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中圖分類號】R58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對于糖尿病來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增高,患者的典型表現(xiàn)是多食、多尿、多尿和體質(zhì)量減輕,患者逐漸乏力、消瘦,上述表現(xiàn)被人們簡稱為“三多一少”。很多人都會認為糖尿病屬于現(xiàn)代疾病,實際上并不是,因為我國古代沒有測量血糖水平的意識、方法和工具,但根據(jù)糖尿病的癥狀來說,其在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上屬于消渴等范疇,消谷善饑而渴而多飲,通過簡單的兩個字就很形象的、直觀的概括了患者的“三多一少”等癥狀。
消渴的劃分
對于消渴這個病名來說,最早見于《素問·奇病論》。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根據(jù)患者的癥狀和病機等不同而記載消中、膈消、肺消以及消癉等。最早是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提出消渴的治療方藥。消渴在中醫(yī)學上可分成上消、中消以及下消等類別,上消是渴而多飲;中消是消谷善饑;下消是渴而便數(shù)有膏。而在臨床中,上消是肺燥為主,且多飲癥狀明顯;中消是胃熱為主,且多食癥狀明顯;下消是腎虛為主,且多尿癥狀明顯。
消渴病機
在中醫(yī)學上,認為燥熱偏勝、陰津虧損是消渴主要的病機,本是陰虛、表為燥熱,本標互為因果[1]。機體陰虛越重則其燥熱越明顯,而燥熱越明顯其陰虛就越重。患者病變臟腑包括肺、胃以及腎等,主要是腎臟。盡管患者的臟腑偏重有所不同,但?;ハ嘤绊?。
對于人體的肺部來說,主氣,是水之上源,且敷布津液。在燥熱損傷到肺部后,致使津液無法敷布,而直趨下行,同小便一起排出體外,所以小便的次數(shù)增多,當肺不布津時,就會導致口渴多飲發(fā)生。
胃是水谷之海,其主腐熟水谷;而脾是后天之本,其主運化功能,為胃行其津液。當燥熱損傷到脾胃之后,就會導致脾陰不足、胃火熾盛,致使患者出現(xiàn)多食善饑、口渴多飲等癥狀。當脾氣虛無法轉(zhuǎn)輸水谷精微時,就會導致水谷精微下流而注入到小便中,所以小便的味甘。在上述情況下,水谷精微不能對肌肉進行濡養(yǎng),因此患者的形體逐漸開始消瘦。
腎是先天之本,其主藏精、寓元陰元陽。當腎陰虧虛時,虛火內(nèi)生,而上燔心肺而出現(xiàn)煩渴多飲,而中灼脾胃出現(xiàn)胃熱消谷,導致腎失濡養(yǎng),進而開闔固攝失全,所以水谷精微會直趨下瀉,同小便一起排出體外,所以患者的尿多且味甜。
盡管消渴在肺、胃以及腎有不同,但是常常會互相影響,比如當肺燥津傷時,就會導致津液失于敷布;如果脾胃無法被濡養(yǎng),就會使腎精無法被滋助;如果脾胃燥熱程度較高,就會上灼傷肺津,下耗傷腎陰,致使腎陰不足,而陰虛火旺,
也能上灼肺胃,患者最終肺燥、胃熱以及腎虛,所以“三多”可相互并見。
治療原則
消渴的治療原則是養(yǎng)陰生津以及清熱潤燥,上消者宜主潤肺、兼清胃;中消者宜主清胃、兼滋腎;下消者宜主滋腎、兼補肺。
中醫(yī)治療方法
上消:患者主要癥狀是口干舌燥、煩渴多飲、舌邊尖紅、尿頻量多、脈洪數(shù)以及苔薄黃等。選擇消渴方進行治療,從而生津止渴、清熱潤肺,在方中重用天花粉,進行生津清熱,并佐以黃連來清熱降火;佐以藕汁和生地黃可養(yǎng)陰增液。按照患者實際情況可加麥冬、葛根,用來強化生津止渴[2]。
