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現(xiàn)在勤奮向學,目標是更好的高中、大學。在我們古代,通過科舉考試,一朝“金榜題名”,同樣是讀書人最大的愿望。因為科考制度,相對于之前選拔人才的“舉孝廉”和“九品中正制”來說,更加公平公開。
我們熟悉的很多出身貧寒的大詩人、文學家,都通過自身奮發(fā)努力,科考“及第”,踏上仕途,改變自己的命運。而當他們在官場中遭遇挫折和排擠時,也常常會做出近似的人生抉擇,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士人風骨。
杜甫和“杜甫草堂”的故事:
同學們非常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杜甫,字子美。
他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就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后世又稱他為杜工部。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注:遵從儒家思想,恪守官職)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他七歲學詩,十五歲就揚名,年輕時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這時候的杜甫尚不是我們后來所熟知的能“以詩寫史”的大詩人。
杜甫在這期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但遇上李白,兩人結為摯友。一直到第二年秋天分別,但此生再未相會。中年時的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直到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
安史之亂最盛時,杜甫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也很大。他慢慢客觀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成長為一位憂國憂民、心系百姓的詩人。
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朝廷,但半路被俘,陷賊營中近半年,后冒死才從長安逃出。此時已對政治完全失望的杜甫辭官,到達成都。杜甫居成都期間,時任地方長官嚴武幾度勸其出任官職,杜甫都婉言謝絕。后來,實在因感其誠意,友情難卻,入嚴武幕府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此后二人詩作往來頻繁,嚴武成了杜甫除李白、高適之外的又一知音。嚴武昵稱杜甫為“杜二”,可見兩人關系之親密。
杜甫在蜀中八年。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這一段日子,也可以說是杜甫一生中比較安定舒心的時光,草堂雖然十分簡樸,但居住此處的杜甫,躬耕于田畝,又能與好友應和詩詞,心情倒也暢快。直到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又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其間多在船上度過。最終,一代“詩圣”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去世時才五十八歲。
白居易和“廬山草堂”的故事:
同學們在初中學過白居易的兩首詩:《錢塘湖春行》和《賣炭翁》?!跺X塘湖春行》表達他對早春西湖美景的無限喜悅之情,他歡喜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自己在蘇州為官,幫百姓做了實事,修了白堤。“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毙牢恐橐缬谘员怼!顿u炭翁》表達他對不合理的“宮市”制度(注:宮市,指當時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百姓財物)深表憤怒,更表達出他對以賣炭翁為代表的普通勞動人民的無限悲憫。
這兩首詩,都讓我們讀到了白居易關心百姓生活,是一個有擔當?shù)墓賳T和文人。當時的宰相武元衡,因為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注:唐朝中期在邊境和重要地區(qū)設節(jié)度使,掌管當?shù)氐能娬?,后來權力逐漸擴大,形成軍人割據(jù),與朝廷對抗),被平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派人暗殺。白居易官職卑微,卻敢于上書“急請捕賊,以雪國恥”,因而觸怒權貴,以“越職言事”被貶江州司馬。
白居易游廬山,獨愛香爐峰下、遺愛寺旁的一處勝景: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便在那里修筑一草堂。次年草堂落成,樸素異常:全部面積只有“三間兩柱,二室四牖”(注:牖(yǒu),窗戶),但白居易仍建而愛之,為此地寫下記體散文名篇《廬山草堂記》。更在其中,發(fā)出入住后“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后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的無比贊嘆之情。
由此可見,官場的失意,并沒有讓他感覺人生灰暗,反而在寄情山水時,豁達開闊,心有所屬。從這兩位唐朝大詩人身上,我們應該也能夠讀出,中國古代一批有風骨的文人,即使遭遇黑暗的政治環(huán)境,寧愿歸隱山林,也不肯與濁世同流合污?;蛟S,這也正是書本帶給他們的自信和勇氣吧!
閱讀本文后,趣味互動:
1.以下哪一個詞語是古代科舉“中舉”的: ? ? ? ? ? ? ? ? ? ? ? ?( ? ? ? ?)
A.及第 ? ?B.落第 ? ? C.達第 ? ?D.進第
2.以下哪一個是“詩圣”杜甫的字?( ? ? ? )
A.子貢 ? ?B.子厚 ? ?C.子美 ? ?D.子瞻
3.以下哪一首詩不是白居易的作品:( ? ? ? )
A.《賣炭翁》 ? B.《錢塘湖春行》
C.《長恨歌》 ? D.《登高》
4.以下哪一個城市是“杜甫草堂”所在地: ? ? ? ? ? ? ?( ? ? ? )
A.廬山 ? ?B.長安 ? ? C.重慶 ? ? D.成都
答案:
1.A ? ?2.C ? ?3.D ?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