時“紙上談兵”是行不通的,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踐比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稀里糊涂強很多,因此,在教學中,講解、演示知識后,關鍵是要讓學生動手實踐,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中掌握方法。在不斷嘗試中,我認為應該結合學生特點、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和當下實際來設計,靈活多變、基礎務實,這樣才能有效地利用這個方法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