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呈
俊俊是兒子澄澄小學六年的同學,現(xiàn)在他們畢業(yè)了。我主動申請帶他們?nèi)ヂ眯?。打算去梅州山區(qū),因為兩個小男孩都喜歡昆蟲,山地昆蟲多。
我們冒著酷暑出發(fā)了。
路上我給他們定下了規(guī)則:每天我們要背誦兩首唐詩,要比賽誰能在戶外識別出更多的物種,要盡量少用手機,多做一些游戲。于是,還在路上,我們就開始了第一首詩歌的學習,是劉長卿的《尋南溪常道士》。
他們很快就把全詩背下來了:一路經(jīng)行處,莓苔見屐痕。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輪到我背的時候,我把“過雨看松色”中的“看”字背成了“見”字。他們指了出來,我將錯就錯,靈機一動,給出第一道相關的思考題:“看”和“見”,用這兩個字有什么區(qū)別?
澄澄說,“看”是仔細地看,“見”只是看見。
俊俊說,“看”是主動的,“見”是被動的。
我提示他們:參考一下陶淵明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什么不說“悠然看南山”?一邊提議,一邊自鳴得意,這真是一個好題目,答案反而不重要了。大概,“見”是忽如其來的,正如俊俊所說,詩人是被動的,南山突然映入眼簾,而“看”卻是緩慢的,所以對于雨后的松色,要用看,因為要端詳。
他們聽我長篇大論,果然忘記了我背錯詩的事實。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復述。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這首詩。這個環(huán)節(jié)簡單,不贅。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說出這首詩里自己最喜歡的一句。
我喜歡“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覺得很安寧??】∵x的是“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理由是,這句話很有意境,好像很曲折。澄澄最喜歡“一路經(jīng)行處,莓苔見屐痕”,其次是“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他說,前面一句讓人感到作者的步伐很沉重,所以才會在莓苔上留下屐痕,而最后一句是,經(jīng)過和朋友的相遇,他的心情變得輕松了。
澄澄說:“我喜歡的這句,牽涉到心情,俊俊喜歡的是總的樣子,就是宏觀的意思,媽媽你喜歡的這句是微觀的樣子,就是一般人會喜歡的?!蔽冶淮驌袅?,但也很高興,因為他們的鑒賞和點評能力超出我的預料。
在山里,第一天晚上總結(jié)當天發(fā)現(xiàn)的動物種類,他們數(shù)了十幾種,其中有一種叫“人類”。
我們玩了一個游戲,比動作,猜成語。我攤出雙手,一副無奈的樣子,心里想的成語是“一無所有”。他們說:兩手空空?生無可戀?無可奈何?仿佛每個都合適。這說明,我的動作相當失敗。
陪孩子玩,很快就累了,因為我在努力迎合他們。但一旦讓他們自己玩,他們馬上拿起手機。我問澄澄,你平時很喜歡昆蟲,現(xiàn)在為什么不趁機去找找蟲子呢,屋外就是一個大平臺。他一會兒說外面太熱,一會兒說外面下雨,總有理由。
其實,最大的理由是,手機的刺激直接而迅捷,而別的樂趣,需要一個緩慢和曲折的進入過程。但手機帶來的快樂也因為它的快捷而淺顯,同理,別的樂趣因為緩慢曲折而更牢固。
第二天,我和兩個孩子討論他們班里各種人物關系。兩個孩子互相交流信息后,表示絕對不能告訴我。但我催問幾句,他們就互相補充著全部告訴了我,同時不斷聲明他們與這些傳聞主角如何不同,他們的歷史如何清白,沒有絲毫傳聞。我想,沒有傳聞大概說明這兩個孩子魅力相對不夠而已,沒啥好高興的。
第三天,兩個孩子因為一件莫名其妙的小事翻臉兩小時。我苦苦地做了一些無效的斡旋。下午我們開始準備回程了,我替他們的分離感到憂傷,但他們似乎毫不在意。
旅行、詩歌、吵架、緋聞、游戲、別離……他們的理解,我的理解,是不同的。親子關系的所謂代溝,大概也是難以跨越的,理解這一點,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