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錦
一 我和《勸學》之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所講教材里邊自然少不了《勸學》。我會講到這篇課文的重要性。剛上高一,《勸學》不僅統(tǒng)領了高中所有語文學習,而且統(tǒng)領了其他學科,更統(tǒng)領了一個人一生的學習。正像荀子所講,“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币馑际钦f,就好像提起皮袍的領子,用五指去理它的毛,則裘上的毛全順了。所以,理解好《勸學》這篇課文,對我們的學習真的是很重要。
二 天花亂墜的比喻
無疑,《勸學》最突出的論證方法是比喻論證。而且它的比喻不是“兩三點雨山前,七八個星天外”,而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我說一說荀子《勸學》全篇,用哪些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重點講一講其中五個段落。這些比喻的內(nèi)容是什么。
第一段,他說靛青這種顏料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要深。冰是水凝結(jié)而成的,卻比水的溫度低。意思是說,通過后天的學習是可以提高自己的。然后又說木材經(jīng)過繩墨的測量,斧鋸加工,可以變直,金屬的刀具經(jīng)過磨礪就可以變得鋒利。這個意思是說,后天的學習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既然學習有這樣的意義,這樣重要。那么,我們一生當中的學習能夠停止嗎?(四個比喻)
第二段說到,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到深谷邊,不知道地有多厚。你不學習先王遺言,就不知道學問有多大。所以荀子非常重視后天的學習努力。然后他引用了《詩經(jīng)》里的話,說作為君子,不能常常安逸,對于一個恪盡職守,喜愛正直的人,神是會保佑他的。一個努力學習的人,他的命運通常不會錯的。因此我們知道了,兩千多年以前,荀子寫的勵志美文,格調(diào)是如此之高。(兩個比喻)
第三段,作者講到,你踮起腳尖,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遠。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但在遠處的人卻能看到你。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聽者卻聽得更加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遠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會游泳,卻能夠橫渡江河。這是為什么呢,君子的學習,本來就是善于借助外物的過程。這一段不僅說出了學習的途徑,而且也說出了借助外物可以彌補人自身的不足。(五個比喻)
第四段,作者講到南方有一種鳥叫蒙鳩。它在葦草上用羽毛,毛發(fā)筑巢。結(jié)果風一吹來,蛋也打了,鳥也死了。不是說你這個巢不好,而是說筑的地方有問題。你看西方有一種植物叫射干,高不過四寸,但由于他站在高山之上,就能面對這百丈深淵。蘭芷是一種香草根,但是放到臭水里面,君子不會接近它,一般人也不會佩戴它。所以說,君子生活求學的環(huán)境很重要,交往的師長朋友很重要。為什么?走路要直,做人要正。這是第一層。(三個比喻)
第四段第二層說道,萬物的興起,都有其原因,榮辱的到來,必然根據(jù)你的德行。肉爛了,魚爛了就會生蟲子,德行不好,就會產(chǎn)生災禍。太剛強容易斷裂,太柔弱容易被束縛。言行邪惡污穢,自然招怨?;鹜稍锏牡胤綗睗竦牡胤搅?,草木茂盛就會有野獸,聚集其中。立好靶子,弓箭就會射來,林木茂盛,刀斧就會砍伐。綠樹成蔭,眾鳥就會飛來。有了醋酸,蚊蟲就會聚集。所以說君子,你學什么是很重要的。其中有一句叫,怠慢忘身,禍災乃作。你不管學什么技術(shù),德行這一塊不能有缺損。在荀子看來,在古人看來,德行的養(yǎng)成無疑是最重要的。(十二個比喻)
第五段,堆土成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積水成淵,蛟龍就會在這里產(chǎn)生。積累善行培養(yǎng)品德,智慧就會自然獲得,精神就會得到提升。所以說不積累一步半步,怎么到達千里?不積累小的河流,怎么成為江海?千里馬跳一下,它也不能走十步遠,劣馬走十天的路程,成功在于它的不停止。同樣是雕刻,你要中途而廢,朽木都雕不斷,你要是堅持不懈,金屬石頭都可以雕成作品。有一種小動物叫蚯蚓,他沒有強健的筋骨,鋒利的爪牙,卻能夠向上吃到土,向下喝到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再說螃蟹這種動物,八條腿,兩根鉗子。只要不是蛇和泥鰍的洞穴,它就沒有住的地方。難道不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嗎?所以說,神思不專一,就不會獲得明達。不去默默無聞的做事情,就不會有顯赫的功效。走歧路的人不能到達目的地。侍奉兩個君主的人不能被包容。眼睛不能同時看兩個東西,耳朵不能同時聽兩個事物。騰蛇沒有腳,卻能夠飛到天空當中。梧鼠有五種本領,但最后卻處在困境當中。尸鳩這種鳥有七個孩子,但是它喂養(yǎng)它們卻平均如一。君子應該像他們學習這種專一啊。這一段里邊講到了君子學習的方法與態(tài)度,那就是要懂得積累,堅持,專一。(十七個比喻)
文章凡是比喻,多以駢句寫成,句法整齊,內(nèi)容貼切。你能不愛這篇課文嗎?你能不信服荀子的說法嗎?
