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棟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6)
高血壓[1]是以體循環(huán)動脈壓力(舒張壓/收縮壓)增高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急診重癥喘息[2]患者常由于呼吸不暢,引起血壓顯著升高,快速降低血壓有利于減少對患者重要器官的損害。目前,臨床常用降壓藥品種繁多、副作用大且降壓速度慢,對急診重癥喘息伴高血壓患者治療效果不明顯,本研究對觀察組33例急診重癥喘息伴高血壓患者使用壓寧定進行抗高血壓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2月—12月在我院急診進行重癥喘息伴高血壓治療的66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3例。對照組:男22例,女11例;年齡36~54歲,平均(45.1±8.4)歲;喘息持續(xù)時間1~5小時,平均(2.6±1.2)小時。觀察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34~52歲,平均(43.6±7.2)歲;喘息持續(xù)時間1.5~5小時,平均(2.9±1.1)小時。對比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喘息持續(xù)時間方面資料,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取坐位,予以鼻導管吸氧,并建立靜脈通路。對照組以0.25g氨茶堿注入0.9%生理鹽水100ml中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每分鐘滴注量為7.5mg。觀察組以25mg壓寧定注入0.9%生理鹽水100ml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每分鐘滴注量為750μg,當患者收縮壓≤150mmHg時調(diào)整滴速為每分鐘15滴。采集患者靜脈血標本,測心電圖。10分鐘后按病因給予進一步治療。記錄患者用藥前和用藥后5分鐘、10分鐘心率和血壓值情況。
(1)顯效:舒張壓降至正常范圍內(nèi)且下降量≥10mmHg,或血壓雖未降至正常范圍,但下降量≥20mmHg;有效:舒張壓降至正常范圍且下降量≥10mmHg,或血壓降至正常范圍,但血壓下降量范圍為10~19mmHg;無效:舒張壓未降至正常范圍或下降量<10mmHg。(2)患者心率每分鐘變化次數(shù)<10次說明壓寧定對高血壓治療影響不大或無影響;患者心率每分鐘變化次數(shù)>10次說明壓寧定對高血壓治療有影響。
采用SPSS18.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表示。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用藥5分鐘后對照組有效率為15.15%,觀察組有效率為36.36%;用藥10分鐘后對照組有效率為33.33%,觀察組有效率為84.85%。對照組有效率均明顯低于觀察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 [n(%)]
兩組患者用藥前均存在血壓高、心率快的情況。兩組用藥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5分鐘、10分鐘觀察組在血壓、心率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對照組用藥后5分鐘、10分鐘心率和血壓無明顯變化。用藥后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血壓和心率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血壓和心率比較 ()
注①P>0.05表示與用藥前比;②P<0.05表示與用藥5分鐘后比;③P<0.05表示與用藥10分鐘后比。
組別 n 指標 用藥前 用藥5分鐘 用藥10分鐘觀察組 33心率 139.8±6.4① 97.5±2.8② 92.3±2.5③收縮壓 188.3±4.7① 152.5±5.9② 138.0±4.2③舒張壓 120.7±5.1① 101.4±4.9② 92.5±4.1③對照組 33心率 148.6±6.3 145.2±5.9 143.9±6.2收縮壓 190.6±5.2 188.6±4.9 185.3±4.3舒張壓 124.2±4.8 122.9±4.7 121.4±4.2
重癥哮喘常由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嚴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自發(fā)性氣胸、氣道阻塞等疾病引起,臨床一般表現(xiàn)為胸悶、逐漸加重的氣喘及呼吸困難[3]。患者常出現(xiàn)大汗淋漓、焦慮不安、端坐呼吸等。急癥重癥喘息伴高血壓患者由于呼吸困難往往會導致血壓急劇上升,如不立刻進行控制,可能會發(fā)生心源性休克[4],給患者心腦血管帶來不可逆性損傷[3]。目前,臨床常用氨茶堿來治療重癥哮喘,氨茶堿能解除支氣痙攣,減輕呼吸阻力[5]。本研究給予對照組患者氨茶堿治療,雖呼吸情況有所還轉(zhuǎn),但血壓控制不理想。壓寧定為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其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進而減輕心臟壓力。壓寧定通過降低肺動脈壓力,進而減輕肺淤血癥狀,從而達到改善呼吸的目的。患者喘息癥狀得到緩解,血壓及心率也隨之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壓寧定對于血壓較高者降壓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早期使用壓寧定治療重癥喘息伴高血壓患者,能快速降低血壓,對性質(zhì)不明的重癥喘息患者,壓寧定能很好地替代氨茶堿用于治療。對于早期搶救患者,對避免并發(fā)癥有積極作用,應廣泛應用于臨床。