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筱歪 文
當你在品嘗一杯美酒或是享受美食的誘惑時,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你的大腦中正在進行著什么反應。但是神經(jīng)生物學家不行,他們忍不住地會去把每一個主觀感受分解成一連串客觀事實:特定誘導,產生刺激,觸發(fā)興奮,加強活動,做出反應,產生記憶。你一定覺得這一點也不美好不浪漫,但是,這些過程讓內心好奇的科學家心跳不已:我們終于找到了行為的源動力。
其實答案就是快樂,它驅使著我們追求食物,渴望激情,從而在生存中進化,不斷地繁衍,傳遞家族的基因。而它產生于大腦的一個特定的腦區(qū),我們叫它獎賞回路,位于大腦的前部靠近中線的兩側。
如果在你十分饑餓的情況下對你的大腦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當你咬下一口美味的食物時,你的大腦中此區(qū)域就會興奮,在掃描圖上會顯示出強的神經(jīng)元代謝信號。這意味著,你的每一口食物,都引起了獎賞回路的神經(jīng)細胞活動。
巴甫洛夫經(jīng)典條件反射實驗示意圖
和你的客觀感受相同的是,并不是每一口食物帶給你的滿足感都是一樣的。隨著你越來越飽,到后來你就不再覺得這食物和先前一樣美味了,這都能從你的大腦活動反映出來。我們會看到第一口食物引起一片強烈的神經(jīng)活動,隨后慢慢減弱下去。
有意思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生理上的興奮,準確地說是大腦腦區(qū)的興奮,才是人們行為的驅動力,而不只是我們以前認為的道德感,正義感或者美德之類。比如,為什么人們愿意幫助別人,為什么愿意捐款捐物獻愛心,為什么享受慈善,心理學家認為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和食物刺激腦區(qū)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刺激過度就可能會上癮,就像人類會對毒品上癮一樣,可為什么沒聽說有人對慈善上癮的呢?
雖然這是理論上講得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帶給我們相同愉悅的回饋。比如說,香煙中的尼古丁的上癮率是30%,大麻是9%-10%,海洛因23%-25%,酒精15% 。這并不是說剩下的那70%左右的人不會上癮,而是說,從接觸這些物質開始,你變得對這些物質有更多的需求或者依賴。從這些數(shù)字可以大概看出,這些物質對你的大腦的刺激程度有所不同。
酒精、尼古丁、海洛因、大麻,這些物質都是致癮的,而另一些物質比如致幻劑,和某些鎮(zhèn)靜劑卻并不令人成癮,因為它們并不刺激獎賞中樞,而是擾亂大腦的另一些區(qū)域,這和它們各自的藥理有關。
上癮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樣說可能不太好理解,所以這個時候又要拿大家都知道的經(jīng)典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實驗做例子了。在這個實驗里,每一次搖動鈴鐺時就給被試的狗一大塊肉,當它跑過來享受一頓美味之后,會將周圍的環(huán)境和這次的美味聯(lián)系起來,比如在哪間房間,誰提供的食物,什么樣的鈴聲,什么樣的氣味,周圍有沒有放音樂等等。不斷地重復這個聯(lián)系之后它會將這些環(huán)境等價于享受美味,于是,當你再次搖動鈴聲,哪怕不再提供食物,它還是會欣然地跑來,搖動尾巴,分泌唾液,做好大吃一頓的準備。
如果你改變這個獎賞的程度,比如從普通的食物變成可卡因等上癮性物質,令這個愉悅產生的程度更高,他們會更加愿意不斷地被召喚,鍥而不舍地返回空空的飯盆處,因為它們知道這個獎勵更大。
人們吸煙時其實也會經(jīng)歷相同的大腦反應。一根小小的煙草帶給大腦一陣欣然的愉悅,于是你將這種愉悅和吞云吐霧聯(lián)系起來。尼古丁被吸入肺部,隨著循環(huán)的血液進入大腦,特定的受體感受到這種刺激,釋放到獎賞回路更多的多巴胺,令人產生快感。當這種刺激不斷重復,經(jīng)年累月,會改變大腦中這些受體的表達和分布,使得你從單純的喜歡這種感覺,變成需要這種感覺,從此就產生了依賴。
回到驅動行為的話題上。科學家們得出獎賞回路中的多巴胺使得上癮性行為產生這個結論的原因是,當人工阻斷或破壞多巴胺的產生時,這些行為就不再重復了。因為這些原本激發(fā)多巴胺的物質不再能作用在獎賞回路中,這些行為的樂趣也隨即消失了。
當我們談論起癮君子時,我們常常會評價他們?yōu)橐庵颈∪跽撸翰荒芸刂谱约旱男袨?,缺少意志力;或者貪圖享樂者,特別喜歡享受賭博。但事實上,很多的科學研究表明,一部分的癮君子之所以成為癮君子是因為他們的遺傳物質中攜帶著和常人不同的基因。這些基因攜帶者的多巴胺系統(tǒng)被弱化了,于是他們不能感知到正常水平的興奮刺激。比如,常人喝兩杯啤酒帶來的快感他們可能需要喝6杯才能達到,這大大增加了他們上癮的概率。這并不是在為成為癮君子找借口,而是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了解多巴胺驅動行為的強大力量。
云南省戒毒管理局 協(xié)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