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寶新 王海威 袁 沐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航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我國海上運輸船舶結構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集裝箱船業(yè)已成為海上運輸?shù)闹髁Υ?。在可用于部隊裝備運輸?shù)拇爸?,滾裝船是最合適的船型之一,但其保有量有限,難以滿足大規(guī)模部隊海上投送需要;件雜貨船目前已不再生產(chǎn),導致船型老舊,可利用數(shù)量正日益減少;散貨船可用于裝備運輸?shù)牟课粌H有船底艙,利用率低,運量小,經(jīng)濟性差。因此,著眼于集裝箱船迅猛發(fā)展的實際,加快研究利用集裝箱裝運軍事裝備的運輸保障模式,以適應船舶結構變化,加快提升我軍海上戰(zhàn)略投送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加快研究利用集裝箱裝運軍事裝備的運輸保障模式,以適應船舶結構變化,對加快提升我軍海上戰(zhàn)略投送能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整體集裝運輸模式,即傳統(tǒng)的集裝箱運輸模式,是指先將裝備裝入合適的集裝箱內(nèi)進行捆綁加固,然后再將重載集裝箱運到港口碼頭,利用港口裝載機械將重載集裝箱裝入集裝箱船的相應艙位進行運輸?shù)慕M織形式。其特點是:運輸組織簡單,運輸成本低,便于開展門到門運輸,是組織實施軍事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shù)闹饕绞?。但由于集裝箱尺寸、重量的限制,其運載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且對港口裝卸機械起重能力要求高。采用整體集裝運輸模式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問題:
集裝箱種類、型號繁多,要根據(jù)軍事裝備的尺寸、重量等性能指標,選擇合適的集裝箱予以承運。適合軍事裝備水路運輸?shù)南湫椭饕校和ㄓ眉b箱以及敞頂集裝箱、框架集裝箱、平臺集裝箱等。通用集裝箱只能裝運尺寸、重量小于集裝箱內(nèi)部尺寸和額定載質量的中小型裝備,如輕型電臺車、指揮車、醫(yī)療救護車等。通用集裝箱數(shù)量眾多,應優(yōu)先選用。敞頂集裝箱、框架集裝箱、平臺集裝箱等特種集裝箱,適合裝運大中型運輸車、后勤保障車以及少部分履帶式車輛等大中型裝備。
裝備的尺寸、重量要滿足集裝箱的裝載標準和要求。要綜合考慮集裝箱船的結構、裝卸載方式、裝卸機械性能以及道路交通條件等諸多因素,來確定集裝箱的裝運能力。在長度方面,如采用40ft臺架集裝箱裝載在船舶貨艙內(nèi),由于臺架集裝箱兩端擋板左右要留出30cm的箱格導軌位置,則裝備長度不能超過11.398m;如采用40ft臺架集裝箱(兩端的擋板可折疊)或40ft平臺集裝箱裝載在船舶甲板上,其長度超過集裝箱端面的距離一般限制在1ft(0.3048m)以內(nèi)。在寬度方面,由于艙內(nèi)集裝箱與集裝箱之間的橫向間隙通常為180-200mm,裝備寬度允許超過集裝箱側面的距離一般要在150mm以內(nèi)。在高度方面,由于集裝箱船艙內(nèi)的高度一般是按每層8ft6in的高度進行設計,假定艙內(nèi)積載的是6層8ft高的標準集裝箱,則艙內(nèi)最上層和艙口蓋之間可能約有3ft左右的空間。因此,如裝載在艙內(nèi)最上層,則裝備高度允許超過臺架或敞頂集裝箱頂部的距離一般限制在3ft以內(nèi);如裝載在船舶甲板上,可不受此限制,但要滿足公路超限運輸規(guī)定,即車輛裝備高度或車貨總高度不得大于4m。在重量方面,由于受港口集裝箱裝卸橋起重量限制,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超過集裝箱的額定總質量,以確保運輸安全。如40ft集裝箱的額定總質量為30.48t,理論最大載質量為26.6t;40ft臺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的額定總質量達45t,最大載質量為40t。
