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慢性非特異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back pain, CNLPB) 是一種伴有顯著腰部、腰骶部以及臀部等疼痛不適的慢性 脊柱疼痛綜合癥, 此疾病85%病因不明, 具有治愈率低、病程長以及復發(fā)率高等特征[1]。慢性非特異性腰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治療的同時為患者帶來經(jīng)濟負擔也不容小覷[2]?,F(xiàn)今, 臨床上針對此疾病有多種保守治療的方法, 其中腰椎穩(wěn)定性訓練和肌內效貼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本研究針對慢性非特異性腰痛患者采用腰椎穩(wěn)定性訓練聯(lián)合肌內效貼的臨床療效展開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3 月本院收治的68 例慢性非特異性腰痛患者, 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4 例。觀察組男23 例, 女11 例;年齡51~67 歲, 平均年齡(55.87±4.71)歲;病程3~41 個月, 平均病程(24.31±8.10)個月;不穩(wěn)節(jié)段:L3~45 例, L4~516 例, L5~S113 例。對照組男26 例, 女8 例, 年 齡24~61 歲, 平 均年齡(53.89±10.96)歲;病程4~46 個月, 平均病程(29.12± 9.37)個月;不穩(wěn)節(jié)段:L3~43 例, L4~519 例, L5~S1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3]:①經(jīng)體格及影像學檢查后患者確定為非特異性腰痛, 且病程>3 個月;②患者配合治療,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的麥肯基療法、針灸、按摩以及腰痛教育等康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腰椎穩(wěn)定性訓練聯(lián)合肌內效貼治療, 具體如下。
1.2.1 腰椎穩(wěn)定性訓練 ①屈伸訓練?;颊吖蜃? 以緩慢、均勻的速度完成脊椎由完全屈曲位到完全伸展位;②腰腹訓練( abdominal exercise, curlup)?;颊哐雠P, 雙手放于腰椎下, 這可保持脊柱的正中位置, 屈曲一側膝關節(jié), 伸展對側的膝關節(jié), 同時頭和肩緩慢離地, 為增加訓練效果, 可在整個過程中維持收腹狀態(tài);③側橋式訓練?;颊邆扰P, 以肘部和雙足作為支撐點將身體支撐起來。初學者可首先用膝蓋支撐, 這可增加訓練的安全性, 待熟練后, 再轉移至雙足;④背伸肌訓練?;颊咚淖愎蜃? 在其膝蓋下置于軟墊, 在做一側下肢伸展運動時, 抬起對側手臂, 過程中應保持脊柱的穩(wěn)定性和中立位。以上每個動作維持8 s, 10 個/次, 3 次/d, 持續(xù)4 周。
1.2.2 肌內效貼治療 首先肌肉貼扎、感覺輸入貼扎, 引導患者保持前屈位, 取2 條Ⅰ型貼布, 將起始端固定于兩側骶尾部, 使用自然力量向頸部方向延伸并固定;然后在疼痛局部加以空間貼扎, 取數(shù)條被從中間撕開的Ⅰ型貼布, 疼痛明顯的位置應選擇較大拉力的貼布并貼好, 加固多次, 最終造型呈“米”字型。整個過程中要維持貼布的干燥, 每間隔48 h 換一次。上述治療連續(xù)4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和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評分。采用VAS 評分, 滿分10 分, 分值越高, 表示疼痛越劇烈[4]。采用ODI 問卷, 該問卷包含旅行、社會活動、性生活、睡眠、站立、坐、行走、提物、生活自理能力和疼痛強度10 各方面, 每項有一個問題, 每個問題有6 個選項, 分值分別在0~5 分, ODI 評分=實際分數(shù)/(5×答題個數(shù))×100%, 分值越高, 腰痛功能障礙越嚴重。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腰痛基本消失, 對進行日?;顒訜o影響;顯效:腰痛減輕, 可進行簡單的日?;顒?;有效:腰痛略微減輕, 腰部活動功能略微改善;無效:腰痛無明顯減輕甚至加重[5]??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治愈9 例, 顯效10 例, 有效11例, 無效4例。觀察組治愈15例, 顯效12例, 有效7例, 無效0 例。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8.24%,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5, 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和ODI 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和O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 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3.61±0.87)分 和ODI(0.23±0.0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79±0.91)、(0.41± 0.07)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和ODI 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和ODI 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VAS 評分 ODI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5.73±1.09 4.79±0.91 0.64±0.07 0.41±0.07觀察組 34 5.95±1.13 3.61±0.87a 0.61±0.09 0.23±0.04a t 0.82 5.47 1.53 13.02 P>0.05 <0.05 >0.05 <0.05
腰椎穩(wěn)定性訓練主張在不增加脊柱負擔的情況下鍛煉受損的軀干肌。其主要鍛煉的部位有腰部、腰骶部和臀部, 同時將其看作一個整體, 激活深層肌群, 提高機體的協(xié)調性和脊柱的穩(wěn)定性, 而且訓練中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效訓練到腰腹部的肌肉。
有研究表明[6], 腰方肌是穩(wěn)定脊柱的重要結構。肌內效貼當與皮膚緊密接觸時產(chǎn)生的褶皺可改變筋膜的位置和組織液的流向, 可促進局部組織的代謝和循環(huán);同時與皮膚接觸產(chǎn)生的切向力可緩解患者的痛覺, 這是因為肌內效貼使皮下觸覺器對壓力的敏感性降低, 減少中樞神經(jīng)之間的突觸傳遞。肌內效貼對腰部的持續(xù)性機械刺激, 可對腰肌的恢復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100.00%) 明顯高于對照組(88.24%), VAS 評分(3.61± 0.87)分和ODI(0.23±0.0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79±0.91)、(0.41±0.07)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了腰椎穩(wěn)定性訓練輔以肌內效貼可緩解患者患處疼痛, 促進患者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 腰椎穩(wěn)定性訓練聯(lián)合肌內效貼能促進慢性非特異性腰痛患者的功能恢復, 提高治療效果, 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