中消:患者主要癥狀是大便干燥、多食、易飲、形體消瘦、多尿、口渴、脈滑實有力、苔黃等。選擇玉女煎方進行治療,從而養(yǎng)陰增液、清胃泄火。方中通過知母、生石膏清肺熱;麥冬、生地黃滋肺胃補陰;而川牛膝引熱下行、活血化瘀。按照患者實際情況加梔子、黃連,用來瀉火、清熱。
下消:主要分腎陰陽兩虛、腎陰虧虛,其中腎陰虧虛患者的主要癥狀是脈細數(shù)、舌紅苔少、瘙癢、皮膚干燥、口干唇燥、頭暈、耳鳴、乏力、腰膝酸軟以及尿頻量多如脂膏等;腎陰陽兩虛患者的主要癥狀是脈沉細無力、舌淡苔白而干、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者陽痿、畏寒怕冷、四肢欠溫、腰膝酸軟、耳輪干枯、面容憔悴、小便頻數(shù)和混濁,甚至是飲一溲一。腎陰虧虛患者選擇六味地黃丸治療,用來潤燥止渴、滋陰補腎。方中的熟地黃是主藥,可滋腎、添精;山藥可固攝精微、滋補脾陰;山萸肉可固腎益精;茯苓可健脾滲濕;牡丹皮、澤瀉可清瀉肝腎火熱。上述諸藥共奏滋陰補腎,且補而不膩。腎陰陽兩虛患者選擇金匱腎氣丸治療,用來補腎固攝、溫陽滋陰。方中的六味地黃丸可滋陰補腎,佐以肉桂、附子可溫補腎陽。方中并用溫陽藥以及滋陰藥,善補陽者,一定要在陰中求陽,確保陽得陰助,從而生化無窮;而善補陰者,一定要在陽中求陰,確保陰得陽升,從而泉源不竭。
消渴患者的針灸治療:選擇三陰交穴、腎俞穴、脾俞穴、肺俞穴、胰俞穴等為主穴,肺胃熱盛加胃俞穴、內(nèi)庭穴、魚際穴,腎陰虧虛者加太溪穴,腎陰陽兩虛加命門穴。
針灸方義:對于胰俞穴來說,是在第八胸椎棘突下的旁開5cm處,可調(diào)節(jié)胰腺的功能,屬于消渴治療的經(jīng)驗穴位;肺、脾、腎在人體的上、中、下三焦分居,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屬于肺、脾、腎等背俞穴。合用三穴,可對上、中、下三焦機能進行調(diào)整。內(nèi)庭穴、魚際穴是肺胃經(jīng)滎穴,可清肺胃的燥熱之邪;三陰交穴是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通過針刺能大補陰液,對肝、脾、腎等臟器進行調(diào)節(jié):太溪穴可滋陰補腎;而命門穴可溫壯腎陽。根據(jù)患者證候可靈活加減。
內(nèi)庭穴、魚際穴、肺俞穴選擇瀉法;胰俞穴選擇平補平瀉法;命門穴、脾俞穴、太溪穴、腎俞穴和三陰交選擇補法。均留針30min,每天一次,持續(xù)10天是一個療程。在每個療程間要間隔兩到三天,2~3天。
在患者治療中,要控制飲食,隨著針刺見效逐漸減少降糖藥物的劑量,亦或是停用降糖藥物。值得注意的是:在消渴患者的針刺治療中,要嚴格對針進行治療,避免發(fā)生感染。
在消渴患者中,純中藥治療的副作用比較少,可調(diào)整機體的陰陽平衡,有效改善癥狀,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不過降糖的幅度并不大,效果不顯著,需長期服用。中醫(yī)治療是經(jīng)藥物以及針刺等手段促使機體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確保從陰陽失調(diào)的狀態(tài)恢復成陰陽平衡的狀態(tài)[3]。
參考文獻
黃可.結(jié)合中醫(yī)康復指導的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特別健康,2019,25(14):179.
馬玉強.中醫(yī)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養(yǎng)生保健指南,201933,(12):243.
杜玉民.中醫(yī)治療糖尿病的用藥思路與方法[J].養(yǎng)生保健指南,2019,24(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