要根據(jù)裝備結構、性能以及港口碼頭裝載保障條件,合理選擇裝箱方法。裝備的裝箱方法有3種:一是滾裝裝箱,對于可自行的輪式或履帶式裝備,通過采取順裝或倒裝方式,組織裝備自行滾裝裝箱,以加快裝箱速度。當采用可折疊的臺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時,為了克服集裝箱底板與地面之間的高度差,應提前搭設好滾裝渡板,以方便裝備裝載。二是吊裝裝箱,對于非自行的裝備或缺少集裝箱滾裝設施設備時,也可采用吊裝方式進行裝箱。要選擇合適的起重機械和吊具,將裝備安全地吊入箱內(nèi)。三種是叉車裝箱,對于一些中小型裝備,也可選用大噸位的叉車將裝備舉升起來裝入集裝箱內(nèi)。無論采取哪種裝箱方式,裝備裝入集裝箱定位后,要拉緊手制動,變速器置低檔或倒檔,并進行可靠的捆綁加固,以免裝備在吊裝上下船或航行途中發(fā)生移動。
軍事裝備采用集裝箱運輸以后,與傳統(tǒng)的采用滾裝船運輸相比,其運輸組織形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根據(jù)集裝箱交接地點、交接方式,集裝箱運輸組織形式可分為“門到門”、“門到場站(港口)”、“場站(港口)到門”、“場站(港口)到場站(港口)”等多種形式。對于裝備集裝箱運輸而言,主要采取“門到門”、“港到港”兩種形式。當采取“門到門”運輸時,裝備在部隊營區(qū)裝箱、拆箱,要注意選擇好公路行駛路線,避免裝備集裝箱在公路上行駛超限;當采取“港到港”運輸時,裝備在港口進行裝箱、拆箱,要周密組織裝備按時進入或駛離裝卸載港口碼頭,以免影響船舶裝載,延長船舶在港停留時間。
分解集裝運輸模式,是指為了提高裝備利用集裝箱運輸?shù)倪m運能力,對于能夠分解的超限裝備,將其進行適當分解,然后再裝入集裝箱內(nèi)進行運輸?shù)慕M織形式。裝備到港或到達部隊駐地后再將裝備進行組裝,恢復到裝備良好的技術狀況。類似于出口國外汽車、工程機械,采用的是半散件組裝(SKD)運輸模式,其特點是拓寬了集裝箱運輸?shù)姆秶軌虺浞职l(fā)揮集裝箱運輸?shù)膬?yōu)越性,有助于降低裝備的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益,但其運輸組織較為復雜,主要適用于能夠分解的部分超限裝備。采用分解集裝運輸模式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問題:
采取分解集裝運輸時,要求運輸組織人員必須熟悉裝備的結構與性能,以免分解時造成裝備損壞,或難以恢復裝備原來的技術性能。要根椐裝備的結構性能,對裝備進行適當?shù)姆纸猓Ρ苊つ啃U干。如對于方艙式修理工程車,可以將方艙從運載車上拆下,分別裝入不同的集裝箱進行運輸,從而降低裝備的總體高度,避免裝備超高。對于半掛式牽引車,可將牽引車車頭與半掛車分解后分別裝箱,從而降低裝備的總長度,避免裝備超長。對于因突出物導致的裝備超寬,如后視鏡、登車梯等,可以將其拆除,以免裝備超寬。裝備經(jīng)分解后,不僅有利于降低超限裝備的尺寸,同時也有利于減輕裝備的重量,避免重量超限。
裝備分解集裝運輸與半散件組裝(SKD)運輸雖有所相似,但對裝備分解的程度要求完全不同。組織裝備分解集裝運輸時,考慮到部隊的技術保障水平以及裝備的快速機動性要求,對裝備分解程度應盡量降低,在滿足集裝箱運輸要求的情況下,能夠不分解的就盡量不要分解。如果把裝備拆分的較嚴重,由于部隊的裝備技術保障水平有限,有可能會導致裝備到達卸載港口后難以快速恢復到原來的技術狀況,制約了裝備的快速機動能力,更有甚者可能會影響到裝備的技術性能和正常使用。
裝備采取分解集裝運輸模式,不僅有利于集裝箱類型的選擇,而且還有利于優(yōu)化集裝箱的配載,提高集裝箱的裝載能力。組織實施分解集裝運輸時,能采用通用集裝箱裝載的盡量采用通用集裝箱,不能采用通用集裝箱的,再考慮采用臺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對于需分解運輸?shù)难b備,在裝箱時要充分利用集裝箱尺寸和重量,以降低集裝箱需求數(shù)量。如可將兩個牽引車車頭配裝在同一個集裝箱內(nèi),或將2個20ft的方艙配裝在一個40ft的平臺集裝箱內(nèi)。對于分解的半掛車,有時還要設計專門的支架,用以支撐半掛車的前部,要將支架可靠固定,以免半掛車移動造成危險。
裝備采取分解集裝運輸時,在制定集裝箱在船上的積載方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對積載要求更高。選擇船舶積載位置時,需要將分解的裝備集裝箱積載在相鄰位置。如應將裝載在不同集裝箱內(nèi)的牽引車車頭和半掛車,配載在集裝箱船上相鄰的箱位,以便卸載后能夠快速組建,恢復裝備的技術性能,快速自行駛離港口。一般情況下,對于分解后裝入通用集裝箱的裝備,其在集裝箱船上的積載位置,一般沒有太多的特殊要求,但對于裝入臺架式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的裝備,一般要求積載在集裝箱船艙內(nèi)最上層或甲板最頂層,以免影響其它集裝箱的積載。
