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誠
摘要: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綜合思維能力正處于不斷形成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當中。這就要求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應該重視講解數(shù)學理論,還應該利用一些知識點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空間,提高其思維能力,從而實現(xiàn)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目標。教師對于思維訓練方式的選擇和應用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就小學數(shù)學思維訓練的方法與策略展開了一系列的淺談。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思維訓練;方法策略
前言:
在小學階段,數(shù)學是課程體系中的一項重要模塊,也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理性思維以及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渠道。數(shù)學課程兼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點,這為教師開展思維訓練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該從自身的角度認識到思維訓練的重要性,并能將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能力結合起來,針對思維訓練,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目標。
給予學生的個性思維足夠的尊重
當前,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強調了教學活動生動性和個性化的重要性。教師應該認識到自身在教學中的位置,能為學生進行學習提供指導,為學生設計合理化的學習問題。不同的學生,其思維具有不同的特點。有效的提問環(huán)節(jié)有利于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使其能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教師講解到“圖形的變換和確定位置”這個部分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幾幅帶有圖形的圖片,讓學生自己獲取信息,并將其表達出來。每個學生找到的信息存在差異性,只要學生能抓住重點,教師就可以引導其繼續(xù)往下學習。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使圖形知識融入到應用題當中,并指導學生解題,從而逐漸掌握圖形類應用題的解題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使學生逐漸形成個性思維。
重視培養(yǎng)學生形成連貫性思維
語言與思維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反映了人類的思想。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語言是其表達想法的主要工具。如果學生的表達較為流利,則證明其思維比較清晰[1]。另外,語言訓練是思維訓練的基礎,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培養(yǎng)學生將自己的數(shù)學思維表達出來。教師可以將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解題能力方面。例如,教師講解到“分數(shù)”這個部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舉例的方式,談一談自己對分數(shù)概念的理解和認識,有的學生會利用生活中“分蛋糕”的例子進行流利的描述,而有的學生則會漏下關鍵詞,或者表達重復。針對這樣的教學情況,教師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以達到通過語言訓練,鍛煉學生思維的效果。
強化學生的完整性思維訓練
完整性是思維訓練的一個特點和目標。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言交流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對于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教師采用不同的方法也會達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2]。只有教師為學生提供語言表達的平臺,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使其主動參與到對數(shù)學知識的探究當中。教師應該重視在學生進行數(shù)學表達過程中思維的完整性。學生之間在針對知識點進行互相交流中,應該在頭腦中構建知識體系,從整體的角度使思維得到鍛煉。例如,教師講解到“圓柱和圓錐”這個部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圓錐的體積公式”,并讓學生嘗試用“因為……所以……”這樣的句式完整表達自己的推導過程,學生在進行表達的過程也是其思維活動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思維訓練的目標。
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從概念角度來看,思維敏捷性就是智力活動。特別強調了思維的反應速度和正確性。迅速是體現(xiàn)學生思維是否具有敏捷性的一個關鍵體現(xiàn)[3]。因此,思維訓練是帶領學生進行智力活動的主要方法。數(shù)學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有利于鍛煉學生思維敏捷性的計算題,使學生能通過口算、心算以及聽算中得到思維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師講解到“四則混合運算”這個部分時,教師可以采用“一題多變”的方法,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正向思維,使學生能更加靈活的理解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簡便計算125×25×4×8,學生根據(jù)數(shù)字規(guī)律可以發(fā)現(xiàn),可以將數(shù)字的順序進行調換,變成(125×8)×(4×25),又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計算117×99,可以將算式變成117×100-117,降低計算的難度,也可以將算式由筆算變成口算。這樣的訓練方式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另外,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讓學生嘗試著自己設計數(shù)學題,并思考解題的方法。長此以往,學生能對一些數(shù)學規(guī)律形成更加扎實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其思維能力的提高。
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形成探究思維
在思維鍛煉中,教師應該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數(shù)學知識的意識和習慣,向學生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形成探究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教師講解到“圓”這個部分時,涉及到“圓的定義”這個知識點,教師可以跳脫出傳統(tǒng)的分析定義的教學方法,而是將教學過程變成一種演示活動。教師可以準備一根繩子,并在兩端系上兩個小鐵珠,并用力甩動繩子,使其能形成一個圓形。在教師的演示中,學生能發(fā)現(xiàn),教師抓住繩子的一端,保持不動,而另一端在旋轉的過程中就會形成一個圖形,這就是圓形。教師可以借助這個演示活動,使學生明白,圓指的是到定點的距離相等的點所組成的軌跡。教師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畫出一個圓形,并讓學生學生嘗試用手中的工具畫圓。在教師的演示中和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中,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從而逐漸形成探究思維。
結論:
綜上所述,目前,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開展思維訓練已經(jīng)成為了一項基礎教育發(fā)展趨勢。這就要求教師在完成數(shù)學知識講授的同時,有意識開展思維訓練活動,給予學生的個性思維足夠的尊重,重視培養(yǎng)學生形成連貫性思維,強化學生的完整性思維訓練,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形成探究思維。通過本文對小學數(shù)學思維訓練的方法與策略展開的一系列淺談,希望能為提高小學數(shù)學教學質量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楊大廣.基于微課的小學生數(shù)學邏輯思維訓練[J].基礎教育研究,2018(10):42+44.
[2]周葦葦.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發(fā)散性思維訓練的幾點分析[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8(08):86.
[3]張寒暉.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分析[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8(0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