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虹蘭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西藏地方史涉及西藏的歷史人物、歷史書報、歷史文件、文藝作品、調(diào)查記錄、歷史事件等,筆者的統(tǒng)計結果如圖所示。
西藏地方史在馬克思主義“四觀”教材中應用的分布及數(shù)量
據(jù)圖表可以得知在馬克思主義“四觀”教材中西藏地方史的分布及數(shù)量。其中,西藏地方的歷史人物共計約14人,主要分布在馬克思主義祖國觀部分;西藏的歷史書報計約26本,主要分布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部分;西藏的歷史文件共計約43份,集中分布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部分;文藝作品共計約7處,只分布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部分;數(shù)據(jù)記錄共計約41處,在教材的各部分均有占比,然而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治藏方略這一部分分布較少;歷史事件共計約63件,在祖國觀部分分布最多。而且在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文化觀的內(nèi)容中涉及西藏地方史的內(nèi)容最多。
對于同一個西藏地方史的素材,馬克思主義“四觀”教材中也有多處使用,下圖統(tǒng)計了同一個素材使用的頻率。
西藏地方史素材在馬克思主義“四觀”教材中應用的頻率
根據(jù)該圖表,可以看出關于在西藏的歷史文件中,《中華民族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在馬克思主義“四觀”教材里被提及5次;關于西藏的歷史事件,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與西藏和平解放各提及了3次,且西藏自治區(qū)成立在教材中被提及4次;西藏歷史人物——阿沛·阿旺晉美也提及了2次。
筆者以西藏大學為例,根據(jù)訪談結果,了解到西藏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課開設的基本情況:西藏大學于2018年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課程,而且共計2196名的在校大二學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課程,但上此課程的教師卻只有8人,不難看出平均每位教師要給270多名學生授課,并且只有23個開課班級,說明平均每個教室每個班級約96名同學。通過訪談了解到,該課程超過100名同學上課的大班級有9個,班級學生人數(shù)最多達148名。根據(jù)觀察,馬克思主義“四觀”課教學主要是大班額的課堂教學;有些老師對于教材中的西藏地方史內(nèi)容沒有展開講解,非常注重理論知識傳授,課堂比較枯燥乏味。
第一個不足是西藏地方史在馬克思主義“四觀”課教材的部分章節(jié)占比較少。通過分析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難發(fā)現(xiàn)西藏地方史素材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國共產(chǎn)黨的治藏方略這兩部分內(nèi)容中西藏地方史素材較少,約占西藏地方史素材總量的1/4。第二個不足是對于某些使用頻率較高西藏地方史,教材中缺乏詳細描述。通過分析教材,筆者發(fā)現(xiàn)西藏歷史人物——阿沛·阿旺晉美在教材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已有兩處提到他,但大部分漢族同學對這位西藏歷史人物并不了解,甚至有的藏族同學也不清楚。第三個不足是教材中的西藏地方史多以文字描述為主,缺乏趣味性。該課程涉及了較多的西藏歷史,原本課程就比較枯燥乏味,但教材中引入的西藏地方史也偏重文獻史料,缺乏圖像資料。
首先,大班級的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傳統(tǒng),個性化教學缺失。通過訪談西藏大學的相關學生和教師,筆者了解到西藏大學開設的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課的班級人數(shù)幾乎是80名學生以上,而且在短暫的課堂時間內(nèi)很難實施討論辯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方法都是以傳統(tǒng)的講授法為主。其次,對重要的西藏地方史素材缺少補充。有個別教師就教材而講,對重要的西藏地方史素材沒有進行擴充,由于教材受字數(shù)的限制,有些西藏地方史沒法在教材上體現(xiàn)太多內(nèi)容,如果老師講課時也不擴充相關內(nèi)容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會降低西藏地方史素材在教材中出現(xiàn)所起到的作用。最后,缺乏實踐活動課程。講授此課程的大多數(shù)教師反映受經(jīng)費不足、交通不便、學生眾多等限制,教學中幾乎沒有課外活動實踐課程,普遍的學生也都非??释_設一些體驗課、開展與該課程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讓他們了解更多西藏先輩們的英勇事跡、知曉更多西藏故事、體驗西藏民族地區(qū)的風俗文化等。
