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龍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073-01
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道德觀和審美觀的運要渠道。在閱讀教學中能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從實際出發(fā),因文而宜,因材施教,根據(jù)課文的固有內(nèi)容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做到文道統(tǒng)一。
1.變無聲為有聲,寓德育于朗讀之中
讀是把無聲語言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活動,它能發(fā)展思維,引發(fā)情感,有了情感方能產(chǎn)生意識,受到教育。教師的范讀可以以聲色去感染教育學生。因此,我很重視范讀,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我都多遍地練習,爭取范讀成功。朗讀不僅可以培養(yǎng)語感、積累詞句,發(fā)展思維,而且能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表達愿望,建立新層次的思維體系。
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時,我有意識讀了兩次課文,第一次用平淡的語氣讀,完后問學生:“你們覺得桂林山水怎么樣?”學生們沒有什么表示,此處無聲勝有聲。接著,我情感飽滿地又讀了一次,沉浸于情境中的學生脫口而出:“太好了!太美了!”甚至有的學生干脆站起來問:“老師,咱什么時侯能到桂林旅游呀?”從學生們的語言和神態(tài)中可以看出他們在教師的范讀中感受到祖國河山的秀美,從而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因而學生們自發(fā)地組織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朗誦會,在作文中表現(xiàn)出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言談中流露出祖國母親的偉大。
教師的讀是把作者或文章的思想感情傳達給學生,而學生的朗讀是體驗作者匠心和文章思想感情的過程。朗讀是對書面文字的感知與含義聯(lián)想的過程,更能表達愿望。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描寫億萬人民聚集在長安街為周總理靈車送行悲壯而動人的情景。用低沉悲哀的語調(diào)讀,聲聲有淚水,句句吐真情,讀出了痛上加痛,悲上加悲的意境。這種聲,這種情道出了學生熱愛總理、懷念總理的心情。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革命領(lǐng)袖的思想感情。
2.重情景,創(chuàng)情境,寓德育于情境之中
人的思想品質(zhì)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出來的。認知隨著情境的再現(xiàn)而產(chǎn)生。在教學中對教材的精華部分伴有有聲有色的朗讀,或組織精妙的語言,對課文內(nèi)容、人物、場景作生動形象的描述,再現(xiàn)教材的精彩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以激情達意,融思想教育于情境中。
如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我是這樣描述的:“一團烈火把邱少云整個包住了,可他象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三、四十分鐘,才ー點一點地熄滅。直到最后一息,他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fā)出一聲呻吟。”描述中,我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緊咬著牙,眼里閃動著感動的淚花。這就說明學生已進入情境之中,被邱少云不畏犧性,嚴守紀律的崇高精神所感動。進而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以英雄為榜樣,做個遵紀守法的人。進而端正了學風、班風。
3.抓重點,破難點,寓德育于詞句之中
課題或文中有些句子畫龍點睛,突出地表現(xiàn)文章的中心。對這樣的句子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嘗試性地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有機的進行思想認識教育。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結(jié)尾一句:“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已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我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談體會,教育學生做一個關(guān)心他人勝過自已的人。
又如,《少年閏土》中有一段含義深刻學生不易理解的句子“??!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角的天空?!贬槍@個句子我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認識到魯迅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少爺,被關(guān)在大院子里,過著不勞而食的生活。因為不勞動,所以知識貧乏。閏土是窮苦農(nóng)民的兒子,在勞動中獲得了知識,聰明能干。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還會受到知識不僅來源于課本,也來源于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4.扮角色,闖鏡頭,寓德育于角色之中
如果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那么扮演文中某個人物就會像演員一樣進入角色,感受到作者跳動的脈搏,捕捉人物靈魂的影子。
如,我在講《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時,讓學生表演一下董存端炸暗堡那一瞬間的情景。學生就抓住了童存瑞的動作:在橋底中央托起炸藥包,頂住橋底,猛地一拉;神態(tài):昂首挺胸,鋼鑄一般的臉,巨人一樣挺立著,堅毅的目光;語言: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再現(xiàn)了董存瑞舍身忘死的高大形象。此時此刻,董存瑞不惜犧牲的獻身精神感化了學生。學生以此更加明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學生不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樹立了為共產(chǎn)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
5.解詩意,破常規(guī),寓德育于思維之中
小學語文教材中,詩歌占有一定的比例。學生在熟讀成誦中豐富了傳統(tǒng)文化、陶治了情操,受到了思想品徳教育。我在教學古詩時針對一定的內(nèi)容,打破常規(guī),寓德育于思維想象之中。
如,《泊船瓜洲》這首詩最后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通常解釋為: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自已的家呢。顯見這種解釋把“還”字解釋成“回家”。我認為不能只應該這樣去解釋,而且這樣解釋也沒有多少深意。因為這首詩是王安石被罷官在回家途中路過瓜洲,停船過夜時寫的,他已在回家途中,何謂“何時照我還”?我在教學中尊重歷史事實,啟發(fā)誘導學生:這里的“還”是“回家”嗎?他正在回家的路上,為什么還不知“何時還”呢?一生回答說:那么這個“還”就不能解釋成“回家”,而應理解成“再回到朝庭做官”。我接著問:“他當時正推行新法而被罷官,回家途中卻又希望回到朝庭做官,把新法推行到底,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說:“這說明王安石關(guān)心國家憂國憂民?!痹谶@樣的啟發(fā)引導下,原詩的意境變了,認識層次高了,把思念家鄉(xiāng)之情,轉(zhuǎn)移到憂國憂民之情,由激發(fā)學生的“愛家”之情升華到“愛國”之情,達到了教育意識的飛躍,從中受到深層次的教育。
閱讀教學中播下了徳育的種子,必然開出燦爛之花,結(jié)出豐碩之果。
方式方法是手段,文道統(tǒng)一是原則。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學習知識和提高意識能力結(jié)合起來。所以,教師要運用各種形式,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施之以情,曉之以理。使他們在愉快學習中處理好學什么、怎樣學、為什么學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做到文道統(tǒng)一,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