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自蓉 高彩紅 郭淑春 唐德遠 董建秀 蒲建芳 楊玲 余夢瑩
(云南新昆華醫(yī)院骨科 云南 昆明 600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因為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退行性病變、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馬尾神經、神經根,表現(xiàn)為腰腿無力、麻木以及痛的一種綜合征[1]。腰椎間盤突出為臨床多見病,主要表現(xiàn)癥狀為肢體麻木,腿、腰疼痛等。該病具有病程長、難治愈的特點。主要致病因素為家族遺傳或髓核退行性病變[2]。目前,臨床上有效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3]進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PELD)是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PELD為腰椎間盤突出治療的新型治療方法。本文研究,探討病人手術后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及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新昆華醫(yī)院骨科收治進行手術病人51例;納入標準為:①經MRI或者CT檢查確診;②發(fā)生單節(jié)椎間盤突出;③通過三個月以上保守治療患者癥狀沒有緩解;④自愿參加本次研究;⑤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排除標準為:①患有腰椎結核、腰椎管狹窄;②感染嚴重;③存在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把51例病人按照抽簽方法分為對照組26例和觀察組25例。觀察組25例病人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37.7±10.5)歲;其中L4/L5椎間盤突出21例,L5/S1椎間盤突出4例。對照組26例病人中男15例,女11例,平均(36.5±10.1)歲;其中L4/L5椎間盤突出16例,L5/S1椎間盤突出10例。兩組病人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①提供舒適就醫(yī)環(huán)境;②病人各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要嚴密觀察;③講解手術的注意事項及常規(guī)做好術前準備。④術后予常規(guī)治療護理干預。(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集束化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術前訪視:病人手術前護理人員進行訪視,消除病人恐懼;②體位訓練:有俯臥位及側臥位兩種體位,訓練時間1~2 h。③術中體位護理:在術中協(xié)助病人取合適體位;④加強術后觀察:術后要注意病情變化;⑤在手術結束、麻醉效果消失后,護理人員要認真評估病人疼痛的程度。⑥術后康復訓練:術后護理人員要及時與病人溝通交流,術后6h在床上行雙下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15~30min/次,2~3次/d。手術1周后,護理人員指導病人使用5點支撐、3點支撐法和飛燕法進行腰背肌鍛煉,40~50下/次,2~3次/d。⑦飲食護理:多食鈣含量豐富的食物。⑧延續(xù)性護理:通過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予患者術后4周、8周、12周進行康復指導,結束手術六個月內要堅持腰背肌功能訓練,如有不適要及時就診。
采用焦慮評定量表(SAS)分別評價兩組患者入院、術前、術后5天的焦慮情況;采用VAS評價兩組病人入院時、術后5天、術后12周VAS評分;采用ODI評價兩組病人入院時、術后4周、術后12周ODI指數(shù)。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院時觀察組和對照組病人VAS評分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術后5天,觀察組病人VAS評分比對照組病人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SAS評分的比較(±s,分)
表1 兩組病人SAS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 列數(shù) 入院時 術后3天 術后5天觀察組 25 77.85±2.49 41.10±2.32 28.05±2.97對照組 26 77.50±3.02 66.35±3.64 42.84±4.80 t-0.45 29.66 13.50 P-0.65 0.00 0.00
入院時兩組病人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5天、術后12周,觀察組病人VAS的評分比對照組病人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 列數(shù) 入院時 術后5天 術后12周觀察組 25 5.63±0. 2.52±0.51 0.12±0.33對照組 26 5.30±0.74 3.12±0.65 0.54±0.58 t-0.26 3.62 3.17 P-0.80 0.01 0.03
入院時兩組病人ODI指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4周、術后12周,觀察組病人ODI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病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ODI評分的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ODI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 列數(shù) 入院時 術后4周 術后12周觀察組 25 76.80±4.62 26.40±3.74 7.20±8.87對照組 26 76.46±4.43 33.54±5.41 13.54±4.94 t-0.27 5.46 3.17 P-0.79 0.00 0.03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逐漸增多,傳統(tǒng)外科手術創(chuàng)傷大,風險高,而PELD技術出現(xiàn)后,以其恢復快、創(chuàng)傷小等有點逐漸成為手術首選方法,主要特點:創(chuàng)傷小,切口6~8mm,費用低。
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根據(jù)循證醫(yī)學發(fā)展的新型護理理念,是根據(jù)病人臨床實際情況進行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椎間孔鏡手術的順利進行,出院后予患者延續(xù)性康復指導。本文觀察結果表明,觀察組25例病人通過集束化及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治療后的SAS評分、VAS評分、ODI指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的,兩組情況對比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集束化及延續(xù)性護理比常規(guī)護理優(yōu)勢明顯,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疼痛等不適,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