三 誰勸學,勸誰學,學什么,怎么學
誰勸學?君子。你看,荀子沒有說我荀子鼓勵大家學習,而是說君子說了,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儒家和道家都講圣人,但圣人的意思不一樣。儒家的圣人講仁德。道家的圣人講無功無名無己。而君子是只有儒家講的。儒家講的士,君子,圣人三種人,在學習的根本目的,即德行要求上,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圣人是最高階段,達到最高境界而已。
勸誰學?弟子規(guī)里講,圣與賢,可馴致。儒家認為每個人,只要努力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都可以成為圣人的?;蛘哒f至少可以成為君子是沒有問題的。所以荀子勸誰,是勸那些想成為君子圣人的人。這樣的人是區(qū)別于邪僻小人的。
然后我們再看學什么的問題。弟子規(guī)里講,有余力,則學文。這話說的多好。這就是講古人首先強調(diào)要學習的是德行。德行修養(yǎng)不到位,學多少文都沒用的。那些只知道給經(jīng)書做注釋的人,叫陋儒,不遵崇禮法,不知檢點自己行為的人,叫散儒。
荀子強調(diào)“先王之遺言”,“積善成德”,“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原先王,本仁義”,“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德操然后能定”。這是學習的根本內(nèi)容。那么如何去完成這些道德的修養(yǎng)學習。荀子再三強調(diào)“禮”。我們知道佛家和道家更強調(diào)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儒家則講內(nèi)外兼修??鬃诱f過,“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憋@然“立”比“言”要重要得多。
所以文章從第七段開始,反復講到“禮”的重要性。說學習是“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學至乎《禮》而止矣”,“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p>
荀子講德行的修養(yǎng)是有方法與途徑的。怎么完成這個德行的修養(yǎng)呢。我們知道《論語》講君子人格。《勸學》里也有很多以君子開頭的句子。“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君子要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驗反省?!熬由钱愐?,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性都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來學習?!熬泳颖負襦l(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君子居住一定會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一定會選擇賢德的人,是為了遠離邪惡而接近中庸,正直。中庸是理想,正直是美德?!熬由髌渌⒑酢保右欢ㄒ獙ψ约核鶎W的內(nèi)容所處的環(huán)境十分謹慎?!熬咏Y(jié)于一也”,君子一定要用心堅固專一。
荀子講到了學習的方法途徑與態(tài)度。比如有借助外物,堅持積累專一,接近并仰慕賢德的人,學習禮儀等等。在文章的結(jié)尾,荀子又講到幾個詞“一,全,盡,粹”,“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君子貴其全也”。全面完美徹底精粹,其實都在專一這一含義之內(nèi)。專一是實現(xiàn)那樣的學習境界的重要途徑。意思就是說,荀子在所有的方法態(tài)度中,更強調(diào)專一,專心致志的重要性。荀子強調(diào)后天的學習,孟子強調(diào)練就浩然正氣。君子和大丈夫結(jié)合起來,堅定的不只是他的精神信念,還有他的思想認識。
以上這篇文章更多是作為荀子作品的一個推薦理由,稍微長了點,感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