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佳琪 張家隆 蘇海華
(北大醫(yī)療海洋石油醫(yī)院 天津 300450)
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是慢性腎臟?。–KD)患者最常見的的并發(fā)癥,早期多為食欲缺乏、厭食,繼而出現(xiàn)惡心、嘔吐、上腹脹、腹瀉、便秘等癥狀,長期可致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營養(yǎng)不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及預后。新近的研究認為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消化功能紊亂的原因之一。結腸途徑治療是近年來現(xiàn)代醫(yī)學結合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治療早中期慢性腎功能不全的醫(yī)療技術,具有安全、價廉、無創(chuàng)、簡單方便等優(yōu)勢,但仍有學者質疑其可行性。本研究旨在明確結腸途徑治療對早中期慢性腎臟病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
收集我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慢性腎臟病患者96例。其納入標準[1]:①生命體征穩(wěn)定;②沒有較明顯的肝臟、心腦血管及造血系統(tǒng)等疾病;③近期沒有服用過糖皮質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劑。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感染;②嚴重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③近期腸道內及肛區(qū)出血;④伴有嚴重痔瘡、肛裂、肛門括約肌松弛。原發(fā)病包括高血壓腎病26例,糖尿病17例,多囊腎7例,狼瘡性腎炎15例,慢性腎小球腎炎31例。將入選的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發(fā)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齡在22~75歲,病程在1~9年,對照組患者年齡21~76歲,病程在1~9年。整個研究過程得到了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并已告知患者且征得其同意下進行。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及年齡、病程和原發(fā)疾病類型等常規(guī)資料相比較,其沒有顯著差異(P>0.05),構成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方式,患者全部參照臨床診療指南,即低蛋白的營養(yǎng)飲食,改善貧血、積極糾正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降血壓、利尿、降血糖等治療。2周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結腸途徑治療術,采用IMS-100A型結腸途徑治療機(北京智立醫(yī)學儀器有限公司)進行結腸途徑治療,每天1次,連續(xù)10次,若不能耐受者則隔天1次。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進行便涂片及便培養(yǎng)檢查,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腸道菌群變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腸道菌群的變化情況。
選擇SPSS19.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本研究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來表示,比較使用t檢驗,當P<0.05時表示其差異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意義。
兩組患者腸道菌群比較分析:治療前兩組患者腸道菌群沒有明顯差異;治療后,觀察組大腸桿菌和腸球菌均低于對照組,且乳桿菌和雙歧桿菌也多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腸道菌群比較(logCFU/g,±s)
表 兩組患者腸道菌群比較(logCFU/g,±s)
組別 例數(shù) 大腸桿菌 t P 腸球菌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 9.95±1.18 8.65±1.01 5.7987 0.0000 9.14±1.13 8.65±1.23 2.0325 0.0449對照組 48 9.98±1.16 9.67±1.03 1.3845 0.1695 9.20±1.12 9.71±1.25 2.1048 0.0380 t-0.1256 4.8987 0.2613 4.1877 P-0.9003 0.0000 0.7945 0.0001組別 例數(shù) 乳桿菌 t P 雙歧桿菌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 6.54±0.76 9.63±1.05 16.5163 0.0000 7.89±0.65 9.26±0.61 10.6480 0.0000對照組 48 6.58±0.74 7.51±1.13 4.7701 0.0000 7.84±0.63 8.27±0.65 3.2911 0.0014 t-0.2613 9.5219 0.3827 7.6945 P-0.7945 0.0000 0.7028 0.0000
慢性腎臟病患者常見的胃腸道癥狀包括厭食、惡心、嘔吐等,器質病變則有出血、缺血、黏膜炎性反應、萎縮、腸上皮化生、潰瘍,腸道蠕動減慢、通透性增高,以及腸道菌群紊亂和移位等[2]。CKD患者由于尿毒癥毒素的蓄積,腸道微生態(tài)極易發(fā)生紊亂,在結腸表現(xiàn)尤為突出,大多是大腸桿菌等需氧菌群繁殖過度,進而導致乳酸桿菌等厭氧菌群顯著減少[3]。
大腸桿菌等的過度繁殖可以酵解體內余留的蛋白質,進而導致出現(xiàn)多種具有特異性的腸道毒素,諸如硫酸對甲酚和硫酸吲哚酚等,這些毒素對腎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導致病情進一步的惡化,予以患者益生菌后,腸道菌群能夠得到較為明顯的調解,進而可以阻礙慢性腎衰的發(fā)展[4]。
結腸灌洗結合中藥灌腸是祖國醫(yī)學在治療慢性腎臟病中的獨特手段。多項研究報道,通過不同離子濃度的透析液,可以跨結腸黏膜建立不同的離子濃度梯度,從而使循環(huán)中潴留的有毒代謝產物經濃度梯度,跨結腸黏膜運動進入透析液,同時將透析液中對人體有用的溶質吸收入血;在結腸透析后,將中藥藥液緩慢、勻速注入腸道,由結腸黏膜直接吸收,可避免胃腸道刺激以及藥物被破壞,雙管齊下的起到對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治療作用[5]。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guī)治療方式的基礎上聯(lián)合結腸途徑后,能夠較明顯的改善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桿菌的菌落計數(shù)明顯降低,乳酸桿菌的菌落計數(shù)顯著增多。由此可見,結腸途徑治療能夠改善CKD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消化道癥狀,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