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萍
在中國氣候科學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是我國最早參與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的中國學者之一。他積極推動氣候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研究,在氣候科學領域首次提出了用沿赤道海溫廓線劃分厄爾尼諾的思想方法,被稱為“符DF廓線”。他領導建立了有國際影響的中科院全球變化東亞區(qū)域研究中心,帶領團隊開拓的區(qū)域環(huán)境系統(tǒng)模式研究,被譽為全球變化區(qū)域響應研究的國際范例。本期《科學家》雜志帶你走近符淙斌院士的科研人生。
一
啟蒙
年少時思考臺風如何形成
1939年10月,符淙斌出生于上海市松江縣。中學時代,符淙斌就讀于上海松江二中。當時上海經(jīng)常會遭遇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年幼的符宗斌很早就對這些氣候現(xiàn)象有著深刻的印象,時常思考臺風是如何形成的。
符淙斌:我學氣象是偶然的。我家在上海的松江縣,由于每年都有臺風來襲,所以我小時候?qū)ε_風的印象非常深刻。當時也沒有太多知識,臺風來時風大雨大也不知道為什么。我在松江讀高中時,每年夏天臺風季,學校都會把學生組織起來去巡邏,了解哪家房子塌了。當時我想,這個東西怎么搞的?臺風是從海上來的,會不會跟海洋有關系?那時候有種非常朦朧的感覺。
1957年,符淙斌高中畢業(yè)后考取了南京大學氣象學系的氣候?qū)I(yè)。在南大的五年時間,符淙斌打下了扎實的氣象學基礎。
1962年,符淙斌考入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師從我國海洋氣象學的開創(chuàng)者呂炯先生,從事海洋與氣候的關系研究。
符淙斌:后來我考了科學院的研究生,當時的研究方向是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我的導師是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他在留學德國時做的是海洋對氣候的影響研究。他是對我非常有影響的一位老師,他的思路非?;钴S,物理概念非常清晰,跟隨呂老師的這段經(jīng)歷,開拓了我的科學視野。
二
轉(zhuǎn)折
投身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
1981年,符淙斌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進修。1983年,符淙斌回國后在我國著名科學家葉篤正先生的指導下開始轉(zhuǎn)向了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面對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符淙斌心有所動。對于研究方向的轉(zhuǎn)變,如何選擇,符淙斌有了答案。
符淙斌:1978年,我從地理所到了大氣所,我以前是做海洋的,后來跟著葉篤正先生做了陸地、冰雪跟氣候的關系研究。沒過多久我去了美國,在美國我又做海洋了。1983年,我回到了中國。當時國際科聯(lián)有一個叫湯姆馬豆的人,是葉先生的同學,他到中國來找中國科協(xié),說他們(美國科學院)現(xiàn)在準備提出一個有關全球變化的研究方向,后來他就開了一些座談會,介紹全球變化這個東西。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全球變化,我當時了解到這個全球變化比我原來想象的氣候系統(tǒng)還要復雜得多。這個時候就面臨著一個抉擇,到底干不干這個?如果干這個,就得把原來所學的這個領域放下,去搞一個新的領域。實際上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當時我已經(jīng)做得不錯,心里是有一點放不下,后來葉先生鼓勵我去做這個事情,這樣我就走上了所謂全球變化研究的路子。
隨后的三十多年時間,符淙斌院士在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研究成果。他系統(tǒng)地研究了氣候的年代際變化和突變現(xiàn)象,揭示了季風區(qū)域在氣候突變中的敏感性與全球增暖的關系,領導建立了有國際影響的中科院全球變化東亞區(qū)域研究中心。
三
視野
瞄準前沿科學領域,推動國際合作研究
1967年研究生畢業(yè)后,符淙斌留在了中國科學院工作,先后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任職。之后前往美國學習的時光對符淙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回國后的他把做科研的目光聚焦于世界,積極參與多項國際科技計劃的實施。
符淙斌:對我的科研工作有著重要影響的是我在美國學習的三年,那是我第一次出國和美國科學家合作。而最近三十年左右參與的一系列國際科學計劃,包括國際合作計劃,也是對我科研生涯有著重要影響的。
最早是在八十年代初跟美國能源部合作的氣候變化研究計劃,后來就是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我在那兒當了兩屆六年的科學指導委員會的成員,參與了這個國際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各方面工作。
另外,我發(fā)起了一個區(qū)域模式比較計劃,做了十年。亞洲的五個國家、十個研究組參與了這個區(qū)域模式比較計劃的研究。
再一個就是季風亞洲區(qū)集成研究計劃。這一計劃是從2006年開始的,差不多有十年時間,是由我們發(fā)起,中國科學院支持、國際組織認可、亞洲大部分國家參與的、幾大國際組織聯(lián)合支持的一個科研計劃。
2009年,符淙斌全職到母校南京大學工作,并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交叉科學研究機構——南京大學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隨后又與芬蘭最高學府赫爾辛基大學達成合作共識,建成地球系統(tǒng)區(qū)域過程綜合觀測試驗基地,對我國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的發(fā)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符淙斌 :我們希望這是一個交叉科學的研究機構,所以我們除了大氣學院以外,還有地球科學工程學院、環(huán)境學院、地理科學和海洋學院,還有跟生物、經(jīng)濟很多學科聯(lián)合組成的一個交叉科學研究院。當時選擇的研究重點還是氣候變化。現(xiàn)在第一階段我們更多的是在大氣成分、污染物以及地球和大氣之間的能量、水分交換這部分完成觀測。這個觀測站也是我們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共建的一個國際聯(lián)合實驗室,跟他們聯(lián)合也得到了很多的幫助。