所謂分體吊裝運輸模式,是指擺脫傳統(tǒng)的先將裝備裝箱系固、再一體裝船的操作模式,先將適當數(shù)量的空框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裝載上船,形成一個大的裝載平臺,再將裝備吊裝上船,放至平臺上的相應位置,最后在船上將裝備和框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進行系固的一種運輸組織形式。在卸船時,與此順序相反,即先拆除捆綁加固器材,將裝備與特種集裝箱分離,先將裝備單獨卸下,然后再將空框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卸下船。其主要特點是: 裝備尺寸、重量不再拘泥于單個集裝箱裝載能力限制,更具靈活性,從理論上能夠滿足任何尺寸、任何重量的裝備都可采用集裝箱進行運輸。但運輸組織實施難度大,技術復雜,運輸成本高,主要適用于批量小、時限要求緊的大型特種裝備集裝箱運輸。采用分體吊裝運輸模式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問題:
雖然從理論上講,采取分體吊裝運輸模式,利用臺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可以裝運任意尺寸和重量的裝備。但實際上,由于集裝箱船本身的結構限制,操作超長裝備時極為困難。同時,為了保證裝卸安全,要求裝備寬度不能超過兩個特種集裝箱的寬度,裝備高度不能超過兩個特種集裝箱的高度;裝備的重心需要與特種集裝箱箱體重心基本保持在同一條垂線上,且裝備重心不得超過一個特種集裝箱的高度。超過上述限制的大型特種裝備,建議選用不定期的件雜貨船組織運輸或許更加經(jīng)濟合理,更宜于保證運輸安全。
由于分體吊裝運輸模式的特殊性,即使裝備本身適合使用臺架或平臺集裝箱進行運輸,還要考慮從起運港出發(fā)的船舶與航線能否適合該大件裝備的運輸需要。如果起運港與目的港之間存在直達集裝箱班輪,只要箱源與艙位許可,且起運港與目的港均能夠保證正常裝卸船作業(yè),即可采取分體吊裝運輸模式組織裝備運輸。但是如果整個運輸過程中需要轉船,則船公司基本不會接受需分體吊裝運輸?shù)难b備訂艙。由于此種操作模式是箱、貨分別裝船,在船上進行系固,如果需要轉船,至少需要兩次在船上進行系固、兩次在船上拆除系固,考慮到國外港口高昂的人工費用和巨大的運輸風險,較高的海運費用有時難以承受。
由于分體吊裝運輸模式涉及到的運輸環(huán)節(jié)多、操作困難、情況復雜等特性,要求部隊發(fā)送單位、船方要通力合作,加大現(xiàn)場調研工作力度,周密制訂切實可行的運輸保障方案,確保運輸安全。在接到部隊發(fā)送單位訂艙申請之后,船公司應派出經(jīng)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到部隊進行實地驗貨,對裝備結構及技術性能進行實地考查調研,準確掌握裝備結構、性能參數(shù)以及裝備的重心、系固點、起吊點的位置等。針對臺架集裝箱和平臺集裝箱數(shù)量少、集結時間長的實際,船公司還要制定特種集裝箱的集結方案,提前謀劃好所需特種集裝箱的類型和數(shù)量。同時,還要根據(jù)集裝箱船結構特點、船舶掛靠港順序以及港口裝卸載能力,科學確定裝備集裝箱裝載箱位,以確保大型特種裝備快速裝載和航行途中的安全。
在采取分體吊裝運輸模式時,為了減少裝備的裝卸次數(shù)、降低裝卸風險,常采用車船直入的操作方式,即空箱提前進港,裝備自行機動或用汽車拖車運送至港口碼頭附近等待,到船舶即將裝運該裝備時,裝備自行機動或用汽車拖車運送至船邊。如果部隊發(fā)送單位與港口、船方信息溝通不良,或造成裝備入港過早,等待時間過長,增加運輸成本;或造成裝備入港過晚,裝船作業(yè)停滯等待,甚至導致船方甩貨。同時,大型特種裝備集裝箱的裝卸往往需要特殊的吊具,而此類吊具需要部隊發(fā)送單位自行準備。如果起運港沒有合適的專用吊具,裝備將不能裝船;如果目的港沒有配套的吊具,裝備也難以卸船。因此,要求各有關部門必須按照運輸保障方案,密切配合,才能確保大型特種裝備集裝箱運輸?shù)捻樌_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