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秀
摘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文化,更是國內外專家研究的重點。然而由于多種原因,部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流失,受《詩經》影響的馬文化更是占了較大的比重。挖掘《詩經》的獨具特色的馬文化,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更是當今社會不可忽視的一個話題。
關鍵詞:馬文化;馬;后世習俗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當代人們開始意識到精神文明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其中,民俗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對政治經濟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幾年來,國人熱捧經典作品,吸收其中的精神養(yǎng)分?!对娊洝?,作為一部現(xiàn)存文獻中最經典的典籍之一。詩篇中的民俗文化,尤其是馬文化豐富多彩,至今在各地民俗中仍有許多遺存,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
首先,我對《詩經》涉及到馬含義的詩句進行了重新的整理,發(fā)現(xiàn)一些論文存在一定的問題。整理出《詩經》中涉及到馬的詩篇,共有50首,約占詩歌總數(shù)的16%。示例如下:在《風》中有18篇,分別為:《周南·卷耳》、《周南·漢廣》、《邶風·擊鼓》、《鄘風·定之方中》、《鄘風·干旄》、《鄘風·載馳》、《衛(wèi)風·碩人》、《鄭風·叔于田》、《鄭風·大叔于田》、《鄭風·清人》、《齊風·載驅》、《唐風·山有樞》、《秦風·車鄰》、《秦風·駟驖》、《秦風·小戎》、《秦風·渭陽》、《陳風·株林》、《豳風·東山》?!缎⊙拧分杏?8篇,分別為《四牡》、《皇皇者華》、《采薇》、《出車》、《杕杜》、《六月》、《采芑》、《車攻》、《吉日》、《白駒》、《節(jié)南山》、《十月之交》、《北山》、《裳裳者華》、《鴛鴦》、《車舝》、《采菽》、《角弓》。《大雅》9篇,分別為《大明》、《綿》、《卷阿》、《抑》、《桑柔》、《云漢》、《菘高》、《烝民》、《韓奕》。《頌》5篇,分別為《周頌·有客》、《魯頌·駉》、《魯頌·有駜》、《魯頌·泮水》、《魯頌·閟宮》[1]。其次,“馬”字在詩篇中共出現(xiàn)了51次,但是以不同稱謂表示“馬”含義的字出現(xiàn)多達100次,從中更能看出在周代“馬”重要的作用。
對《詩經》馬文化的研究,對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对娊洝否R文化的研究,有助于認識馬文化在民族發(fā)展歷程中的作用,進而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此促進當今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
自《詩經》問世以來,國內歷代學者對它的研究未曾中斷。因《詩經》為五經之一,古人《詩經》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其中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2]。到現(xiàn)代以后,多數(shù)學者則從人類文化學角度對其進行研究。不少國外學者分別從文化人類學和人文學科領域為《詩經》的索解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其中,法國學者葛蘭言的《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是文化人類學《詩經》研究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一些文獻對《詩經》中豐富的馬意象進行了細致地研究,使得馬文化更加具有形象性;部分學者從民俗學角度挖掘馬意象的象征義。其中運用較多的馬意象主要有五個:一是君子之意;二是龍馬精神之意;三是國力強盛的象征之意;四是馬神祭祀;五是象征婚嫁禮俗之意。盡管如此,卻鮮有人深入探討《詩經》中的馬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影響,系統(tǒng)介紹《詩經》中的馬文化及其對民俗文化的影響的著作更是屈指可數(shù)。
通過研究《詩經》中馬文化對民俗文化發(fā)展的影響,我們可以比較不同民族對馬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繼而更深層次了解民族文化差異,促進民族融合和不同民族間的交流和發(fā)展。例如,漢民族的馬文化發(fā)展到今天,更多的是一種美好精神的寄托,是對馬文化的精神繼承,而蒙古族歷來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至今仍保留大量崇馬文化的精神和實踐活動,如馬頭琴、呼麥、長調等作為民族娛樂、宣泄情感的典型方式,目前已被稱為最珍貴的文化遺產。[3]
我從一些與馬相關的詞語及其古注中,去尋找線索,從而作出了一些初步的推斷。如“千里馬”,字面上表示日行千里的駿馬,快馬。司馬遷《史記·趙世家》:“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4]后該詞逐漸演變,新增文化義,比喻難得的杰出人才:“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馬文化承載著我國廣大地區(qū)的的民間風尚習俗,對民俗的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对娊洝分械鸟R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影響不僅僅是象征的作用,一些地區(qū)延續(xù)至今的婚俗等傳統(tǒng)習慣仍然可以找到《詩經》中馬文化的痕跡。
研讀《詩經》傳承馬文化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民族情感、本土文化自信的人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通過對《詩經》馬文化的研究,全面認識經典,激發(fā)研讀經典的興趣,樹立通過經典研讀自覺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劉澤.文 小指大,類邇義遠——《詩經》馬形象淺說[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5,05.
[2]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郭力宇,金玉.試論崇馬文化的意義[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4]閆德勝.“馬”詞語意義文化探源[J].文化學刊,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