瞄準前沿科學領域,推動國際合作研究是符淙斌院士始終在推動的事業(yè)。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人才培養(yǎng),在符淙斌看來,擁有國際化的視野才更有可能做出國際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
從進行全球變化研究以來,符淙斌的科研之路始終力求走在國際前沿。多年來參與國際科研計劃的經(jīng)歷使得他對于科學研究有著獨特的一番感悟。
符淙斌:通過參與這些大的科學計劃我知道了什么是國際前沿,所以思路完全不一樣,思路打開了,希望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始終走在前沿,而不是跟著別人走。所以,如果說哪些工作比較有價值的話,我想國際科技合作真的是可以促進科學發(fā)展走向前沿的。我們要從跟跑到并跑到領跑沖刺,要由中國人發(fā)起沖刺大型的國際科研計劃,把我們的科學家推向國際,把我們的科學水準推向國際,這是一個快速的途徑。所以我對我的學生說一定要出去。我鼓勵他們出去,當然也希望他們一定要回來,回來了一定要做出成績來。
如今,符淙斌的很多學生已經(jīng)成為氣候科學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符淙斌嚴謹務實的科研態(tài)度和國際化的科學視野對學生們影響至深。
四
科普觀
公民的科學素質(zhì)是體現(xiàn)民族文化水準的重要方面
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學普及是推動國家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符淙斌院士也是一位科普事業(yè)的熱心參與者,他每年都會抽時間參與到各類科普活動,面向公眾普及氣象科學知識,傳播科學報國的精神。
符淙斌 :科學技術普及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到發(fā)達國家去,跟一般民眾談話的時候,會感覺到他們知識科學的總體水平、平均水平是相當高的。而在我們國家,多年來科普工作也在不斷的推進。
我當時在科協(xié)當過一屆科協(xié)的副主席,但我不是科普方面的,是國際合作方面的,但是也參與了一些科普工作,我確實覺得科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公民的科學素質(zhì)是體現(xiàn)民族文化水準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我覺得做好一個科普的報告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定是要你自己理解得非常的深,而且還要用比較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認為自己到現(xiàn)在為止還不是一個好的科普工作者,我盡管也應邀做一些報告,包括中學生、大學生,但我總覺得不像有些非常精彩的科普作家,能夠真正的把最精華的東西告訴大家。
還有就是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深度很重要,如果你自己還沒有理解清楚,你就很難做科普,所以科普對于一個科技工作者來說也是一種考驗。
五
科研觀
能夠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一種幸運
符淙斌:從實際出發(fā),我覺得我們現(xiàn)在做科研做研究的人心思不夠?qū)R唬驗橛懈鞣N各樣的引誘,所以就不能真正地、專心致志地搞科研。
安下心來鉆進去要入迷,這是對科研人員的要求,我覺得確實是這樣的。我一再覺得科研人員需要有這樣的素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做出好的學問來。
“科學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譽,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人類謀幸福”這是居里夫婦一貫遵循的原則。所以錢三強先生在《居里夫人》中譯本的序言中說 :居里夫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什么?簡樸的生活,對虛榮的蔑視,對青年人的熱情關心與指導,研究時濃厚的學說和民族討論的氣氛,這就是居里夫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所以我覺得,盡管我們和居里夫人生活的時代不同,但是錢三強先生說的居里夫人從事科學的精神是極其寶貴的,所以我感覺到比起這些真正的科學家我們也是微不足道,極其渺小的。
符淙斌:我覺得能夠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一種幸運。因為科學研究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是要花你畢生精力去做的事情,就像活到老,學到老一樣。這期間不斷有新的東西要學習,否則你就落伍了、陳舊了,所以我對于能夠從事科學研究感覺到很自豪,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現(xiàn)在做的還不太好,也就是說真正偉大的科學家崇尚真理是他唯一的標準,這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要活到老,學到老,研究到老,永遠充滿著對科學的興趣,不能因為年紀老了就不學習了。
如今,八十歲的符淙斌院士依然堅守在氣候和全球變化研究的第一線,不遺余力地投身我國氣候科學領域的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探索,推動我國氣候科學研究早日領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