第一,提高西藏地方史在馬克思主義“四觀”教材的部分章節(jié)中的比重,并讓西藏地方史的各個方面在每章內(nèi)容中也有些體現(xiàn)。筆者建議可以適當增加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治藏方略的西藏地方史素材的數(shù)量,爭取使西藏地方史在馬克思主義“四觀”教材章節(jié)的較小比重能夠改善。而且可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里增添一些西藏民族團結的優(yōu)秀人物,爭取讓教材各部分都涉及到西藏地方史的方方面面。第二,對于高頻使用的西藏地方史素材,能夠用恰當?shù)姆绞皆诮滩闹性敿氄故尽_m當擴充重要的西藏地方史素材。比如,在教材的馬克思主義祖國觀中,西藏歷史人物——阿沛·阿旺晉美的簡介,可以采取人物資料小卡片的形式在書中合適部位插入對阿沛·阿旺晉美的生平介紹。第三,在教材中適當增添相關的歷史圖像資料,增加課程的趣味性??稍诮滩牡母鱾€章節(jié),選取與該章內(nèi)容緊密相關的西藏歷史圖像資料并插入在每章的開篇處,在選取的圖片下方可用少量的文字簡單描述圖片的背景、時間、事件或人物等。使教材圖文并茂,不僅增加馬克思主義“四觀”教材的趣味性,而且更加豐富的西藏地方史素材,突出地方課程的鮮明特色。
聚焦課堂教學,努力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平常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改變規(guī)規(guī)矩矩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形式。通過課上調(diào)查、課后談話等方式來了解學生關注的西藏地方史素材以及與馬克思主制定既有針對性又系統(tǒng)化的的教學專題,然后在課堂上盡可能把全班同學分成學習小組,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讓小組依照教師的精心設問進行熱烈討論,建構好以課堂內(nèi)討論辯論、案例分析等方式的課堂教學實踐,努力減少知識灌輸,增加思維訓練、能力培養(yǎng)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在教學過程中,對高頻出現(xiàn)的西藏地方史著重補充講解。高頻使用的西藏地方史素材,不僅突出了西藏地方史的重要性,而且更好地從不同角度為教材的理論知識做支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把在教材中沒有詳細介紹但又非常重要的西藏地方史素材做一個詳細地補充。比如,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相關視頻可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學習,帶領學生把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內(nèi)容與課本知識相聯(lián)系,提高西藏地方史在教材中的運用效果。
積極開展各種課外實踐活動課程。學生不應該被關在教室的“籠子”里,適當?shù)恼n外實踐課程能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第一,堅持“引進來”——積極迎請愛國的典型人物、專家等進校園開展交流會或者專題講座。比如,開展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的實踐課程,可以邀請愛國先進人物——堅持守護祖國領土的藏族姐妹卓嘎和央宗到學校來做交流,分享她們的守邊防、護國土的偉大事跡、學習她們崇高的愛國守邊精神,倡導新時代大學生也為守護神圣國土、建設美好家園貢獻力量。堅持“走出去”——適當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加強學校對校外實踐活動的支持力度,努力克服經(jīng)費不足、交通不便等困難,積極組織學生到校外附近的地方開展活動。比如,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方面,老師帶領學生參觀西藏博物館。又如,在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方面,也可適當組織學生參觀拉薩烈士陵園,弘揚老西藏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課是西藏大學對在校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之一,必須加強對該課程的建設,使西藏地方史和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課深度融合。這不僅能加深學生的民族情感,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四觀”,而且對維護西藏穩(wěn)定和祖國統(tǒng)一也有著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