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紅
摘 要:結合英語“學·導·用”教學模式,本文探討其在前置先學、合作共學、釋疑導學、系統(tǒng)復習等學習階段中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文章對于“學·導·用”教學模式在英語學習中的運用有一定的推進作用和啟發(fā)價值。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前置先學;合作共學;釋疑導學;系統(tǒng)復習
“學·導·用”教學模式是實現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其中的前置先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合作共學可以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釋疑導學可以更好的實現教學相長;系統(tǒng)復習過程中,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歸納分類能力。一句話,通過“學·導·用”教學模式,可以有效促進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下面,我將從前置先學、合作共學、釋疑導學及系統(tǒng)復習這四個方面來探討英語學科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
一、前置先學
“學·導·用”教學模式以生本教育理念為指南,緊扣簡單、根本、開放、分層的“八字”原則,認真編寫好每一學時的前置學習單。如在學習仁愛版英語七下課文Unit 5Topic2 Section A時,可以設置如下前置學習單:
1.挑戰(zhàn)音標:對于不會讀的單詞,首先在旁邊標注“?”號;其次,查找音標,嘗試用漢語拼音的拼讀方式把生詞拼讀出來;對照錄用,看看自己拼讀的和標準發(fā)音差別在哪里?這樣,英語學習的48個國際音標就和漢語拼音在學習方法上聯(lián)系起來了。實現了學習上的正向遷移,既掌握知識、又培養(yǎng)素質。
2.自讀體驗。自讀過程很簡單,對于Section A 1a對話,先找出生詞,用紅筆圈出來,并寫上漢語意思。然后通讀1a一遍,試著回答1b的問題。再次,我又讓學生細讀1a,用紅筆圈出課本中的重要句型。最后,要明確本課學習重點——現在進行時態(tài)。學習過程步驟清晰,要求明確,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注釋與相關資料,也可以查閱工具書。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又發(fā)展其自學的核心素養(yǎng),為今后學習奠定了基礎。自讀過程中,要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六個解放。
3.自評效果。對于課文練習1b、1c和2,可以讓大家根據自己的自讀情況有選擇地完成,體現分層學習理念。
這一前置任務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開放性和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經過四年的實踐,英語“學·導·用”教學模式中的前置先學很好地實現了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既兼顧了學困生,又激勵了優(yōu)秀學生。
二、合作共學
英語“學·導·用”教學模式中的兵教兵合作共學,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四年的實踐也證明了它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模式。它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心和集體榮譽感,又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但要讓課堂的合作共學更有效,高效,我認為在組織合作共學時必須做到以下要求:
首先,教師的指令要非常明確。一節(jié)課共學什么?兵教兵,教什么,學什么,任務要非常明確。如學生都在課前自學過生詞,并對有疑問的打了“?”號,課堂共學就要針對“?”展開,讓學生在共學中有切實的收獲。
其次,讓學生找出共學過程中的“發(fā)現與困惑”。“發(fā)現”的過程一般讓小組的“潛力股”來分享,其他組員可以補充。至于“困惑”,在實踐中我要求學生輪流提問題,共學時討論解決。小組學習解決不了的,用紅筆標注出來,再在“釋疑導學”環(huán)節(jié)請求老師和同學。這樣,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滿堂灌”課堂模式,有效的實現了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最后,通過齊讀,為上臺交流展示做好準備。
三、釋疑導學
要想真正實現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英語“學·導·用”教學模式中的釋疑導學環(huán)節(jié)是個很好的節(jié)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使之真實而高效。
首先,學生在小組共學時,認真耐心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發(fā)現自己的困惑的習慣。如引導學生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呀,鼓勵學生大膽寫下自己的困惑和習得呀,等等。每小組每發(fā)現一個困惑或者習得獎2分。在激勵策略和習慣養(yǎng)成的雙重作用下,學生們的問題質量越來越高,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參與。
其次,要逐步提升釋疑導學的質量。從學生的問題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問問題是一個對學習重點逐步聚焦的過程。我一般不鼓勵學生隨便問問題,因為沒有思考,沒有參與學習就問問題,那是非常膚淺的。只有通過獨立學習的苦悶,小組學習的討論,依然得不到解決的問題,才有必要通過釋疑導學環(huán)節(jié)集中解決。
最后,在組內共學十分充分的前提下,我們再來進行“學·導·用”教學模式中的釋疑導學。這樣,我們的課堂就具有了它的靈性和生產性,解惑的針對性和高效性。讓學生人人手中有網,網中有魚,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四、系統(tǒng)復習
知識學習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去梳理,才能形成知識系統(tǒng),并具有強大的生成與應用的功能。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學習是一個不斷溫故知新的過程。如何讓復習過程更加系統(tǒng)化呢?
繪制思維導圖是提升復習效能的銳利武器。每個話題結束后我都會要求學生利用周末充足的時間從新單詞、新短語、新句型、基本語法等角度去繪制思維導圖。同學根據自己的定位出3-5道題,美其名曰“考考你!”。如復習七下Unit8Topic1時我讓學生以season 為軸心制作思維導圖。同學們不僅歸納了與四季有關的重點詞匯而且還歸納補充了很多短語句型。有的同學把“考考你!”設計成情景交際;有的同學把“考考你!”設計成看圖寫句子。通過四年的實踐,復習階段階段繪制思維導圖這一做法一直在堅持,很好的培養(yǎng)了學生邏輯思維的批判性與創(chuàng)造性;其所表現的英語學習水平,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大大的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辨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一句話,往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方面又靠近了一步。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本質就是強調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須以好學為起點,注重學生的自學與先學,突出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及給予展示評價?!皩W·導·用”教學模式所設置的前置學習單緊扣簡單、根本、開放與分層,我對“學·導·用”教學模式中的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也是基于此理念。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以英語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也只有這樣,學生英語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才能更加接地氣,實現其教學中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