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的基本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工具性是語文課程所固有的本質(zhì)屬性,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語文本身是表情達意、思維交際的工具,可以幫助學好其他學科。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學習過程是人實現(xiàn)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fā)人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如果我們只重視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語文教學將陷入科學主義的泥坑;如果我們只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語文教學將陷入人文主義的烏托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指: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實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并有助于學生與課程文體的互動。這也就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tǒng)一,它才能煥發(fā)強大的生命力;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活水,源遠流長,發(fā)揮語文的育人作用。
關鍵詞: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統(tǒng)一
一、 巧教生字,挖掘人文內(nèi)涵
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重要活動,但不能偏激,為訓練而訓練。生字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明白一點一橫該如何去寫,偏旁部首怎么搭配,又要讓學生快速地記住這個字的難點,從學習中受到人文主義的教育。
我在教學“災”字時,先讓學生觀察“災”字的結構,然后想想上面的寶蓋頭像什么,接著板畫大火在燒著房子,發(fā)生了很大的災難,最后引導學生記憶:大火正在燒著房頂就是“災”,我們平時在家里的時候,千萬要注意用火、用電的安全,只有保證家里沒有危險的火苗,才不會發(fā)生災難。通過這樣的教學,孩子們不但深深地記住了“災”字的構字方法,在學習生字的同時也接受了一次安全知識的教育。
在教學中還有很多字也可以挖掘出人文的內(nèi)涵,使枯燥的生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例如我在教學“森”字時,先給學生觀看一段森林的錄像,讓學生感悟到一棵一棵的大樹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片森林,森林在保護著地球上的人類和其他的生物,是我們的保護神。最后在指導“森”字的書寫時巧妙地引導學生利用順口溜來記憶:“人們在這塊土地上先種了一片樹林”,(銜接上面觀看錄像的情境,邊說邊范寫上面的“木”)“后來人們又在這塊土地上種了兩片樹林”(范寫下面的“林”)——第一片樹林看見后面的樹弟弟們很開心,就很有禮貌地收起一只腳來對它們表示歡迎。(左邊的“木”的“捺”變成“點”)因為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種了三片樹林,所以這里就變成了一片森林!我們以后也要多種樹,不要亂砍樹木,讓地球上多一點森林,這樣我們的地球媽媽才會變得越來越漂亮,我們也會生活得越來越好!通過這樣的方法,我將枯燥的寫字教學寓于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之中,巧妙地將“工具人文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諸如此類的當“禾”變成偏旁,放在字的左邊時,很禮貌地收起一只腳;提手旁、金字旁等都很禮貌地斜著身子;“三人成眾,人多力量大”……這些都是在教會學生生字的同時,自然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好時機。
二、 巧設情境,浸潤人文精神
教學中,還可以結合教材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nèi)容相吻合的情境,或設身處地與課文角色同悲共喜,或渲染氛圍,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景中,或借助游戲競賽等豐富的形式,讓學生一路伴隨生命主體的體驗。好學樂觀向上,主動積極探求,善于團結合作,正確對待勝負,充分彰顯靈性與個性……學生“浸潤”于“人文精神”之中,又無須貼標簽式的說教。
如王菘舟老師在執(zhí)教《只有一個地球》時,對文中的“生態(tài)災難”一詞的教學是這樣處理的:
教師首先詢問同學們知道哪些生態(tài)災難,然后請同學們想象生態(tài)災難降臨時的情景,再出示具體的數(shù)據(jù)講述生態(tài)災難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害,最后請同學們朗讀文段并寫下自己的感受。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什么是“生態(tài)災難”,還明白了生態(tài)災難對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對地球帶來的無窮破壞。王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同時,也讓孩子們經(jīng)歷了一次情感的升華。學生不僅掌握了這個詞語,還朝著“真、善、美”的境界走去,把“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深深地植入了腦海中。這就實現(xiàn)了閱讀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的結合。
三、 巧妙融合,將“工具人文化”
“文學在于欣賞人性的展開,欣賞語言表達的精美。文科課程首先是欣賞課程,在欣賞中有所感受,在欣賞中美化情懷??墒俏目平虒W的實際情況卻不那么樂觀:文才飛動的語文課變成了生字抄寫課;真情流淌的作文課變成了八股式的模仿課;靈智生輝的哲理課變成了1、2、3的背誦課……”這是袁振國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一書中所描述的令人擔憂的情景。是的,缺失了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如同春天沒有了綠色,那是多么單調(diào)枯燥!但是語文又不能舍棄它的工具性,字詞句章要,聽說讀寫也不可少。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機融合——將“工具人文化”。
我在教學小詩《你別問這是為什么》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自由讀讀課文,看看哪些詞句最讓你感動,邊默讀邊圈劃,并請學生將標出來的詞語寫在黑板上。學生把詞語寫在黑板上之后,我便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討論:首先看正誤,然后看書寫是否美觀,最后討論這些詞句為什么使你感動。我認為,這個環(huán)節(jié)在體現(xiàn)“工具性”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文性”,做到了將兩者巧妙融合,使工具人文化:
首先,從學生這個層面來看。第一,黑板上的詞語是學生閱讀課文后寫上去的,他之所以寫上“這個詞”而不是“那個詞”,是經(jīng)過了一番思考和選擇的,因為“這個詞”讓他“感動”,而“那個詞”沒有讓他“感動”,這里面就有“價值觀”的判斷;其次,討論“書寫是否美觀”“哪個字書寫美觀”以及“誰的書寫美觀”,這又是一種審美的判斷,說到底還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第三,討論“這些詞為什么使你感動”,這更是學生從詞語引發(fā)的一種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無疑也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接著,我們從教師這個層面來看。我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本身就蘊含了我自身對這首小詩的理解,也就是說,我之所以是“這樣設計”而不是“那樣設計”,是有我自己的理由和思考的,是我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對文章的把握而設計的,體現(xiàn)了我特定的“情感”“思想”和關于語文教學的“理念”“態(tài)度”,絕不僅僅是“工具性”的體現(xiàn)。
作者簡介:
黎春蘭,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汀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