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堅
今年56歲的何與開,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麻尾鎮(zhèn)南門村的一名退伍老兵。他1984年入伍,曾參加保衛(wèi)邊疆的戰(zhàn)斗。1988年退伍后,他回鄉(xiāng)繼續(xù)務農(nóng)。2001年,何與開在一次勞動中因意外事故失去雙手,落下二級傷殘。禍不單行,2012年,何與開和妻子同時患上了嚴重的腎結(jié)石,四處求醫(yī)不僅花光了家里多年的積蓄,還借了不少外債。2014年,因病返貧的何與開被列為了低保貧困戶。
面對生活困難,何與開身殘志堅。他在妻子羅名英的幫助下,每日起早貪黑辛勤勞作,希望用勤勞的汗水改變命運。他說,一想到身邊犧牲的戰(zhàn)友,覺得活著就是幸福,沒啥困難是過不去的坎。
2016年下半年,不甘貧困的何與開聽說廣西南丹縣種植羅漢果的效益不錯,便數(shù)次前往取經(jīng)。廣西的收購商答應他,給予他果苗種植、技術指導和成果回購。于是,他在2017年年初借錢,種了10 畝羅漢果苗。
何與開坦言,其實在下決心之前,他還是猶豫了很久。當時他的心里也沒底,擔心如果一旦失敗,這輩子恐怕就再也“爬”不起來了。還有人勸他,一下子試種這么多,而且全麻尾鎮(zhèn)無人有種植經(jīng)驗,風險太大。思前想后,何與開最終還是下決心一試,成了麻尾鎮(zhèn)第一個種植羅漢果的人。
栽好苗后,何與開天天帶著妻子,按照技術要求一步步做好田間管理,打樁、搭棚、除草、施肥、澆水、打芽、授粉,日夜不停地忙綠著。看著棚架上長出的綠油油羅漢果,一個個慢慢變大又逐漸變得金黃,他懸著的心終于踏實下來。到了2017年年底,等最后一筐羅漢果售出,何與開算完賬發(fā)現(xiàn),這10畝羅漢果給他帶來了5萬元的純收入。
小小的羅漢果給何與開帶來了希望,讓他對脫貧致富更加充滿了信心。2018年年初,何與開將羅漢果種植面積擴大到65畝,并帶動23戶貧困戶村民一起種植,全村總面積達到330畝。對這些種植戶,何與開在種植、管護技術上,無償無保留地進行傳授指導,使大家深受感動。村民們說,是何與開給他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用無臂雙手管護好幾十畝果苗,何與開需要付出怎樣的艱辛可想而知。進入雨季,望著長勢良好的果苗,他說最擔心的就是自然災害,因為無法預料。果不其然,2018年8月20日晚,天空突然狂風大作,夾雜著大雨肆虐了一個晚上。次日一早,何與開和村民們跑到果園查看,發(fā)現(xiàn)有四分之一的果園的棚架坍塌。好在大家齊心協(xié)力,相互幫忙,兩天內(nèi)將倒下的果棚又扶了起來。
在整個南門村,何與開是最大的羅漢果種植戶,種苗、授粉等忙不過來的時候,他會請村里的人幫忙,每人每天由他付給100元工錢。最多時需要 30名幫工,這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村民的務工收入。
除了種植羅漢果,何與開與妻子還喂養(yǎng)了21頭黑毛豬和35頭小豬。
南門村村主任莫與秋說,何與開雖然失去了雙手,但沒有失去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斗志。
2018 年,麻尾鎮(zhèn)殘聯(lián)向獨山縣殘聯(lián)為他申報了殘疾人創(chuàng)業(yè)基金,當?shù)卣€出資給他和其他種植戶購買了2.5噸肥料。
何與開的每畝果園一般種植羅漢果100株,每株產(chǎn)果大約100個,每畝可以結(jié)出約一萬個果子。他的65畝羅漢果園可產(chǎn)果約65萬個,采摘期近一個月。
2018年10月,看到掛滿枝頭的羅漢果一個個逐漸由青變黃,何與開和妻子抓緊時間進行護理。到了收購商來收果子的這一天,上午7點,何與開和妻子就到果園里摘果。一個上午,他們摘了30筐,中午回到家里吃過午飯,開始對果子進行大小分類。下午4 點,何與開將果子抬上農(nóng)用三輪車,由妻子開車和他一起將果子送到4公里外的收購點。這一趟,何與開的30筐羅漢果收入3031元。當天,廣西的收購商與何與開簽訂了2019年的果苗供應、技術指導和后期收購等方面的協(xié)議。
如今,已在2018年年底走出貧困戶行列的何與開,談起今后打算,笑逐顏開地說:“我還要繼續(xù)這樣干!雖然沒有雙手,但我對未來有信心,相信日子肯定一天會比一天好!”
(據(jù)中國新聞圖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