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強
摘 要 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是教育性很強的學科,是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性課程,是實施學校德育的主渠道。要實現(xiàn)品德課的有效和高效,必須加強師資的培訓,轉交教師思想,提高老師的素質,將教學改革與學法指導有機結合起來,拓寬社會實踐渠道,構建科學的品德評價機制,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品德學科的育人功能,使學生獲得全面、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有效性;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4-0121-01
根據(jù)學科自身的特點,德育課應該走出課堂,延伸到廣闊的教材之外,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寓學科知識于實踐之中,這樣對鞏固課內知識、拓寬學生視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讓學生處于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中,立足生活,回歸生活,自主實踐,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
一、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一)要依據(jù)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制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要全面、完整地把握與落實目標,并根據(jù)具體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所側重,特別要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防止把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變成單純的知識課。
(二)要符合“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教師在課前要了解學生實際,確定目標時要把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和教材中的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使教學目標更具有針對性。
(三)教學目標的表述要以學生為主體,體現(xiàn)出層次性。基礎性目標是要求全體學生必須掌握和達成的,同時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差異設置發(fā)展性的分層目標,使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四)教學目標的落實應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課前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準備,課后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他們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系統(tǒng)設計和組織;而課堂教學則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主陣地。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
(一)堅持認知、體驗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精心設計和優(yōu)化教學過程。教學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教學互動。教學過程中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及課堂提問的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都應有明確的目的性,講求教學的實效。
(二)遵循榜樣誘導、情景感染、活動體驗的規(guī)律,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注重生成性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體驗、感悟、探究。
(三)要依據(jù)課程特點和學生身心特征,結合教學內容,采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教學。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眼看、用耳聽、用腦想、用嘴說、用手做、用體行,多感官地參與,讓他們在生活模擬、游戲娛樂、實驗演示、成果展示等教學活動中得到啟迪和發(fā)展。
(四)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面向全體,民主教學,善于傾聽和激勵,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學法指導;適時啟發(fā)點撥,進行必要的補充、修正、歸納和提升,從而使學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五)要注重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要,正確有效地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三、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開教學
(一)明理激情導行模式。這是在傳統(tǒng)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品德與社會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發(fā)情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
(二)角色扮演模式。這種模式是通過設置與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以行為訓練為主的課程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往往在課后還自發(fā)地圍在一起繼續(xù)“扮演角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到的效益較好。
四、聯(lián)系學生生活,充實教學內容
教師在開展本課程的教學時,要注重學生生活與社會的聯(lián)系。教師要把教學內容與本地生活有機聯(lián)系起來,關注社會新的發(fā)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內容。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和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兒童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社區(qū)、自然、環(huán)境設施、人文景觀以及兒童在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fā)現(xiàn)等,各種節(jié)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等等均可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
總之,品德與社會就是要教學生怎么做人。小學生的思想品德課,就是要能陶冶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質,讓他們長大了變成有理想、有抱負、懂禮儀的人。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求學生怎么做之前,自己首先就應做好,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參考文獻:
[1]曹同浩.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